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人物畫中裝飾語言的探究 ——論少數(shù)民族題材的繪畫
發(fā)布時間:2021-07-07 22:01
中國工筆人物畫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淵源流長,經過幾千年來不斷的豐富、革新和發(fā)展,已經形成了獨特的形式和鮮明的民族風格,在世界藝術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與影響?v看中國繪畫史,裝飾性語言是中國工筆畫中最典型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在工筆畫的發(fā)展過程中有著廣泛的運用。我國是一個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大國,各族人民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僅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而且還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民族藝術,它的種類之繁多、風格之迥異,歷史之悠久,是世界范圍內少有的。它那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內涵及藝術形態(tài),孕育了少數(shù)民族藝術豐富的裝飾元素,值得仔細研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生活的變遷,裝飾這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已經越來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本文試以裝飾語言作為論題切入點進行闡述,強調裝飾性語言對當代少數(shù)民族題材工筆人物畫的影響。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藝術。中國工筆人物畫在當代已經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趨勢。當代少數(shù)民族題材工筆人物畫的創(chuàng)作不可能脫離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滋養(yǎng),只有學習和汲取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兼收當代其他藝術的元素,并將現(xiàn)代觀念注入少數(shù)民族工筆人物畫的創(chuàng)作中,才能夠豐富其表現(xiàn)形式、拓寬其創(chuàng)作思路、增強其作...
【文章來源】: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3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一人物御龍圖
中國工筆畫的裝飾性文明源遠流長,最初是從人類的原始社會開始的早在史前石器時代的彩陶上(圖1一l)就開始用裝飾性語言來表現(xiàn)美了,其人物造型抽象概括。戰(zhàn)國時期的兩幅帛畫即《人物御龍圖》和《龍鳳人物圖》(圖1一2、1一3)可以說是迄今為止見到的最早的工筆人物畫。從藝術表現(xiàn)手法看,人圖l一1史前石器時代的彩陶物都是采用正側面造型,其造型古拙夸張,不受體積、結構和空間的限制;用墨線勾畫,線條流暢、簡勁而古樸,側重平面物象意味表達,線成為主要的造型手段。色彩上采用平涂加渲染的手法,單純簡樸;構圖具有裝飾意味,我國人物繪畫的傳統(tǒng)特征已經形成。從這些帛畫中可以看出線描之精細,色彩之絢麗,說明當時工筆畫已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成就
魏晉至隋唐五代,藝術理論和技法不斷完善,國力強盛,中外文化交匯,此時工筆人物畫形式美感的裝飾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五代顧閑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圖1一10)用色的裝飾化特別明顯,男賓的黑色與門內高鼓的紅色,仕女的石青藍再配上前面舞伎的淡藍色,色塊明快、對比強烈。而門內女子的披帛的藍色和腰帶與舞伎的淡藍色形成了呼應。這樣明暗.冷暖的分割使畫面錯落有致,其中紅色是最為活躍,同時與石綠色和黑色形成對比。畫面所有的色彩都是平涂渲染的,既加強了平面性,而又富有裝飾感。在構圖方面,畫家大膽采用屏風相隔的結構,突破了空間的局限,選擇傳統(tǒng)的長卷構圖方式,運用散點透視法將不同時間的活動置于同一時間。平面性空間處理力求單純、簡單化,這樣使中國畫的裝飾味更加濃重。圖1一10韓熙載夜宴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裝飾中的秩序感[J]. 安麗梅,侯永瑞,譚浩楠. 石家莊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06(01)
本文編號:3270449
【文章來源】: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3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一人物御龍圖
中國工筆畫的裝飾性文明源遠流長,最初是從人類的原始社會開始的早在史前石器時代的彩陶上(圖1一l)就開始用裝飾性語言來表現(xiàn)美了,其人物造型抽象概括。戰(zhàn)國時期的兩幅帛畫即《人物御龍圖》和《龍鳳人物圖》(圖1一2、1一3)可以說是迄今為止見到的最早的工筆人物畫。從藝術表現(xiàn)手法看,人圖l一1史前石器時代的彩陶物都是采用正側面造型,其造型古拙夸張,不受體積、結構和空間的限制;用墨線勾畫,線條流暢、簡勁而古樸,側重平面物象意味表達,線成為主要的造型手段。色彩上采用平涂加渲染的手法,單純簡樸;構圖具有裝飾意味,我國人物繪畫的傳統(tǒng)特征已經形成。從這些帛畫中可以看出線描之精細,色彩之絢麗,說明當時工筆畫已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成就
魏晉至隋唐五代,藝術理論和技法不斷完善,國力強盛,中外文化交匯,此時工筆人物畫形式美感的裝飾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五代顧閑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圖1一10)用色的裝飾化特別明顯,男賓的黑色與門內高鼓的紅色,仕女的石青藍再配上前面舞伎的淡藍色,色塊明快、對比強烈。而門內女子的披帛的藍色和腰帶與舞伎的淡藍色形成了呼應。這樣明暗.冷暖的分割使畫面錯落有致,其中紅色是最為活躍,同時與石綠色和黑色形成對比。畫面所有的色彩都是平涂渲染的,既加強了平面性,而又富有裝飾感。在構圖方面,畫家大膽采用屏風相隔的結構,突破了空間的局限,選擇傳統(tǒng)的長卷構圖方式,運用散點透視法將不同時間的活動置于同一時間。平面性空間處理力求單純、簡單化,這樣使中國畫的裝飾味更加濃重。圖1一10韓熙載夜宴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裝飾中的秩序感[J]. 安麗梅,侯永瑞,譚浩楠. 石家莊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06(01)
本文編號:32704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ihuayishu/3270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