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和”之內涵及“味”論之美學意蘊
本文關鍵詞:味“和”之內涵及“味”論之美學意蘊 出處:《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中國美學極為重要的觀念“和”往往被認為起源于音樂,“和”其實還有“味和”的內涵。由此,中國美學“聲”“味”并舉。緣于“無味和五味”的“和”,“味”既實且虛,既有又無。它被魏晉玄學家所青睞,以之論道,以之論樂。隨后進入文學,形成一個多層次的美學概念,契合了得意忘言的審美精神。
[Abstract]:Chinese aesthetics very important concept "and" is often thought to have originated in music, "and" there "and taste" connotation. Thus, China aesthetics "sound" and "taste" and "tasteless and five. Due to the" taste "and" taste "," both true and false, both no. It is favored by metaphysics to home, on the road, with the theory of music. Then enter the literature, aesthetics formed a multi-level concept, fit the aesthetic spirit have a tacit understanding.
【作者單位】: 暨南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B83-092
【正文快照】: 一中國哲學中至關重要的概念“和”,一般被認為起源于音樂!渡袝虻洹份d:“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以五聲、八音的配合構成樂音的和諧。音樂的“和”就是: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大小、短長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永源;論《河汾諸老詩集》的地域特征[J];鎮(zhèn)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2 馬良懷;論漢晉之際道家思想的發(fā)展[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3 繆軍;試論陸機詩作的感傷情緒[J];學術論壇;2001年03期
4 張福勛,賀松青;比較研究:《詩品》方法論探賾[J];陰山學刊;2004年02期
5 王珂;論格律詩是漢詩定型詩體及唐代的詩體格局[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6 祝菊賢;論魏晉南朝詩歌中的比喻意象[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7 李耀南;從人生論視角看郭象玄學體系[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8 田辰山;中國的互系性思維:通變[J];文史哲;2002年04期
9 何靜;論程頤的天理論和道家的關系[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1年02期
10 陳學祖;審美張力的叩求:從詩學視角看“朦朧詩”的意義向度[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顧濤;;漢唐經學史料索隱——“(皇侃《論語義疏》)存漢晉經學之一線”說繹析[A];第二屆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7年
2 顧濤;;漢唐經學史料索隱——“(皇侃《論語義疏》)存漢晉經學之一線”說繹析[A];第二屆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7年
3 李金坤;;《風》《騷》“棄婦情結”探論——以《氓》、《谷風》、《柏舟》與《離騷》為中心[A];中國楚辭學(第二輯)——2002年楚辭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2年
4 吳夏平;;論類書與唐代(隱木)括體詩[A];唐代文學研究(第十一輯)——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燕;盛唐散文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2 金生楊;宋代巴蜀易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3 欒慧;中國現(xiàn)代新詩接受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4 楊紅旗;以意逆志命題詮釋史論[D];四川大學;2007年
5 程群;道教生死觀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6 張明學;道教與明清文人畫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7 錢汝平;蕭衍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8 王書婷;為情感賦形:新詩節(jié)奏與意象的理論與實踐(1917-1937)[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9 趙宏志;中國個性倫理的萌發(fā)與展開[D];黑龍江大學;2006年
10 陳斌;明代中古詩歌批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凌云;程嘉燧詩歌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2 郭雪峰;范曄及其《后漢書》文學思想研究[D];安徽大學;2007年
3 付莉;詹,
本文編號:13928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92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