論康德的崇高理論及其影響
本文關鍵詞: 康德 判斷力批判 崇高 出處:《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對崇高的討論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展開的。康德承襲了"崇高"這一傳統(tǒng)術語,以特有的、批判的眼光賦予其新的含義,形成了著名的崇高理論。其崇高理論不僅影響了同時代的席勒、黑格爾等人,還影響到了車爾尼雪夫斯基,甚至影響到了后現(xiàn)代主義者利奧塔。盡管康德的崇高理論是唯心主義的,但卻給人以啟迪,留下了許多尚待研究的課題。因此,應全面地、歷史地認識康德的崇高理論。
[Abstract]:Kant's discussion of sublimity in critique of judgment was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his predecessors. Kant inherited the traditional term "sublime" and gave it a new meaning with a unique and critical vision. Formed the famous sublime theory. Its sublime theory not only affected Schiller, Hegel and others of the same time, but also affected Chernisheevsky. Even the post-modernist Liotta. Although Kant's lofty theory is idealistic, it gives inspiration and leaves many topics to be studied. Therefore, Kant's lofty theory should be comprehensively and historically understood.
【作者單位】: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B83-0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田英華;;朗吉努斯、博克、康德論崇高[J];蘭州學刊;2007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沃利青;;“移情”論與“意境”說比較[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2 姚愛斌;康德、叔本華崇高論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3 呂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學的現(xiàn)代審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4 宛小平;;以中國傳統(tǒng)智慧會通和消化康德的第三批判——牟宗三美學思想初探[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5 方國武;;從“物”的形式到“人”的形式——康德形式美論的理論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6 張晶;;文藝美學的當代建構(gòu)及其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7 朱林;黑格爾美學與本體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8 謝健;馮建國;;李煜詞中的女性審美意象和藝術自敘性[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9 陳黎;從康德到巴爾特:西方形式主義文論考察[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10 李偉;試論康德美學的“判斷在先”原則[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唐驊;;文化場與視覺藝術的傳播[A];北京周末社區(qū)大講堂集粹(第一輯)[C];2007年
2 李長偉;韓鐘文;;淺論康德的實踐教育學[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丁立群;;論人類學實踐哲學——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性質(zhì)[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上)[C];2005年
4 劉岸挺;;詩性的生命 審美的存在——三論《多余的話》[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二輯)[C];2008年
5 劉岸挺;;詩性的生命 審美的存在——三論《多余的話》[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二輯)[C];2009年
6 張偉;;文藝理論研究中知識論前提反思與生存本體論建構(gòu)[A];繁榮·和諧·振興——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首屆學術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7年
7 王擁軍;;重提現(xiàn)代性:當代藝術的標準質(zhì)疑[A];2005年當代藝術與批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王元驤;;我對“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的理解[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9 馬龍潛;;對文藝、審美與意識形態(tài)關系問題的思考[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10 陳一壯;;黑格爾、方以智辯證法思想比較研究[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U,
本文編號:15184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18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