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現(xiàn)代性之對話:文學作品的功能之一
本文關鍵詞:審美現(xiàn)代性之對話:文學作品的功能之一 出處:《蘭州學刊》2010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Aesthetic Mondernity works author reader dialogue
【摘要】:薩特認為作家是一個獨立個體,其職責是揭露現(xiàn)實真相,其目的是贏得"身后名",而讀者需要全身心閱讀作品,并能夠再創(chuàng)造。要想達成作家與讀者的對話,作品需要一個"召喚結構"來吸引讀者閱讀,需要包含真、善等普遍性話題,需要是作家和讀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場所。作品所達成的對話有助于:消除東西方文化的隔閡,激發(fā)思想自由和現(xiàn)實自由,以及建構一個和諧的人類共同體。
[Abstract]:Sartre believes that a writer is an independent individual whose duty is to reveal the truth of reality and whose purpose is to win the "name behind", and the reader needs to read the work with all his heart and be able to recreate it, and to achieve a dialogue between the writer and the reader. The works need a "call structure" to attract readers to read, and need to include such universal topics as truth, good and so on. The dialogue reached by the works helps to bridge the cultural gap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stimulate freedom of thought and freedom of reality, and build a harmonious human community.
【作者單位】: 河北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B83
【正文快照】: 自現(xiàn)代性發(fā)軔之時,審美現(xiàn)代性①就與它相伴,如哈貝馬斯所言它曾扮演過現(xiàn)代性自我確證的先鋒這樣重要角色,又如波德萊爾筆下的“惡之花”揭示了現(xiàn)代性繁榮表象之下的丑惡,等等。審美現(xiàn)代性對現(xiàn)代性的態(tài)度隨時代不同而不斷調(diào)整,時至今日,飽經(jīng)風霜的審美現(xiàn)代性閱歷豐富,它的思想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李進書;;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地域性思想[J];北方論叢;2008年06期
2 讓·保羅·薩特 ,潘培慶;拒領諾貝爾文學獎聲明[J];天涯;2001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寇國慶;薩義德論知識分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2 陳兵;牛振宇;;《金銀島》:西方人的“東方幻象”[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3 陳麗慧;美國夢——評彼得·凱里的短篇小說《美國夢》[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4 孫妮;;V.S.奈保爾《模仿者》的多重主題解讀[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5 楊珊;;評《河灣》的敘事藝術[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2期
6 王均萍;;從《熱帶癲狂癥患者》看茨威格對西方主體性的建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7 明晶;萬秀增;;重新解讀黃哲倫的《蝴蝶君》[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3期
8 李意;;愛德華·薩義德對巴勒斯坦問題的研究[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3期
9 祁學義;;東方學家對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研究[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4期
10 陸培勇;;從《一千零一夜》看中世紀阿拉伯社會主流價值觀[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周傳斌;;鑿通今古 匯融東西——納斯爾教授的伊斯蘭哲學史觀述評[A];第二次回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6年
2 景海峰;;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家倫理反思[A];國際儒學研究(第十五輯)——2006國際儒學論壇論文集[C];2006年
3 秦紅嶺;;全球化語境下建筑地域性特征的重新認識與構建[A];地域建筑文化論壇論文集[C];2005年
4 楊子;;身體、空間與認同——梅蘭芳訪美演出的價值向度與現(xiàn)實啟示[A];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孫振東;;略論教育研究國際傳播中的后殖民主義傾向問題[A];直面血與火——國際殖民主義教育文化論集[C];2003年
6 楊朋;;試論美國電影中華人女性形象的文化屬性[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07年
7 何瑋薇;;2001年-2008年法國《觀點》雜志旅游專欄分析——法國人想象中的中國[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翔;當代文學研究中的神話化現(xiàn)象批判[D];北京師范大學;2009年
2 張曉玉;保羅·吉洛伊族裔散居文化理論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3 潘西華;“文化領導權”:無產(chǎn)階級政權合法性的基石[D];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
4 李海金;“符號下鄉(xiāng)”:國家整合中的身份建構,1946-2006[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5 江天風;資本邏輯與建筑生產(chǎn)[D];同濟大學;2008年
6 譚旭虎;看與被看——史景遷的中國圖景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袁利平;本體存在與視域融合[D];西南大學;2009年
8 關丙勝;族群的演進博弈:中國圖瓦人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9 章可;現(xiàn)代中國“人文主義”的起源:以譯詞為中心的研究(1901-1922)[D];復旦大學;2009年
10 李保杰;當代奇卡諾文學中的邊疆敘事[D];山東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軍凱;譚恩美長篇小說中的中國形象[D];湘潭大學;2009年
2 崔e,
本文編號:14107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10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