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對立普斯“移情說”的接受與理解
本文關鍵詞:朱光潛對立普斯“移情說”的接受與理解 出處:《文藝理論研究》2010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移情論 感應 自然物 朱光潛 移情說 立普斯 浪漫主義 美學觀念 主體情感 移情作用
【摘要】:朱光潛對立普斯"移情說"的接受與理解集中展現(xiàn)了兩種觀念模式的對撞和沖突。一方面,他接受了西方近代美學的認識論假設,首先把自然物看作了空洞的容器,自然物的情感是審美主體附加在自然物身上的;另一方面,受中國傳統(tǒng)感應思維的影響,朱光潛又認為在藝術世界中自然物本身就是有靈性、能回應的事物。他對"自然物"的猶疑態(tài)度開啟了反思近代美學觀念的契機。
[Abstract]:Zhu Guangqian's accepta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empathy theory" in opposition showed the collision and conflict of the two modes of ideas. On the one hand, he accepted the epistemological hypothesis of western modern aesthetics. First of all, natural objects are regarded as empty containers, and the emotion of natural objects is attached to natural objects by the aesthetic subject. On the other h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hinking, Zhu Guangqian thinks that natural things are spiritual in the art world. His hesitant attitude toward natural objects opened the opportunity for reflection on modern aesthetic concepts.
【作者單位】: 上海師范大學哲學系;
【分類號】:B83
【正文快照】: 在《文藝心理學》、《談美》、《詩論》和《西方美學史》等重要著作中,朱光潛頗為推崇立普斯的移情說,反復指出移情作用雖不是審美經驗的必要條件,卻是美感經驗中最廣泛的現(xiàn)象。朱光潛把移情界定為審美主體將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外物身上,而感覺外物和自己具有同樣的情感。他還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余慧,錢才云;淺談建筑空間的特性[J];安徽建筑;2003年02期
2 李向偉;論裝飾藝術的空間自律[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1期
3 ;饒;;筆墨混沌與自性觀照——余任天繪畫語言的哲學思辨[J];書畫世界;2009年01期
4 莫志華;;試論語文課堂學習方法的優(yōu)化——獨立學院藝術生學習方法探討[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3期
5 王金龍;生活經驗轉化為審美經驗的心理功能分析[J];安康師專學報;2004年01期
6 蔡紅燕;;心火中的涅i謾憂拇醋骺雌淶賴氯爍竇捌涫酥繹J];保山師專學報;2005年06期
7 張洪偉;文化夾縫中的性別抗爭——談三四十年代中國女性文學的“性別批判”內涵[J];濱州師專學報;1999年03期
8 胡雨霞;江俏俏;;淺談藝術設計的個性化[J];成功(教育);2009年06期
9 俞春放;;詩性視角:文學研究會和創(chuàng)造社[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10 孟遠;康定斯基抒情抽象藝術創(chuàng)作的心理基礎[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李春青;;文學理論的學科性危機及其出路問題[A];和諧社會:公共性與公共治理——2004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C];2004年
2 艾蓮;曾永成;;從對生活的“反映”到文藝創(chuàng)作的“產物”[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四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存凌;勛伯格《空中花園篇》(op.15)詩樂關系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9年
2 胡壽榮;理智與直覺[D];中國美術學院;2008年
3 范東暉;建筑·審美·現(xiàn)代性[D];天津大學;2007年
4 王發(fā)堂;建筑藝術鑒賞原理研究[D];天津大學;2007年
5 楊矗;對話詩學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6 王戰(zhàn);西方造型藝術高峰的哲學探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7 顧黎明;線論[D];中國美術學院;2009年
8 周俊玲;建筑明器美學論[D];西安美術學院;2009年
9 楊挺;奧尼爾表現(xiàn)主義戲劇觀比較研究[D];暨南大學;2007年
10 谷鵬飛;應用美學學科模式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易苗苗;新疆當代油畫平面性風格與平面意識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9年
2 張智慧;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審美移情理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3 袁平;重慶公共設施之窨井蓋視覺設計研究[D];重慶大學;2009年
4 趙洋;羌族祭祀儀式的美學意蘊[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5 李岳川;濱水的場所精神[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6 王曉燕;第三代詩歌批評論[D];山東大學;2009年
7 胡觀毅;朝圣者之路——史鐵生創(chuàng)作的心路歷程[D];山東大學;2009年
8 蘇宇;論20世紀初德國表現(xiàn)主義繪畫的產生與發(fā)展[D];山東大學;2009年
9 李揚;從審美心理學角度談文學翻譯[D];四川師范大學;2008年
10 龐小敏;后現(xiàn)代主義對當代視覺傳達設計的影響分析與研究[D];湖南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燕玲;移情論質疑[J];文藝理論研究;1996年05期
2 岳介先;立普斯的移情說美學[J];江淮論壇;1994年04期
3 萬雯;試析“移情說”[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05期
4 章啟群;海外朱光潛著作的一種異常現(xiàn)象[J];讀書;1999年08期
5 朱欣欣;最后的輝煌——《朱光潛全集》編輯手記[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年01期
6 楊紅莉,董志民;朱光潛“三元調適”的文學觀[J];石家莊師范?茖W校學報;2004年04期
7 ;移情說的局限性[J];文藝理論研究;1984年02期
8 陳琰;論朱光潛的移情觀[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9 周流溪;平凡的工作 高遠的追求——朱光潛的歷程(上)[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02期
10 斯非;移情說與接受論比較談[J];社會科學;199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孟慶壘;;自然物權利論爭綜述[A];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與環(huán)境資源法的熱點問題研究——2006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6年
2 尤戰(zhàn)生;;朱光潛的美育思想[A];審美與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夏潔;;朱光潛編輯美學思想論[A];陜西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宛小平;;美學史的寫作——朱光潛《西方美學史》是非談[A];美學在中國與中國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宛小平;;朱光潛美學思想的當代意義[A];中華美學學會第六屆全國美學大會暨“全球化與中國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朱光潛;;朱光潛同志在全國美學會議開幕式上的發(fā)言[A];中華美學學會第一次全國美學會議簡報[C];1980年
7 宋國彬;;“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種“可持續(xù)”行為與認知[A];2006年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2006學術年會經濟發(fā)展與人文關懷專輯[C];2006年
8 嚴厚福;;環(huán)境公益訴訟訴訟資格之確立——擴大“損害”的范圍還是確立自然物的訴訟資格?[A];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與環(huán)境資源法的熱點問題研究——2006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論文集(四)[C];2006年
9 李衍柱;;“天下同歸而殊途”——談中國現(xiàn)代文藝學建設的三種不同模式[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10 郭立強;劉衛(wèi)東;;環(huán)境的制約與回應——臨沂大學藝術中心組群建筑設計創(chuàng)作談[A];2005年度山東建筑學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運旗;朱光潛在樂山[N];樂山日報;2009年
2 王攸欣;怎樣作學術批評?[N];中華讀書報;2003年
3 王攸欣;良知與邏輯:學術批評之底線[N];中華讀書報;2004年
4 張?zhí)锟?魚兒也有生存的權利[N];中國保險報;2006年
5 謝仲禮;在“朱光潛范式”下前行與突破[N];中華讀書報;2004年
6 肖鷹;學者的命運:坦誠面對學術批評[N];中華讀書報;2004年
7 文宣;我國現(xiàn)代美學的奠基者——朱光潛[N];光明日報;2001年
8 ;三看朱光潛的美學思想[N];解放日報;2008年
9 錢念孫;朱光潛:藝術真諦的發(fā)掘與闡釋[N];安徽日報;2001年
10 彭鋒;所有自然物都是同等的美?[N];科學時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薛雯;人生美學的創(chuàng)構[D];蘇州大學;2003年
2 高金嶺;論朱光潛對西方美學的翻譯與引進[D];山東大學;2005年
3 金建偉;亞里士多德自然目的論思想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4 何方昱;“科學時代的人文主義”:《思想與時代》月刊(1941—1948)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5 季劍青;大學視野中的新文學[D];北京大學;2007年
6 陳曉娟;意境:藝術之為藝術[D];東南大學;2005年
7 郭玲玲;建立在新人道主義基礎上的環(huán)境倫理學[D];吉林大學;2006年
8 秦艷華;20世紀30年代新文學出版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9 周維山;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與中國當代美學[D];山東大學;2007年
10 周寧;獨白的心理學與對話的心理學——心理學的兩種話語形態(tài)[D];吉林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敖玉敏;美學現(xiàn)代性遭遇朱光潛[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2 陳琰;朱光潛與中國傳統(tǒng)美學[D];四川師范大學;2001年
3 李濱;朱光潛早期文藝批評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鄭素華;論朱光潛審美教育思想的現(xiàn)代性[D];揚州大學;2004年
5 李杰;朱光潛的生命美學觀[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6 周芬芬;[D];北京大學;2005年
7 南華;朱光潛悲劇美學思想與尼采[D];西北大學;2003年
8 陳恒;朱光潛“人生的藝術化”理論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5年
9 王雪蓮;移境移情[D];中央美術學院;2006年
10 杜安;王國維、朱光潛悲劇理論之審辨[D];貴州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4353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35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