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的逸品——馬書林的中國畫
本文選題:逸品 + 黃休復(fù); 參考:《藝術(shù)工作》2017年01期
【摘要】:正"逸品"是初唐李嗣真《書后品》提出的概念。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把畫家分為"神、妙、能、逸"四品,"逸品"排在神、妙、能三品之后,但并非低等的品格。朱景玄指出"逸品"的特征是"不拘常法",即逸出常規(guī)的畫法,相當(dāng)于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另類",而且是前古未有的異才。王墨、李靈省、張志和三人被列為"逸品","此三人非畫之本法,故目之為逸品,蓋前古未之有也。"北宋黃休復(fù)《益州名畫錄》把畫家分為"逸、神、妙、能"四格,"逸格"排在神、妙、能三格之前,指一種超逸
[Abstract]:Yi Pin is a concept put forward by Li Sizhen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In Tang Dynasty, Zhu Jingxuan (Records of famous paintings in Tang Dynasty) divided the painter into four products: "God, Miao, Neng, Yi", and "Yi" ranked after God, Miao and Neng, but not inferior character. Zhu Jingxuan points out that the characteristic of "leisure goods" is "informal method", that is to say, it escapes the conventional painting method, which is equivalent to what we now call "alternative", and it is a unique talent that has never been seen before. Wang Mo, Li Ling Province, Zhang Zhihe three people were listed as "Yi products", "these three people are not painting this method, so the object of the goods, cover before the ancient has also." Huang Xiufu's works of famous paintings in Yizhou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divided the painter into "Yi, God, Miao, can" four, "Yi" in God, Miao, can three before, refers to a kind of super escape
【分類號】:J21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寧;;《逸品》[J];山東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3年03期
2 周宇峰;謝萌;鄒昌鋒;;早期的逸品畫理論初探[J];大家;2010年23期
3 劉墨;逸品唐昌虎[J];美術(shù)之友;2005年02期
4 于志強;;從“逸品”畫探源“神韻”說[J];電影評介;2006年13期
5 施建中;;隱逸與逸品[J];藝術(shù)百家;2006年01期
6 孔耘;;逸品說[J];文藝研究;2006年11期
7 范迪安;;現(xiàn)代逸品——讀武藝近作[J];湖北美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06年02期
8 唐人亦;;極等逸品[J];藝術(shù)與投資;2006年08期
9 徐浩;;說“逸品”[J];中國書畫;2007年07期
10 王海軍;;論“逸”的精神與書法的“逸品”[J];晉中學(xué)院學(xué)報;2007年04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昌友;“逸品”解讀[N];美術(shù)報;2012年
2 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院長 教授 著名水墨畫家 潘公凱;從神品到逸品[N];上海證券報;2011年
3 范茂震;書畫逸品的三種境界[N];中國商報;2002年
4 薛永年;當(dāng)代逸品[N];文藝報;2006年
5 薛永年;當(dāng)代逸品[N];美術(shù)報;2012年
6 近僧;逸人逸品[N];美術(shù)報;2012年
7 王魯湘 霍春陽;當(dāng)代逸品——感受霍春陽的花鳥畫境界[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3年
8 金維久;山水畫,逸品為上[N];中國文化報;2007年
9 黃中;丹青風(fēng)骨出逸品[N];人民日報;2007年
10 陳池瑜 清華大學(xué)美術(shù)學(xué)院;神妙能逸:中國書畫品評理論的演變[N];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2條
1 胡新群;唐宋繪畫“逸品說”嬗變研究[D];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2011年
2 杜覺民;隱逸與超越[D];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8條
1 范朋杰;從黃慎的《尋道圖》淺論“逸品”精神在寫意畫創(chuàng)作中的當(dāng)代意義[D];西安美術(shù)學(xué)院;2016年
2 謝萌;“逸”辯——唐宋時期“逸品”畫問題初探[D];江西師范大學(xué);2003年
3 常瀟;元代山水畫逸品問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xué);2009年
4 孫玄墨;淺論文人畫山水的逸品畫風(fēng)[D];中國美術(shù)學(xué)院;2015年
5 黃斌;逸品地位的確立與宋代文人畫的興起[D];江西科技師范大學(xué);2013年
6 冀萍萍;元代園林題材“逸品”山水畫的審美取向及后世影響[D];西安美術(shù)學(xué)院;2012年
7 初冬;逸之“情逸”[D];天津師范大學(xué);2006年
8 陳海濤;中國山水畫審美理想演變研究[D];江西科技師范學(xué)院;2011年
,本文編號:21005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ihuayishu/2100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