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冷逸之美的流變
本文關(guān)鍵詞: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冷逸之美的流變,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中國繪畫受特有的東方哲學的影響,然而正如中國古典哲學所攝,才形成了“生愛化育,元始一統(tǒng),中和旁通”的中國悟道之妙般的審美意識與情趣。因此在中國美學史上打開了這獨一無二的逸格價值標準。也深深的左右著后世的中國傳統(tǒng)繪畫。在所有的先秦早期哲學中莊子的性格最具美學的意味。同時莊子的精神也最具有超脫污濁世界的高“逸”。莊子大量的影響到后來的美學精神。逸本來就是一種生活形態(tài)與精神境界,莊子乘大瓠游于江湖,還是寢臥于何有之鄉(xiāng),廣漠之野的大樹之下,正是精神上的自由。這種自由的行為方式就是“逸”的生活形態(tài),超脫的性情也就是“逸”的精神。以魏晉時期玄學的盛行及后來般若哲學的影響,這種超脫的生活態(tài)度和精神意識在與先秦逸民思想的融合下侵入藝術(shù)中,形成了特殊審美價值尺度——冷逸!袄湟荨北粴v代畫家美評家推崇備至,為中國畫最高審美追求。山水以形媚道,而冷逸之境恰恰就是道的精神的高度概括與呈現(xiàn)。在倪瓚的作品中讓人感受到蕭疏空靈,簡澹超逸,那般的無欲無望思想遨游。董其昌的畫中是靜美、肅穆、文儒一種天然的安逸。弘仁的畫面氣象凌冽高嚴超逸。龔賢卻又是那樣地老天荒般的蕭疏冷逸。黃賓虹則一改前人陰柔逸象呈現(xiàn)出了新時代的高冷雄逸。這些都在冷逸之中將中國繪畫提升到宇宙創(chuàng)化的精神境界。
【關(guān)鍵詞】:冷逸 美學 超然 生命精神 審美意識形態(tài)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J212
【目錄】: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8
- 引言8-9
- 第1章 冷逸之美的發(fā)端9-15
- 1.1 冷逸之美的價值標準9
- 1.2 冷逸之美的哲學背景9
- 1.3 冷逸之美德思想來源9-15
- 1.3.1 受《老子》哲學思想的影響10-11
- 1.3.2 受《莊子》哲學思想的影響11-12
- 1.3.3 受魏晉玄學思想的影響12-13
- 1.3.4 受佛家般若哲學的影響13-15
- 第2章 冷逸的正式提出與其美學意識15-18
- 2.1 逸民思想出現(xiàn)的社會環(huán)境15-16
- 2.1.1 逸民思想的出現(xiàn)15
- 2.1.2 逸民思想的社會環(huán)境15-16
- 2.2 冷逸之美引入藝術(shù)作品論16
- 2.3 逸格最早的提出與使用16-18
- 第3章 冷逸派畫家之間的傳承與相互聯(lián)系18-25
- 3.1 倪瓚首位將冷逸之美高度具象并推向高峰的開宗立派者18-19
- 3.2 董其昌安逸儒雅的靜逸幽冷之境19-21
- 3.3 弘仁氣象凌冽的莊嚴俊逸之美21
- 3.4 八大荒誕罕跡的悲蒼怪逸之聲21-22
- 3.5 龔賢地老天荒空洞罕跡的荒野之境22-23
- 3.6 黃賓虹雄渾蒼莽飄逸沉凝之象23-25
- 第4章 冷逸之美發(fā)展脈絡的總結(jié)25-26
- 結(jié)論26-27
- 參考文獻27-29
- 后記29-30
- 攻讀學位期間科研成果30-31
- 附圖31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光福;趙瑜;;聊齋詩意例[J];蒲松齡研究;2006年01期
2 劉艷玲;;嬌娜:棲居在精神家園里的一只美狐[J];蒲松齡研究;2009年02期
3 周文斌;淺談董其昌的審美理想[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4 厚實;郭彤;;宮體詩與花間詞文本生成背景比較解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4期
5 鐘文華;;論審丑意識在鐘馗形象中的體現(xiàn)[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4期
6 鄭歲黎;胡曉紅;;淺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7 鄒林珊;;以佛教法相解析孟子心性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4期
8 沃利青;;“移情”論與“意境”說比較[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9 陳祥明;;注重形式美與提高鑒賞力——中國繪畫鑒賞的理論與實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10 洪增流,彭發(fā)勝;詩歌語言的維度:“Image”與意境的差異[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邁;施開紅;;心態(tài)和諧是構(gòu)建社會和諧之本[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shù)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2 張文;;英美詩人困境中的自覺審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屆“興皖之光”青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交叉學科卷)[C];2005年
3 陳建農(nóng);;六朝詩學中的人生體驗與人格理想[A];繁榮學術(shù)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4 孟慶陽;;唐前奏議文體的發(fā)展演變及其特征[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黃鴻儀;;論中國畫的“內(nèi)美”[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shù)——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6 馬正平;;“美”字“六書”與“本義”研究述評[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7 謝興偉;;韓拙《山水純?nèi)防L畫美學思想中的“理”論[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8 朱存明;;新時期以來中國美學史書寫的形態(tài)與反思[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9 李定文;;試論先秦儒家的憂患意識及其現(xiàn)代轉(zhuǎn)化[A];北京大學海峽兩岸第二屆公共管理論壇——傳統(tǒng)文化與公共管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10 郭濱妍;;淺析趙孟俯的“復古”思想[A];首屆中國高校美術(shù)與設(shè)計論壇論文集(上)[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施佳勝;經(jīng)典 闡釋 翻譯——《文心雕龍》英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王厚平;美學視角下的文學翻譯藝術(shù)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高劉巍;王世貞的園林實踐與觀念[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7 吳舜立;自然審美:川端康成的文學世界[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及云輝;全景畫美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小燕;魏晉隱士美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耕耘;靜觀萬象——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審美境界[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唐s,
本文編號:2847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ihuayishu/284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