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中九友歌》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12-11 10:21
《畫中九友歌》是吳偉業(yè)的一首七言歌行,其形制仿杜甫《飲中八仙歌》,各以數句描摹了九位當時頗具聲譽的文人畫家。由其傳播廣泛,后世又有次韻或仿擬其詩的作品。又因詩歌中所涉文人畫家知名度頗高,近代中國畫界更有以吳湖帆為代表的畫家專以“畫中九友”為名目搜集刊印畫冊。一首詩歌在成詩及流傳中,于文壇、畫界皆產生一定影響,是頗為有趣的文化現象,而通過對該詩成詩乃至后世流傳情況的考察,不僅可以明晰詩歌在形制上的傳承與開創(chuàng),更可以自該詩的傳播情況考量這一文化現象產生的原因和影響。 全文由緒論,正文及余論三個部分組成。 緒言部分闡述論題研究對象、目的及研究意義,理清相關研究的歷史和現狀。 正文部分包括三章: 第一章的論述重心在詩歌本體,結合吳偉業(yè)生平及有關文獻材料考證了詩歌成詩時間、成詩背景及作家創(chuàng)作心態(tài)。按《梅村家藏稿》收詩排序,證該詩創(chuàng)作于順治十三年七月間,時吳偉業(yè)受清詔于京任國子監(jiān)祭酒。又考察其時的社會政治背景與詩人生活經歷,知詩人意在借此九人遣其不能全節(jié)之恨,無奈仕清之悲,歸隱田園之盼。 第二章重點考證詩歌涉及人物的交游狀況,分梅村與九友交游考與九友間交游考兩部分,得...
【文章頁數】:6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內容摘要
Abstract
緒言
第一章 九友歌成詩情態(tài)考
第一節(jié) 版本流傳與成詩時間
第二節(jié) 作家心態(tài)和創(chuàng)作背景
第三節(jié) 詩意解析與文化內涵
第二章 九友歌人物交游考
第一節(jié) 梅村與九友交游考
第二節(jié) 畫中九友交游實考
第三節(jié) 畫中九友合稱澄釋
第三章 九友歌傳播影晌考
第一節(jié) 詩歌體式的繼承發(fā)展
第二節(jié) 詩歌續(xù)作與畫冊集印
余論
致謝
參考文獻
附錄一
附錄二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吳偉業(yè)失節(jié)后的心靈悲歌[J]. 郭修敏.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1(06)
[2]吳偉業(yè)與復社關系考論[J]. 李忠明. 江海學刊. 2010(06)
[3]《梅村家藏稿》文獻史料價值評析[J]. 闞紅柳. 清史研究. 2010(02)
[4]王鑒生年考[J]. 李安源. 齊魯藝苑. 2010(02)
[5]楊文驄與馬士英親眷關系的新考證[J]. 陳昌繁. 貴州文史叢刊. 2009(03)
[6]計東《上太倉吳祭酒書》涉及的若干史實考釋[J]. 李忠明.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 2008(04)
[7]怡園畫社記事[J]. 張仲和,樊寧. 蘇州雜志. 2008(04)
[8]吳偉業(yè)的痛苦內容和解脫方式[J]. 牟立為. 宜賓學院學報. 2007(07)
[9]論王時敏的書畫交游與畫學思想[J]. 呂少卿. 藝術百家. 2006(03)
[10]吳偉業(yè)的悼亡情緒和遺民心態(tài)——以金陵懷古詩與北上感懷詩為例[J]. 秦天.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3)
博士論文
[1]清代詩人并稱群體研究[D]. 陳凱玲.浙江大學 2011
[2]吳門畫派山水畫之“仿”研究[D]. 韓雪巖.清華大學 2008
碩士論文
[1]董其昌的生平和家世述論[D]. 吳耀明.華東師范大學 2010
[2]李流芳論考[D]. 李柯.上海社會科學院 2009
[3]《桃花扇》中侯方域、楊龍友形象考論[D]. 吳喆.首都師范大學 2007
[4]程嘉燧詩歌研究[D]. 黃凌云.安徽師范大學 2007
[5]程嘉燧詩學研究[D]. 李東海.安徽大學 2006
[6]董其昌文人畫藝術研究[D]. 張寵.河北大學 2005
[7]清初畫家王鑒歸派考[D]. 趙國強.中央民族大學 2005
[8]清初正統(tǒng)畫派緣起[D]. 李月林.西南師范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718607
【文章頁數】:6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內容摘要
Abstract
緒言
第一章 九友歌成詩情態(tài)考
第一節(jié) 版本流傳與成詩時間
第二節(jié) 作家心態(tài)和創(chuàng)作背景
第三節(jié) 詩意解析與文化內涵
第二章 九友歌人物交游考
第一節(jié) 梅村與九友交游考
第二節(jié) 畫中九友交游實考
第三節(jié) 畫中九友合稱澄釋
第三章 九友歌傳播影晌考
第一節(jié) 詩歌體式的繼承發(fā)展
第二節(jié) 詩歌續(xù)作與畫冊集印
余論
致謝
參考文獻
附錄一
附錄二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吳偉業(yè)失節(jié)后的心靈悲歌[J]. 郭修敏.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1(06)
[2]吳偉業(yè)與復社關系考論[J]. 李忠明. 江海學刊. 2010(06)
[3]《梅村家藏稿》文獻史料價值評析[J]. 闞紅柳. 清史研究. 2010(02)
[4]王鑒生年考[J]. 李安源. 齊魯藝苑. 2010(02)
[5]楊文驄與馬士英親眷關系的新考證[J]. 陳昌繁. 貴州文史叢刊. 2009(03)
[6]計東《上太倉吳祭酒書》涉及的若干史實考釋[J]. 李忠明.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 2008(04)
[7]怡園畫社記事[J]. 張仲和,樊寧. 蘇州雜志. 2008(04)
[8]吳偉業(yè)的痛苦內容和解脫方式[J]. 牟立為. 宜賓學院學報. 2007(07)
[9]論王時敏的書畫交游與畫學思想[J]. 呂少卿. 藝術百家. 2006(03)
[10]吳偉業(yè)的悼亡情緒和遺民心態(tài)——以金陵懷古詩與北上感懷詩為例[J]. 秦天.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3)
博士論文
[1]清代詩人并稱群體研究[D]. 陳凱玲.浙江大學 2011
[2]吳門畫派山水畫之“仿”研究[D]. 韓雪巖.清華大學 2008
碩士論文
[1]董其昌的生平和家世述論[D]. 吳耀明.華東師范大學 2010
[2]李流芳論考[D]. 李柯.上海社會科學院 2009
[3]《桃花扇》中侯方域、楊龍友形象考論[D]. 吳喆.首都師范大學 2007
[4]程嘉燧詩歌研究[D]. 黃凌云.安徽師范大學 2007
[5]程嘉燧詩學研究[D]. 李東海.安徽大學 2006
[6]董其昌文人畫藝術研究[D]. 張寵.河北大學 2005
[7]清初畫家王鑒歸派考[D]. 趙國強.中央民族大學 2005
[8]清初正統(tǒng)畫派緣起[D]. 李月林.西南師范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7186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ihuayishu/3718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