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爾迪厄習性理論的身體美學思想研究
本文關鍵詞:布爾迪厄習性理論的身體美學思想研究 出處:《廣西師范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皮埃爾·布爾迪厄出身于法國巴黎師范高等學院的哲學專業(yè),后來轉向社會學研究,他的理論的理論雖生發(fā)于社會學中,但卻離不開其哲學的背景,有著其以哲學系統(tǒng)的高度統(tǒng)攝,給人們以新穎的視角來看待文學理論界,為文學理論研究打開了另外一扇窗口。布爾迪厄的著作卷帙浩繁,但是卻有其內(nèi)在的理論體系。其實踐理論的主要構成要素是場域、習性和資本,在場域中活動著的主體,帶著各自的習性,在場域中爭奪權力。學術界對場域和資本的研究已經(jīng)十分普遍,而對習性的研究卻不是很繁盛,所以有著充分的研究空間。布爾迪厄所使用的“Habitus”源于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Hexis”。此后,不斷有學者借用這一詞來表達他們各自的意思。因為哲學中一直存在著主觀與客觀、心理和身體的對立傳統(tǒng),布爾迪厄嘗試用“習性”這一概念來彌合它們的對立。布爾迪厄賦予這個詞新的內(nèi)涵,使得它在布爾迪厄整個實踐理論之中占據(jù)著不容輕視的地位。布爾迪厄文化實踐理論中對習性理論的研究,主要從習性理論的身體美學角度出發(fā)進行研究。在布爾迪厄的習性理論中,身體被當做是習性系統(tǒng)的表征而呈現(xiàn)出來。身體呈現(xiàn)的狀態(tài)也是習性的外在表現(xiàn),身體的情感、感知、行動方式、語言策略的選擇以及性別習性的構建,處處都體現(xiàn)著習性的軌跡。因此,探究習性在身體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是深入研究習性理論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首先,分析介紹布爾迪厄的文化實踐理論在國內(nèi)外的研究現(xiàn)狀,以及這些研究的特點和不足之處,并對習性系統(tǒng)在其實踐理論中的地位進行梳理,對選擇習性理論作為目標做出解釋說明。其次,布爾迪厄的習性理論的建構有其特性。其理論的淵源可以追溯至亞里士多德,而布爾迪厄“復活”了這一詞,所以其意義就與以往有所區(qū)別,帶有布爾迪厄獨有的特性。因此,其內(nèi)涵和特性也是在布爾迪厄的發(fā)展下形成的,具有獨特性。第三,文化習性通過身體美學呈現(xiàn),身體的“合式”表達是習性呈現(xiàn)的自然狀態(tài),同時在習性在身體的社會實踐過程中會發(fā)生重塑的過程。在布爾迪厄看來,身體本身也是資本的一種。這種資本的積累過程其實是習性在身體內(nèi)在化的過程,比如語言策略和女性身體習性通過身體而展現(xiàn)。第四,分別從語言策略和女性身體審美習性構建兩個不同的角度論述習性在身體美學中的銘刻。語言作為一種資本,在布爾迪厄這里不同于索緒爾的語言觀,在其著作之中行動者對語言的使用時常存在“屈尊策略”,使用合適的語言表達想法被認為是行使一種象征性的權力,一定的機構或群體認定之后才獲得符號表征權力。這些語言策略是習性,也是在身體中得到展現(xiàn)。在性別習性的構建中重點對女性身體習性的構建進行分析,女性性別習性是在男性的期望與女性的合謀中共同完成建構。最后,習性理論的審美實踐在日常生活中體現(xiàn)在風格的不同選擇、審美趣味區(qū)別和自我認同的差異。風格是生活在社會空間中習性的展現(xiàn),在生活風格之中綜合著主體的趣味選擇,并區(qū)分著主體。行動者在這樣社會空間中為理想的“自我鏡像”而努力。所處社會空間不同,每個階層的人們都有著自己的“命定之愛”,也即是因其所處的場域不同,建構的性情傾向不同,選擇就帶有其無法擺脫的烙印。布爾迪厄習性理論影響廣泛,對于身體美學的拓展研究、女性主義文化的研究都有啟發(fā)之處,對文藝學研究而言也有諸多可以借鑒之處。不管是對作家的研究還是對作品的研究,習性理論都是很好切入點。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是以其之前的人生經(jīng)歷為基礎而創(chuàng)作作品的,所以選擇何種題材,如何創(chuàng)作,都是有跡可循的,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也與人物的習性有著密切關系。布爾迪厄的習性理論提出雖然沒有系統(tǒng)的學理性論述,但是卻是一個像其理論本身所論述的那樣是一個能夠不斷生長的理論,有著強大的再生產(chǎn)能力,在不斷地探索中給我們解決問題以更多的可能性。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B83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方成;;場域轉換與隔場遏制:布爾迪厄的社會文化批評理論述評[J];外語研究;2006年03期
2 朱彥明;;布爾迪厄的“科學場”觀念[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年01期
3 江山;;文化產(chǎn)品生產(chǎn)與消費中的階級差異——以布爾迪厄文化社會學為例[J];社會科學論壇;2010年04期
4 涂艷;;論知識分子在權力符號中的社會特性——布爾迪厄文化社會學的啟示[J];文學界(理論版);2010年04期
5 李占偉;;布爾迪厄文藝思想國內(nèi)研究綜述[J];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6 陸揚;;析布爾迪厄的藝術理論[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7 高宣揚;;論布爾迪厄美學的核心概念“生存心態(tài)”的特殊性質[J];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10年02期
8 余乃忠;陳志良;;習性:“具有席卷一切的解釋力”——布爾迪厄建構的結構主義神話[J];現(xiàn)代哲學;2009年01期
9 龔琰;;微博新聞場的特質——由布爾迪厄引發(fā)的思考[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3年03期
10 蕭俊明;布爾迪厄的實踐理論與文化再生理論[J];國外社會科學;1996年04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周莽;一言難盡的布爾迪厄[N];中華讀書報;2002年
2 鄧金明;布爾迪厄:思想背后的生活影子[N];中華讀書報;2006年
3 邢克超;他們看到了我們制度的背后[N];中華讀書報;2002年
4 唐軍;“社會世界”中永遠的實踐者[N];中華讀書報;2002年
5 蔡家園;作為暴力象征的電視[N];湖北日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李占偉;布爾迪厄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劉擁華;社會世界的底蘊:從二元論到二重性[D];吉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文文;電視、攝影和日常生活[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2 符麗娟;布爾迪厄習性理論的身體美學思想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7年
3 范長江;布爾迪厄文學游戲理論初探[D];河北大學;2011年
4 戴陸;區(qū)隔—布爾迪厄對“趣味”的社會學批判[D];中央美術學院;2007年
5 周燕春;布爾迪厄文化哲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6 蔣玉;從布爾迪厄生存心態(tài)理論探討大學生紙質報刊消費模式[D];暨南大學;2008年
7 吳曉青;布爾迪厄藝術場域的“敗者為勝”理論研究[D];湘潭大學;2014年
8 曹紅霞;趣味與身份認同[D];新疆大學;2011年
9 張躍忠;布爾迪厄高等教育社會學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10 路守香;布爾迪厄教育社會學理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4413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41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