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中國傳統(tǒng)肖像畫與肖像畫學著述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1-16 00:56
明清時期中國傳統(tǒng)肖像畫,是在人物畫科呈衰微態(tài)勢背景中異軍突起。以往學界研究多關注十七世紀明末清初曾鯨波臣派的出現及藝術成就,但十八世紀的中國肖像畫壇更具豐富性與活力。此時肖像畫發(fā)展呈現多元風格,是與畫家群所服務社會階層密切關聯的。十八世紀西方傳教士畫家進入內廷服務。按照帝王個人喜好,嚴格執(zhí)行創(chuàng)作任務的中外宮廷畫家通力合作,使此際宮廷肖像畫呈現中西合壁的繪畫風格。十八世紀文人仕宦階層肖像畫繼續(xù)由波臣派寫真風格引領;肖像畫家與文人雅士交善往來,為其服務,在肖像創(chuàng)作中積極以文人審美趣韻為意旨,造就此類作品的整體風尚。服務于庶民百姓階層的民間肖像畫師,由于現實功用的大量需求,畫作商品化傾向日益鮮明;雖不乏佳品,但整體而言,此領域肖像畫制作模型化因素較強而創(chuàng)作性偏弱。中國傳統(tǒng)肖像繪畫歷史悠久,作品存世量也頗豐,關于它的資料記載卻零散簡略。肖像畫制作技術性含量較高,傳統(tǒng)肖像畫者累世積淀下來的技藝經驗和心得口訣,常被視為行業(yè)寶典,家傳或師徒秘授,多不肯輕易示人。至清,機緣條件會聚,傳統(tǒng)肖像畫學著述在十八世紀的中國得以較為集中的出現。它們是蔣驥《傳神秘要》,丁皋《傳真心領》,沈宗騫《芥舟學畫編》。十八...
【文章來源】: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市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163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佚名《康熙便服寫字像》軸絹本設色縱50.5咫米橫:ll.9顧米
的龍椅采用了西法的焦點透視原理,近大遠小,已非傳統(tǒng)透視畫法。(I圖4)《雍正朝服像》畫法與康熙帝朝服像的區(qū)別不大。工整精細,刻畫謹嚴。(I圖5)這幅郎世寧繪制的《乾隆朝服像》是乾隆在登基元年的御容像,此圖與康熙、雍正的朝服像比較,西洋畫法影響之變化在繼續(xù)。原本用線造型的朝服、綴飾等,己經不見線條而呈現具有高光的體感和質感;乾隆面部和手部刻畫的線條感幾乎消解殆盡,眼、鼻、唇等五官的塑造己經脫離線性因素,其膚色被提亮,以滿足中國人對于寫真的理想要求。使用的是中國傳統(tǒng)的畫材,呈現出西畫理念與中國審美的結合
縱274.7厘米橫125.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I圖3)此為康熙老年時的肖像,在描繪手法上有了明顯變化。一,面部與手,在結構精準的基礎上,體感加強,達到這一效果是通過墨的渲染,而這種渲染是有別于十七世紀明末清初以曾鯨為代表的波臣派的“墨骨”。在康熙臉部骨骼肌肉的暈染更象是用淡墨畫的素描,除了眉須及眼簾周遭有明確的線性成份外,其余輪廓皆宛轉的隱沒于墨染就的形體之中;并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手部的塑造,一改線勾色填,而變?yōu)榻Y構體感逼真的立體形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肖像畫與相術[J]. 楊新. 故宮博物院院刊. 2005(06)
[2]郎世寧與中國十八世紀帝王肖像畫的復興[J]. 畢梅雪,李紹毅. 故宮博物院院刊. 2004(03)
[3]曾鯨與“波臣派”的形成[J]. 馬季戈. 故宮博物院院刊. 2003(04)
[4]明清肖像畫與相術的關系[J]. 小川陽一,李勤璞. 美苑. 2002(03)
[5]禹之鼎的名士肖像[J]. 張彬. 收藏家. 2002(03)
[6]紐約觀紫光閣功臣像記[J]. 聶崇正. 收藏家. 2002(02)
[7]十七、八世紀的市民肖像畫[J]. 余輝. 故宮博物院院刊. 2001(03)
[8]曾鯨與黃檗畫像——中日繪畫交流之一端[J]. 近藤秀實,何慶先. 故宮博物院院刊. 2000(05)
[9]蒙古族肖像畫家莽鵠立及其作品[J]. 聶崇正. 故宮博物院院刊. 2000(01)
[10]十八世紀中西文化交流對清代美術的影響[J]. 楊伯達. 故宮博物院院刊. 1998(04)
本文編號:3497856
【文章來源】: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市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163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佚名《康熙便服寫字像》軸絹本設色縱50.5咫米橫:ll.9顧米
的龍椅采用了西法的焦點透視原理,近大遠小,已非傳統(tǒng)透視畫法。(I圖4)《雍正朝服像》畫法與康熙帝朝服像的區(qū)別不大。工整精細,刻畫謹嚴。(I圖5)這幅郎世寧繪制的《乾隆朝服像》是乾隆在登基元年的御容像,此圖與康熙、雍正的朝服像比較,西洋畫法影響之變化在繼續(xù)。原本用線造型的朝服、綴飾等,己經不見線條而呈現具有高光的體感和質感;乾隆面部和手部刻畫的線條感幾乎消解殆盡,眼、鼻、唇等五官的塑造己經脫離線性因素,其膚色被提亮,以滿足中國人對于寫真的理想要求。使用的是中國傳統(tǒng)的畫材,呈現出西畫理念與中國審美的結合
縱274.7厘米橫125.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I圖3)此為康熙老年時的肖像,在描繪手法上有了明顯變化。一,面部與手,在結構精準的基礎上,體感加強,達到這一效果是通過墨的渲染,而這種渲染是有別于十七世紀明末清初以曾鯨為代表的波臣派的“墨骨”。在康熙臉部骨骼肌肉的暈染更象是用淡墨畫的素描,除了眉須及眼簾周遭有明確的線性成份外,其余輪廓皆宛轉的隱沒于墨染就的形體之中;并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手部的塑造,一改線勾色填,而變?yōu)榻Y構體感逼真的立體形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肖像畫與相術[J]. 楊新. 故宮博物院院刊. 2005(06)
[2]郎世寧與中國十八世紀帝王肖像畫的復興[J]. 畢梅雪,李紹毅. 故宮博物院院刊. 2004(03)
[3]曾鯨與“波臣派”的形成[J]. 馬季戈. 故宮博物院院刊. 2003(04)
[4]明清肖像畫與相術的關系[J]. 小川陽一,李勤璞. 美苑. 2002(03)
[5]禹之鼎的名士肖像[J]. 張彬. 收藏家. 2002(03)
[6]紐約觀紫光閣功臣像記[J]. 聶崇正. 收藏家. 2002(02)
[7]十七、八世紀的市民肖像畫[J]. 余輝. 故宮博物院院刊. 2001(03)
[8]曾鯨與黃檗畫像——中日繪畫交流之一端[J]. 近藤秀實,何慶先. 故宮博物院院刊. 2000(05)
[9]蒙古族肖像畫家莽鵠立及其作品[J]. 聶崇正. 故宮博物院院刊. 2000(01)
[10]十八世紀中西文化交流對清代美術的影響[J]. 楊伯達. 故宮博物院院刊. 1998(04)
本文編號:34978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ihuayishu/3497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