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拓新之作——介紹《華夏文化與審美意識》
本文關鍵詞:一部拓新之作——介紹《華夏文化與審美意識》 出處:《思想戰(zhàn)線》1992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華夏文化 我國古代 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多元結(jié)構(gòu) 文化土壤 文化思想 審美意識 社會條件 古代文化 民族特色
【摘要】:正 《華夏文化與審美意識》一書為云南大學教授張文勛先生所著,近期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書約30萬字。全書力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大背景下,對我國古代的審美意識作歷史的、全面的、系統(tǒng)的宏觀考察。作者認為:一切文學藝術現(xiàn)象,都是一定的文化土壤的產(chǎn)物;一切審美意識和審美心理活動,都和特定的文化背景有關。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因而,也就產(chǎn)生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審美意識。因此,我們研究文學藝術的歷史,研究審美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就要把它們放在特定的社會條件和文化背景下去考察;谶@樣一種認識,作者從四個層面上對華夏文化和審美意識問題進行了探討:華夏文化的多元結(jié)構(gòu)與審美意識的民族
[Abstract]:The book "Chinese Culture and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is written by Professor Zhang Wenxun of Yunnan University. It has recently been published by Yun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The book is about 300,000 words. The book tries har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all literary and artistic phenomena are the product of certain cultural soil; All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are related to the specific cultural background. Different countries, different nations, have their own different cultures, so. Therefore, we study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It is necessary to examine them in the context of specific social condition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based on such an understanding. The author probes into the problem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from four aspects: the pluralistic structur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nation of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正文快照】: 《華夏文化與審美意識》一書為云南大學教授張文勛先生所著,近期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書約30萬字。 全書力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大背景下,對我國古代的審美意識作歷史的、全面的、系統(tǒng)的宏觀考察。作者認為:一切文學藝術現(xiàn)象,都是一定的文化土壤的產(chǎn)物,一切審美意識和審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董儉;我國古代歷史檔案中的瑰寶——甲骨檔案[J];檔案學通訊;1980年04期
2 蓋山林;舉世罕見的珍貴古代民族文物——綿延二萬一千平方公里的陰山巖畫[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1980年02期
3 李毅華;郵政·郵票·集郵史話[J];人文雜志;1980年02期
4 張惠仁;孟子——我國古代辯對散文的開元者[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3期
5 張長青 ,張會恩;劉勰的文學批評論——《文心雕龍·知音》篇淺釋[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4期
6 虞達文;古代散文的藝術特色與當前的通訊報告文學[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1期
7 趙鐵信;淺談古典文學遺產(chǎn)的人民性[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4期
8 羅佐才;中國古代教育家和學者論背誦[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2期
9 蘇學瞻;古代神話選講[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1980年02期
10 牛文 ,博燁;吉安地區(qū)歷史文物展覽館對外開放[J];南方文物;198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沈允鋼;;光合作用研究的新紀元[A];科技進步與學科發(fā)展——“科學技術面向新世紀”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8年
2 李秀俊;;中國古代優(yōu)生方法探密[A];’96全國優(yōu)生科學大會大會學術講演與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1996年
3 劉世熠;;睡眠研究的回顧與展望[A];科技進步與學科發(fā)展——“科學技術面向新世紀”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8年
4 黃書屏;金永才;王新建;;沐浴養(yǎng)生功[A];世界中西醫(yī)結(jié)合大會論文摘要集[C];1997年
5 王麗麗;;淺談梅花針的臨床應用[A];中國針灸學會全國中青年針灸推拿學術經(jīng)驗交流會論文匯編[C];1999年
6 夏南強;;我國古代類書尋源[A];中國辭書論集1999[C];1999年
7 潘用福;;中國歷代剪鑿錢幣初探[A];福建省錢幣學會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第五次東南亞歷史貨幣暨海上絲綢之路貨幣研討會專輯[C];1994年
8 周愛傳;;世界近代史興趣教學法初探[A];廣西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廣西高教研究》創(chuàng)刊十周年(1985-1995)論文選集[C];1996年
9 高榮盛;;元代劉家港歷史地位的確立[A];“鄭和與海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10 沈魯民;陳蓓蓓;;太倉劉家港盛衰的歷史軌跡[A];“鄭和與海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周根苗;桐城派研究會成立[N];安徽日報;2000年
2 劉炎;雙休日自助游西安[N];北京日報;2000年
3 鞏艷芳;如何培育國民的國家觀念[N];北京日報;2000年
4 陳平;我國古代的環(huán)境保護[N];中國檔案報;2000年
5 上海市建筑材料供應總公司 董世芳;漫話古代建筑裝飾材料[N];中國建材報;2000年
6 金鐵鋒;組織機構(gòu) 日趨完備[N];中國人事報;2000年
7 周勘;“硬”管理轉(zhuǎn)向“軟”管理[N];中國水利報;2000年
8 董智永;“文明中華”:再現(xiàn)古代科技文明[N];中國文化報;2000年
9 ;李悝司馬遷論質(zhì)量[N];中國質(zhì)量報;2000年
10 ;介紹幾個發(fā)明網(wǎng)站[N];電子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秋云;中國古代言諫文化與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2 李寶通;北朝隋唐的屯田與均田[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3 周俊敏;《管子》經(jīng)濟倫理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4 胡建次;中國古代文論“趣”范疇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5 段春旭;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續(xù)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6 劉春梅;自由心證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4年
7 王曉薇;宋代《中庸》學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8 衛(wèi)躍寧;口供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9 馬漢欽;中國形神理論發(fā)展演變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10 張衛(wèi)星;先秦至兩漢出土甲胄研究[D];鄭州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玉娟;儒家心性修養(yǎng)論及對當代德育的啟示[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2 秦泗陽;制度變遷理論的案例分析——中國古代黃河流域水權制度變遷[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3 黃延廷;商代商品貿(mào)易探討[D];鄭州大學;2001年
4 于前軍;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研究[D];湘潭大學;2001年
5 吳紅艷;我國古代擔保制度研究[D];安徽大學;2001年
6 梁鳳榮;中國古代經(jīng)濟法制之研究[D];鄭州大學;2001年
7 馬志成;化學實驗探究教學研究與實踐[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8 南鋼;我國家庭教育的近代轉(zhuǎn)型[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9 王小恒;先秦“中和”美學思想探源[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10 沈軍;中國漆畫藝術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14241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24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