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知識框架:美學提問方式的轉(zhuǎn)換——關于生命美學與實踐美學的論爭
本文關鍵詞:超越知識框架:美學提問方式的轉(zhuǎn)換——關于生命美學與實踐美學的論爭 出處:《思想戰(zhàn)線》2002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美學是對于在審美活動中形成的活生生的東西的闡釋 ,是“說‘不可說’” ,因此 ,傳統(tǒng)的美學提問方式必須加以轉(zhuǎn)換 :從追“根”問“底”以及透過個別追問普遍、透過具體追問抽象、透過變化追問永恒、透過現(xiàn)象追問本質(zhì) ,轉(zhuǎn)向?qū)τ凇霸趺礃印钡淖穯?,即對于對象世界的無窮無盡的可能性、審美活動自身的無窮無盡的可能性的追問。而這就要走出知識論的框架 ,置身生存活動為什么為人類生命活動所必需 ,就成為美學尤其是生命美學的提問方式
[Abstract]:Aesthetics is a living thing for activity in the formation of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said" do not say ", therefore, the traditional way of aesthetic questions must be converted from the chase:" root "ask" bottom "and exploring the general through the individual, through specific questioning abstract, change of the eternal phenomenon through questioning, questioning in essence, a shift in" how "questions, namely the possibility for the object world inexhaustible, the inexhaustible possibilities of aesthetic activities of questioning. And this will be out of the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in life activities for what is necessary for the activities of human life, especially the life aesthetics becomes aesthetic questions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系
【分類號】:B83-02
【正文快照】: ~~超越知識框架:美學提問方式的轉(zhuǎn)換——關于生命美學與實踐美學的論爭@潘知常$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江蘇南京,210093提問方式;;知識論框架;;生存論框架美學是對于在審美活動中形成的活生生的東西的闡釋 ,是“說‘不可說’” ,因此 ,傳統(tǒng)的美學提問方式必須加以轉(zhuǎn)換 :從追“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邵君秋;;蓋格爾現(xiàn)象學美學的審美價值觀[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2 桑農(nóng);宗白華美學與瑪克斯·德索之關系[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3 汪裕雄;藝境求索中的文化批判──宗白華美學思想評議之三[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4 張玉能;;蓋格爾的現(xiàn)象學藝術(shù)意味論——文學藝術(shù)的價值關系[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5 李雄燕;;消費主義語境下的道教生命美學[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2期
6 趙洋;;從審美活動的本質(zhì)看孔子莊子之“游”[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8期
7 王金龍;生活經(jīng)驗轉(zhuǎn)化為審美經(jīng)驗的心理功能分析[J];安康師專學報;2004年01期
8 孫強;;莊子與薩特的美學比較[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9 孫強;;莊子與柏拉圖美學觀之比較[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1年06期
10 范輝;;音樂作品德性修養(yǎng)價值的理論探索[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戴冠青;陳志超;;“主體間性”美學理論對中國美學發(fā)展的意義[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張云鵬;;論審美對象的存在形態(tài)[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楊婧;;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背景下的工業(yè)設計發(fā)展探析[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4 孫怡村;;淺析漢畫像石的藝術(shù)價值[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張敦力;李銀香;;論內(nèi)含收益率初始值有效測定的科學原理[A];中國會計學會高等工科院校分會2007年學術(shù)年會暨第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周計武;;現(xiàn)代主義的焦慮[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shù)傳統(tǒng)”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7 高凱征(高楠);;文學的道德價值[A];當代中國遼寧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諧——遼寧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9年
8 孫承叔;;資本與現(xiàn)代性——馬克思的回答[A];上海社科院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新論壇2007論文集[C];2007年
9 索松華;;美學是研究審美現(xiàn)象的科學——兼論“生活美學”的合法性建構(gòu)[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王艷玲;;原創(chuàng)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當代意義[A];科學發(fā)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八屆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文輝;語言評價理論的價值哲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3 戴均;當代中國轉(zhuǎn)型社會的政治認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何東;論自覺誤讀[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10年
5 高波;論現(xiàn)象學方法與概念對藝術(shù)審美本質(zhì)研究的意義[D];山東大學;2010年
6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場[D];云南大學;2010年
7 姜燕;漢語口語美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楊紅光;約翰·科里利亞諾創(chuàng)作技法特征研究[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11年
9 樊亞嶠;儒家課程思想的后現(xiàn)代轉(zhuǎn)向[D];西南大學;2011年
10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領域[D];西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海瑩;OMA公司薪酬體系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2 熊曉莉;代際福利轉(zhuǎn)移分析[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3 韓盛華;建筑美術(shù)課程體系理論教學研究與思考[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徐彥峰;“權(quán)力的合理架構(gòu)”:論中國封建社會的君臣關系[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濤;生活世界與感性世界[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6 胡穎君;德育視角下的高校師生關系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7 唐晉;課堂教學公正問題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8 喬宇沫;論我國當代動畫電影中丑的形象塑造[D];南昌大學;2010年
9 李秀玲;動畫角色造型語言符號編碼與解碼規(guī)則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10 白寒枝;京劇臉譜視覺符號系統(tǒng)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肖光琴;;生命美學理論對實踐美學的誤讀[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2 單小曦;體系與視點的焦慮——評目前中國美學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J];松遼學刊(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3 杜安;對抗?對話?——實踐美學與生命美學本體論之爭辨析[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4 肖朗;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生命底蘊[J];孝感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5 陶伯華;生命美學是世紀之交的美學新方向嗎[J];學術(shù)月刊;2001年07期
6 肖建華;從實踐美學與生命美學的論爭和匯流看當代美學的建構(gòu)[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7 劉成紀;從實踐、生命走向生態(tài)──新時期中國美學的理論進程[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8 肖建華,陶水平;歷史抉擇中的匯流與當代美學的建構(gòu)[J];南通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9 潘知常;實踐美學的一個誤區(qū):“還原預設”——生命美學與實踐美學的論爭[J];學海;2001年02期
10 朱壽興;社會生活與實踐美學和生命美學[J];中共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強;;超越實踐美學在生命美學基礎上開拓發(fā)展[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鮑清;;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理科專輯)[C];2006年
3 李良洪;張憲;付少波;付蘭芳;李志勇;;淺談課堂提問的技巧[A];2007年全國高等學校電子技術(shù)研究會論文集[C];2007年
4 鄧素文;;從提問方式看近現(xiàn)代課程知識價值觀的變遷[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9)——外國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5 嚴春友;;論實踐美學的理論缺陷[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6 劉亞菁;;警方的提問方式對兒童目擊證人準確提供證詞的影響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劉悅笛;;當代中國美學:問題與反思[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下卷)[C];2009年
8 陳奎寧;;科技文章審讀200問——為編輯和作者[A];四川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論文集[C];1988年
9 劉悅笛;;當代中國美學:問題與反思[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10 唐圣;;論美學的邊界[A];“和諧社會中的美學與高校美學教育”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電話溝通技巧(四):學會選擇提問方式[N];電腦商報;2003年
2 徐浩;激發(fā)學生參與興趣的幾種提問方式[N];黔西南日報;2009年
3 魏家川;從生命美學到生態(tài)美學[N];中國文化報;2010年
4 劉士林;生命美學:世紀之交的美學新收獲[N];光明日報;2000年
5 王 瓊;互動式教學的特色及提問方式[N];中國教師報;2003年
6 劉國;國際商務談判“問”的技巧[N];公共商務信息導報;2006年
7 武穴實驗中學 鄒繼承;課堂提問的相關策略及技巧[N];黃岡日報;2008年
8 義煤公司直屬幼兒園 王彥會;淺談在科學活動中教師的提問[N];周口日報;2008年
9 高郵市卸甲鎮(zhèn)初中 潘佳佳;語文課堂提問的藝術(shù)[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8年
10 河北省邢臺市第一幼兒園 王秋英;提問把握三點[N];中國教師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田龍過;后現(xiàn)代文學提問方式和問題域的轉(zhuǎn)換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2 李春娟;方東美生命美學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3 葉立軍;數(shù)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比較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4 陳全黎;現(xiàn)代性的美學話語:批判理論與實踐美學[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5 張弓;歷史視野中的實踐美學[D];復旦大學;2007年
6 章小謙;傳承與嫁接:中國教育基本概念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轉(zhuǎn)換[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王進進;宗白華美學思想述評[D];浙江大學;2005年
8 陳碧;《周易》象數(shù)美學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9 劉李;深層解釋學與作為癥候的觀念[D];吉林大學;2008年
10 黃玉順;超越知識與價值的緊張:“科學與玄學論戰(zhàn)”的哲學問題[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玲;中學英語課堂提問方式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王麗;生命美學的理論價值和局限[D];山東大學;2005年
3 李茁;生命美學與中國當代審美文化的建構(gòu)[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7年
4 徐笑濃;審美化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5 趙詠;課堂交互活動中教師話語特征的個案分析[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8年
6 李端陽;綜合英語課堂教師話語及其對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7 覃和莉;中美教師EFL課堂話語特征之對比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8 趙海燕;生命美學視界中文學意境問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8年
9 穆晶晶;論個體生命的存在、自由、覺醒與超越[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10 于媛;關聯(lián)順應模式對電視訪談節(jié)目中提問話語的解釋力[D];中國石油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3991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99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