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世紀日本浮世繪藝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5-25 14:33
“浮世繪”,又稱“江戶繪”,是日本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形式,起源于17世紀的日本江戶,「浮世」是指當時人們所處的現世,即現代、當代、塵世之類的意思。“浮世繪”受到中國木板年畫、古代仕女畫、插圖等的深刻影響,這在其藝術形式、表現手法上可見一斑。但它同時又融合了日本民間的藝術形式,脫胎于大和繪風俗畫,代表平民的審美情趣的同時又體現了日本民族雅致的特點,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特征和民族特色。傳統(tǒng)意義上的“浮世繪”被認為是特指彩色印刷的木板畫(錦繪)。17-19世紀期間的日本,“浮世繪”成為江戶(現東京)文化的代表。它直率地表現了江戶市民形形色色的日常生活,包括眾多的題材,以寫實的手法反映了燈紅酒綠的現實百態(tài)與社會萬象,被形象的比喻為“江戶時代大百科全書”。在這一歷史時期中誕生了菱川師宣、葛飾北齋、東州齋寫樂、喜多川哥麿等一大批著名的“浮世繪”畫家,創(chuàng)作了《神奈川沖浪里》、《浣女》、《寬政三美人》等許許多多的名作。作為一種最典型的描寫民間日常生活的藝術形式,“浮世繪”成為了當時日本藝術發(fā)展的新方向,它不僅在日本美術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更對中國和西方的美術形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甚至受到德加、...
【文章來源】:云南藝術學院云南省
【文章頁數】:4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章 追溯日本美術
第一節(jié) 大和繪
一、浮世繪的含義
二、日本文化的獨立性
三、《源氏物語》
第二節(jié) 佛教的傳入
一、日本語
二、禪宗精神
第三節(jié)“琳派”的誕生
第二章 浮世繪的興起
第一節(jié) 浮世繪的社會根源與時代背景
一、浮世繪的發(fā)展階段
二、江戶—浮世繪的源頭
第二節(jié) 新興的浮世繪版畫
一、日本版畫起源
二、菱川師宣
第三章 “舶來”的藝術
第一節(jié) 外來美術對浮世繪的影響
第二節(jié) 浮繪
第三節(jié) 形色多變的美術樣式
一、美人畫
1. 紅摺繪
2. 錦繪
二、春畫
三、役者繪
第四章 飄揚過海的“和風熱潮”
第一節(jié) “日本主義”的出現
第二節(jié) 繪畫的革命
一、自然主義革命
二、印象派巔峰—莫奈
第五章 浮世之末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 日本歷史年代表
附錄二 日本地圖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西方美術對于日本“浮世繪”版畫的影響——日本美術“西化”的一個側面[J]. 張博. 棗莊學院學報. 2008(03)
[2]日本浮世繪文化的影響及其啟示[J]. 焦自英. 藝術探索. 2008(02)
[3]論浮世繪的實用美術性格[J]. 滕軍. 日語學習與研究. 2007(06)
[4]日本浮世繪與中國木版年畫之比較[J]. 俞紅. 戲劇文學. 2007(03)
[5]版畫藝術的出路在哪?[J]. 邵大箴. 藝術與投資. 2006(06)
[6]日本繪畫與中國繪畫的關系[J]. 曹生龍. 蘇州大學學報(工科版). 2002(06)
本文編號:3205509
【文章來源】:云南藝術學院云南省
【文章頁數】:4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章 追溯日本美術
第一節(jié) 大和繪
一、浮世繪的含義
二、日本文化的獨立性
三、《源氏物語》
第二節(jié) 佛教的傳入
一、日本語
二、禪宗精神
第三節(jié)“琳派”的誕生
第二章 浮世繪的興起
第一節(jié) 浮世繪的社會根源與時代背景
一、浮世繪的發(fā)展階段
二、江戶—浮世繪的源頭
第二節(jié) 新興的浮世繪版畫
一、日本版畫起源
二、菱川師宣
第三章 “舶來”的藝術
第一節(jié) 外來美術對浮世繪的影響
第二節(jié) 浮繪
第三節(jié) 形色多變的美術樣式
一、美人畫
1. 紅摺繪
2. 錦繪
二、春畫
三、役者繪
第四章 飄揚過海的“和風熱潮”
第一節(jié) “日本主義”的出現
第二節(jié) 繪畫的革命
一、自然主義革命
二、印象派巔峰—莫奈
第五章 浮世之末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 日本歷史年代表
附錄二 日本地圖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西方美術對于日本“浮世繪”版畫的影響——日本美術“西化”的一個側面[J]. 張博. 棗莊學院學報. 2008(03)
[2]日本浮世繪文化的影響及其啟示[J]. 焦自英. 藝術探索. 2008(02)
[3]論浮世繪的實用美術性格[J]. 滕軍. 日語學習與研究. 2007(06)
[4]日本浮世繪與中國木版年畫之比較[J]. 俞紅. 戲劇文學. 2007(03)
[5]版畫藝術的出路在哪?[J]. 邵大箴. 藝術與投資. 2006(06)
[6]日本繪畫與中國繪畫的關系[J]. 曹生龍. 蘇州大學學報(工科版). 2002(06)
本文編號:32055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ihuayishu/3205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