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審美體驗的性質及其中介性意義
本文關鍵詞:論審美體驗的性質及其中介性意義 出處:《社會科學家》2005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審美體驗的性質與人在體驗時總是“身”“心”并用相關,審美體驗的中介性意義與任何體驗都是這樣或那樣的體察和驗證相關。而審美體驗的性質及其中介性意義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日常生活體驗,就在于審美體驗之“設身處地地想”更多地帶有想象和聯想的成分,而其“感受活動效果”更具有全面而深刻的意義。
[Abstract]: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nature and people in the experience is always "body" and "heart" and related to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the intermediary is any meaning and experience this or that understanding and verification. And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daily life experience, is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you think" has more imagination and composition, and its "feeling effect" is more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significance.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分類號】:B83
【正文快照】: 體驗,通常的解釋為:“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親身經歷.”[1](P1241)這一解釋的前項凸現了實踐活動對于體驗的基礎性意義,后項則顯現了體驗所蘊涵的“親身經歷”這一核心意義;但都或多或少淡化了體驗所具有的主觀性意義:前者把體驗徑直解釋為“認識”,而把體驗的情感性和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俞學雷;文本對話·三主機制·多元策略——閱讀教學的主體間性探微[J];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2 孫毅;生存哲學對“個體之人”的研究述評[J];哲學動態(tài);2001年12期
3 田永勝;駁“王弼以老解《易》論”[J];周易研究;2001年01期
4 范曉峰;當代音樂文化審美的社會心理背景[J];中國音樂學;2001年01期
5 賀昌,黃云霞;五個主題詞——李金發(fā)象征詩新解[J];咸寧師專學報;2002年02期
6 趙海;“拯救”與“逍遙”:中國文論的話語權力──從“存在論”意義對“失語癥”的“思”的觀照[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7 唐代興;文學話語形態(tài):文藝學研究的新視域[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12期
8 張永清;生活世界與審美對象意義世界的本源[J];學習與探索;2001年05期
9 方新民;海德格爾視域中的傳統真理觀及其根本缺陷[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10 方新民;從海德格爾的視界看近代哲學認識論的根本缺陷[J];云南社會科學;200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朱軍;;網絡和家鄉(xiāng)——網絡時代的存在論淺析[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下冊)[C];2002年
2 劉強;;超越實踐美學在生命美學基礎上開拓發(fā)展[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焦明甲;從“物性邏輯”到“人性邏輯”[D];吉林大學;2007年
2 唐英;消費時代電視廣告審美特性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3 張秀萍;環(huán)境保護社會制度建構的理論分析[D];山西大學;2007年
4 楊琴;新聞敘事與文化記憶[D];四川大學;2007年
5 杜建國;語言、意向與存在[D];山西大學;2007年
6 陳志杰;文言在外漢翻譯中的適用性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7 顧瑞榮;道家“大一”思想及其表達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8 周保彬;海因里!の譅柗蛄炙囆g風格理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9 倪素香;善惡論[D];武漢大學;1998年
10 孫曉喜;觀念的歷史與歷史的觀念[D];吉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玲;論元雜劇中的女性意識[D];山東大學;2007年
2 劉小紅;日常交往與人的發(fā)展研究[D];延安大學;2007年
3 馬陸平;和諧社會建設的文化支撐[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4 徐生梅;關懷教師生命:生命教育的深度觀照[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5 王立杰;現象學直觀及其對文學本體論研究的啟示與意義[D];四川大學;2007年
6 楊曄;對“理論的批評化”和“批評的理論化”爭論的反思[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7 許軍;葛洪生態(tài)美學思想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8 王學東;作為生命存在的詩歌[D];四川大學;2007年
9 李成;玄奘“轉識成智”理論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7年
10 宋娟;法律事實的形成與正當化[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皮朝綱;中國古典美學關于審美體驗的探討[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04期
2 王岳川;中西美學中“興會”與“靈感”論之比較[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4期
3 胡經之 ,王岳川;論審美體驗[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4期
4 高旭東;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年會討論綜述[J];文史哲;1986年01期
5 王英志;袁枚的山水景物詩[J];浙江學刊;1986年06期
6 陳偉;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原因何在──兼評“情感說”和“形象說”[J];求是學刊;1987年06期
7 王岳川;美育本體論[J];人民音樂;1987年03期
8 榮偉;文藝形態(tài)論——文藝學研究的本體自覺[J];江漢論壇;1987年10期
9 陳偉;文藝典型的美學性質[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2期
10 劉路;就《睡著的南魚兒》致鄒志安[J];小說評論;198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鐘仕倫;李天道;;二十世紀中國傳統美學的研究的回顧與展望[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2 蔣均濤;;觸類旁通,不即不離——抒情性作品與審美體驗[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3 郭瑞;;“創(chuàng)作方法”辨析[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四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84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84年
4 鄭國銓;;論文學的價值觀念[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五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1985年
5 潘紅;;夾縫里的風景——論黃源深先生譯《簡愛》的審美特點[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1年年會論文集[C];2001年
6 張振華;;山岳文化的美學內涵和審美體驗[A];山岳與象征——2001山岳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7 傅承德;;絲竹優(yōu)悠 美不勝收——民族音樂錄制中的審美體驗[A];2001年度廣播電視技術論文集[C];2001年
8 潘立勇;;陽明心學美學及其當代啟示[A];審美與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9 龔妮麗;;音樂欣賞與素質教育[A];2003’北京第一屆全國音樂欣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10 姜鷹;;論如何實現音樂欣賞教學的美育功能[A];2003’北京第一屆全國音樂欣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徐春發(fā);文化產業(yè):新世紀中國的支柱產業(yè)[N];文匯報;2000年
2 止庵;美的極端體驗者[N];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
3 牛童;音樂欣賞中的審美體驗[N];新疆日報(漢);2001年
4 姚源源;深遠的文化背景 嶄新的美學探求[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1年
5 本報記者 杜普蕾;21世紀音樂課能教孩子什么[N];中華讀書報;2001年
6 重慶市教科所 潘光玲;關于音樂審美教育與幼兒審美能力發(fā)展的討論[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7 南開大學 陳欣;攝影文學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影像文本[N];文藝報;2002年
8 劉正強;一本自出機杼的書論力作[N];云南日報;2002年
9 吳小紅;強化青少年的審美教育[N];安徽日報;2003年
10 陜西師范大學藝術學院 李紅梅;西北民歌美在哪?[N];中國教育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王敏;走向生命觀照的美的教學觀[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2 王蘇君;走向審美體驗[D];浙江大學;2004年
3 許龍;錢鍾書詩學思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4 陳慶輝;詩興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5 王焱;莊子審美體驗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展輝;文藝新思維論綱[D];曲阜師范大學;2001年
2 諶莉;旅游景區(qū)游客體驗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3 陳艷輝;論王陽明的人格美學思想[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李乖寧;審美對象的現象學闡釋[D];西北大學;2004年
5 趙贊;普通學校音樂教學模式探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6 冷海鷹;心靈世界的生成[D];揚州大學;2004年
7 施進華;試論美育中的審美體驗[D];揚州大學;2004年
8 宋證遠;對籃球審美體驗與美育關系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吳永紅;對現實政治的觀照與反思[D];安徽大學;2004年
10 何振浩;過去 現代 未來[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4335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33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