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主義立場的回歸——評彭鋒《回歸——當代美學的11個問題》
本文關(guān)鍵詞: 新實用主義 審美經(jīng)驗 日常生活審美化 分析美學 審美對象 當代美學 藝術(shù)作品 現(xiàn)象學美學 中國美學研究 審美特性 出處:《文藝研究》2010年07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正自從19世紀鴉片戰(zhàn)爭后,美學作為一個學科由西方經(jīng)日本傳入中國,中國學人對于美學一直保持了極大的熱情,20世紀發(fā)生的三次"美學熱"更加證明了這一點。引進和研究西方的美學理論向來是中國美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于對歐陸哲學的重視,歐陸現(xiàn)象學美
[Abstract]:Just since nineteenth Century after the Opium War, the western aesthetics as a discipline by the Japanese people to learn China afferent Chinese, aesthetics has maintained great enthusiasm, occurred in twentieth Century three "Aesthetics" is more proof of this. The introduction and study of western aesthetics is alway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udy of aesthetic China however, due to the attention of European continental philosophy, phenomenology of beauty
【作者單位】: 安徽大學哲學系;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
【分類號】:B83
【正文快照】: 自從19世紀鴉片戰(zhàn)爭后,美學作為一個學科由西方經(jīng)日本傳入中國,中國學人對于美學一直保持了極大的熱情,20世紀發(fā)生的三次“美學熱”更加證明了這一點。引進和研究西方的美學理論向來是中國美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于對歐陸哲學的重視,歐陸現(xiàn)象學美學也一直是中國美學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媛;;試論身體美學的理論范式與研究意義[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2 徐向陽;;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評析[J];長江論壇;2006年03期
3 徐岱;不學詩 無以言——論生活世界中的人文關(guān)懷[J];東疆學刊;2005年03期
4 吳躍華;閆輝;;論影視音樂在學校教育中美育功能的實現(xiàn)條件[J];電影評介;2007年02期
5 段吉方;;意識形態(tài)與審美話語——伊格爾頓激進美學的邏輯和立場[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6 李啟軍;;DV電影:影像的“個人化寫作”[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7 萬蓮子;;女性主義不能失去價值目標!——論性別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幾個主要特征[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01期
8 毛崇杰;后現(xiàn)代美學轉(zhuǎn)向——日常生活審美化與身體美學[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9 許斗達;文學場域的變遷——布迪厄的場域理論在馬華文學語境中之應用[J];華文文學;2005年04期
10 姬志闖;;語境的逃離與重建——從實用主義觀點看環(huán)境倫理的話語建構(gòu)[J];科學技術(shù)與辯證法;2007年01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積平;實用主義與實踐唯物主義[D];蘇州大學;2005年
2 季芳;實踐美學的生態(tài)維度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3 張震;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王彥章;公共領(lǐng)域的審美經(jīng)驗[D];山東大學;2007年
5 殷波;中國現(xiàn)代藝術(shù)教育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6 徐勇;大眾文化政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7 黃永健;藝術(shù)文化論—藝術(shù)在文化價值系統(tǒng)中的位置[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7年
8 韓振華;王船山美學基礎(chǔ)[D];復旦大學;2007年
9 李義天;當代美德倫理學研究:關(guān)于倫理多樣性的論證與辯護[D];清華大學;2006年
10 任亞榮;20世紀90年代女性小說身體話語[D];上海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立勇;導游員在旅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D];河北大學;2006年
2 李可欣;莊子與馬斯洛理想人格思想比較[D];西北大學;2006年
3 楊建剛;消費時代的藝術(shù)生產(chǎn)[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4 李祥文;電動汽車情感化設計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5 袁雷池;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視野下的中國年文化產(chǎn)品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6 鄒小燕;論舞蹈藝術(shù)的審美特征[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7 張家瑋;高山流水[D];天津師范大學;2007年
8 裴昌勝;道家自然范疇的美學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9 李烽;析《菜根潭》的美學意味[D];中南大學;2007年
10 劉雅祺;文化消費的符號學解讀[D];中南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列平;;從接受理論看文學作品的復譯[J];新西部;2010年01期
2 顧冉;;對于人生的藝術(shù)化的一點感想[J];知識經(jīng)濟;2010年03期
3 博雅杰;;在接受美學視野下看音樂審美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4 肖雙榮;;墨子兼愛思想的審美之維[J];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5 吳玉平;;當代哲學視域下的邏輯哲學——普特南論邏輯和模糊性的哲學啟示探析[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0年02期
6 陳玲玲;;論接受美學中的“期待視野”[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7 謝靈;;論藝術(shù)美的整體觀[J];學理論;2010年05期
8 強東紅;;審美人類學:超越浪漫主義的美學[J];柳州師專學報;2010年01期
9 薛富興;;論艾倫·卡爾松的“環(huán)境模式”[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10 辛復華;;論欣賞教學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評價[J];河南農(nóng)業(yè);2010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林華;;復調(diào)感的獲得[A];全國和聲復調(diào)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2 李其木格;;2009年上半年“蒙古族傳統(tǒng)舞蹈實驗教學的研究”總結(jié)[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nèi)蒙古卷)[C];2010年
3 福建省惠安實驗幼兒園音樂課題組;楊玲;陶紫娟;;音樂課題《多元化、多樣化地培養(yǎng)幼兒音樂審美能力的實踐研究》結(jié)題報告[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4 蔣繼華;;審美經(jīng)驗的重構(gòu)如何可能——論本雅明的藝術(shù)生產(chǎn)理論及其當下影響[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shù)傳統(tǒng)”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5 傅守祥;;大眾文化時代的審美生態(tài)與身體美學[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6 何衛(wèi)平;;伽達默爾為何批評接受美學?[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shù)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7 陳亞軍;;實用主義研究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A];全國“當代西方哲學的新進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8 王俊;;羅蒂與二十世紀西方哲學的場景[A];全國“當代西方哲學的新進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9 楊文極;;中國學者對美國實用主義研究的新進展(提綱)[A];全國“當代西方哲學的新進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10 姚介厚;;反思當代美國哲學[A];全國“當代西方哲學的新進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柯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跨文化美學片議[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 鄧軍海;美育三階:善感、趣味與境界[N];光明日報;2010年
3 馬佩林;美學研究的“關(guān)鍵詞”[N];學習時報;2010年
4 孫武臣;堅守“變”中的“不變”[N];文藝報;2009年
5 程大利;中國傳統(tǒng)筆墨的當代觀[N];中國藝術(shù)報;2009年
6 蔡武 文化部副部長 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院長 王文章;隆重紀念美學家 文藝理論家 雕塑家王朝聞先生百年誕辰[N];中國文化報;2009年
7 劉緒源;關(guān)于純文學的論綱[N];文藝報;2009年
8 丁阿哥;讓彝族文字長上靈性的翅膀[N];涼山日報(漢);2009年
9 本報記者 何民捷 蘇超;從黑格爾到“后現(xiàn)代”[N];人民日報;2009年
10 廈門大學中文系 楊春時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 王德勝 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中心 彭鋒;“美學與日常生活”[N];光明日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安佰鴻;理查德·羅蒂的文化觀念和文學理論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2 劉德林;舒斯特曼新實用主義美學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3 王彥章;公共領(lǐng)域的審美經(jīng)驗[D];山東大學;2007年
4 張宏;徐復觀中國古典美學研究論評[D];山東大學;2007年
5 覃世艷;后現(xiàn)代主義解釋學批判[D];蘇州大學;2006年
6 周舒;20世紀英美美學原理的對象和范圍[D];中國人民大學;2006年
7 沈壯娟;論恐怖與恐怖藝術(shù)的審美接受[D];山東大學;2006年
8 何國平;山水詩前史[D];浙江大學;2006年
9 楊慶杰;宋明理學美學引論[D];復旦大學;2005年
10 劉志;思與詩的張力[D];浙江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露;“在場”審美經(jīng)驗下的場所營造方式初探[D];中國美術(shù)學院;2009年
2 郭延棟;羅蒂新實用主義真理觀及其理論現(xiàn)實意義探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3 王永光;基于審美心理的景觀特質(zhì)探析[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9年
4 陳茜;論羅蒂新實用主義法律思想[D];湖南大學;2009年
5 周紅芬;審美經(jīng)驗:從杜威到舒斯特曼[D];揚州大學;2009年
6 高陽;近代新疆美術(shù)教育發(fā)展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9年
7 劉秋萍;中學語文悲劇審美的教學建構(gòu)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8 曹小南;接受美學中的審美經(jīng)驗理論[D];蘇州大學;2008年
9 閆秀菊;臺港當代文藝美學研究簡述[D];山東大學;2008年
10 易惠敏;文學翻譯中的譯者審美心理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4425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42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