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文辭歧變發(fā)覆——基于出土東漢道門題材漢畫的考察
本文選題:《道德經(jīng)》 + 出土漢畫��; 參考:《廣西社會科學(xué)》2017年10期
【摘要】:東漢道教題材漢畫是道教思想特征極強的功能性冥器,許多要素與道門的思想牽涉極深。東漢在對道教及其經(jīng)典的領(lǐng)會和詮釋上,存在著偏重于生命關(guān)懷和偏重于政治哲學(xué)的兩種主流范式。從"道殷(褒)無名"向"道隱無名"演變,既不是學(xué)者所謂的"假借",也不是他們所講的"誤字",而是在東漢特殊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理解《道德經(jīng)》的偏好發(fā)生了改變造成的。圣人和侯王都是有欲之人,只是他們深諳老君有無相生之理。無欲是前提,有欲是結(jié)果。用"有道者"取代"有欲者",其本質(zhì)與老君的心曲是相通的。
[Abstract]:Han painting with Taoist theme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is a functional instrument with strong Taoist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ny elements are deeply related to the thought of Taoism. In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Taoism and its classics, there are two main paradigms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hich emphasize the care of life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From "Tao Yin (praise) nameless" to "Tao hidden nameless" evolution, It is neither the so-called "false loan" nor the "false word" that scholars call "false loan", but the change of people's preference to understand "the Book of morality" in the special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sage and the king are both lust, but they are well-versed in the idea of whether the old man is born or not. Desire is the premise, desire is the result. The essence of replacing the desire with the Tao is related to the heart of the old gentleman.
【作者單位】: 南陽師范學(xué)院中文系;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宗教題材漢畫整理與漢代宗教生態(tài)研究”(14BZJ003)
【分類號】:B223.1;J205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偉;南陽漢畫的美術(shù)學(xué)價值[J];南都學(xué)壇;2004年04期
2 鄭志剛;;書法名石漢畫考論[J];中國美術(shù);2011年05期
3 廖靜好;;感受漢畫藝術(shù)[J];美術(shù)大觀;2003年11期
4 汪明強;;漢畫的造型及啟示[J];文藝研究;2006年10期
5 漢初;;漢畫拓片展現(xiàn)“強悍的藝術(shù)”[J];美術(shù)觀察;2007年07期
6 廖靜好;;漢畫拓片鑒賞與收藏[J];收藏界;2013年11期
7 廖國柱;試論漢畫的藝術(shù)特色[J];西北師大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83年01期
8 鄧喬彬;論漢畫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原則[J];文藝理論研究;1997年06期
9 薄清江;;南陽漢畫感懷[J];中國美術(shù)館;2013年01期
10 楊光宇;我畫漢畫[J];東方藝術(shù);2005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賈勇;;試析漢畫中的天馬[A];大漢雄風(fēng)——中國漢畫學(xué)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序[A];中國漢畫學(xué)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周保平;劉尊志;;漢畫吉祥圖像的圖像學(xué)解析[A];中國漢畫學(xué)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李江;;試析漢畫圖像的形態(tài)特色[A];中國漢畫學(xué)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徐穎;;從漢畫看漢民族文化心理特征[A];大漢雄風(fēng)——中國漢畫學(xué)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李真玉;;從漢畫看漢代社會的信仰特點[A];大漢雄風(fēng)——中國漢畫學(xué)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王升平;;南陽漢畫拓片的立體彩色裝裱工藝初探[A];傳統(tǒng)裝裱技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任義玲;;略論漢畫中神異動物產(chǎn)生的思想淵源和在升仙中的作用[A];大漢雄風(fēng)——中國漢畫學(xué)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尹俊敏;;漢畫《羿射十日》的藝術(shù)淵源及其寓意初探[A];中國漢畫學(xué)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唐長壽;;漢畫“荊軻刺秦王”圖的重新解讀:東漢士子集團的“不合作”思潮[A];大漢雄風(fēng)——中國漢畫學(xué)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顧森;漢畫,強悍的藝術(shù)[N];人民日報;2007年
2 鄭先興 蔣波 金愛秀;中國漢畫學(xué)展開多學(xué)科研究[N];光明日報;2006年
3 王玲娟;深沉雄大 質(zhì)樸無華[N];光明日報;2007年
4 ;南陽漢畫館[N];河南日報;2004年
5 丁建忠;新野漢墓?jié)h畫磚[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6 范曾;再說大家氣象[N];中國藝術(shù)報;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6條
1 楊靜;漢畫十二生肖造型的裝飾性研究[D];北京印刷學(xué)院;2017年
2 李佳;南宋山水畫對日本漢畫的影響[D];江蘇師范大學(xué);2014年
3 解曉輝;從漢畫藝術(shù)談我對中國畫尚意精神的認識[D];西安美術(shù)學(xué)院;2010年
4 吳想;漢畫中的翼獸圖像研究[D];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2013年
5 曲展;漢代繪畫藝術(shù)研究[D];山東大學(xué);2009年
6 黃媛;由漢畫看兩漢神仙觀念的轉(zhuǎn)化[D];南京師范大學(xué);2006年
,本文編號:21007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ihuayishu/2100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