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夢空間繪畫_明清時期西方透視畫法技術的本土化研究
本文關鍵詞:淺析繪畫空間的衍變,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山西大學》 2013年
明清時期西方透視畫法技術的本土化研究
武田田
【摘要】:明清時期,西方繪畫空間表現(xiàn)技術對中國繪畫空間表現(xiàn)技術的科學化變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時,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西方繪畫作品作為傳播教義的重要形式也同時傳入,這些繪畫作品中運用的透視畫法技術進行空間表現(xiàn),其畫面所產生的視覺沖擊效果讓國人十分震撼,對這種透視畫法技術的效仿和探究之風在國內開始盛行,并最終形成中國透視畫法技術的理論構建和普及推廣。因此,本文主要運用文獻法、比較分析法對這一過程進行研究,討論了明清時期西方透視畫法技術的本土化,以達到對中國繪畫空間表現(xiàn)科學化進程的全面認識。 本文內容共分為五章,第一章首先梳理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空間表現(xiàn)技術——“六遠法”和“散點式構圖法”,其次考察了西方繪畫空間表現(xiàn)技術——透視畫法技術,在此基礎上分析了中西方繪畫空間表現(xiàn)技術的異同,從而闡釋了西方透視畫法技術的優(yōu)勢。 第二章首先介紹利瑪竇等傳教士帶來的西方繪畫作品,接著討論西方透視畫法技術理論基礎的引入,最后分析了人們對西方透視畫法技術關注和接受的過程。 第三章論述了以焦秉貞為代表的宮廷畫家的透視畫法技術繪畫實踐,以及以意大利人郎世寧為代表的傳教士畫家的透視畫法技術繪畫實踐,闡明了明清時期西方透視畫法技術在我國的繪畫實踐過程。 第四章論述了中國透視畫法技術理論的構建,即對清朝學者年希堯和他的《視學》做了系統(tǒng)的分析,闡明了中國透視畫法技術構建的重要意義。 第五章討論了我國傳授透視畫法技術的機構宮廷畫院的建立及活動,論述了民間畫師對透視畫法技術的學習和模仿,闡明了透視畫法技術在中國扎根和普及運用的過程。 總之,西方透視畫法技術在我國的傳入、實踐運用、理論構建以及普及推廣并不只是技術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個全面而深入的本土化過程。因此,明清時期西方透視畫法技術的本土化研究,對于中國繪畫空間表現(xiàn)技術的科學化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山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N09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陸霄虹;郎世寧的宮廷畫[J];東南文化;2002年12期
2 聶崇正;“線法畫”小考[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2年03期
3 楊伯達;郎世寧在清內廷的創(chuàng)作活動及其藝術成就[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8年02期
4 楊伯達;十八世紀中西文化交流對清代美術的影響[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8年04期
5 湯開建;明清之際天主教藝術傳入中國內地考略[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6 潘天壽;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風格特點[J];美術;1978年06期
7 馮碩;;透視觀的比較——論中西繪畫空間表現(xiàn)的境域差異[J];美術大觀;2009年05期
8 張國華;;焦秉貞仕女畫“中體西用”的繪畫特點[J];美術大觀;2010年08期
9 葉農;明清之際西畫東來與傳教士[J];美術研究;2004年02期
10 汪洋;;明清時期西洋畫在中國的傳播及其際遇[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7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趙巖;明清西洋風繪畫研究(1579-1840)[D];東南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趙金;明清美術創(chuàng)新點研究[D];清華大學;2005年
2 朱嗣春;淺析繪畫空間的衍變[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3 曾曉霞;試論: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空間意識[D];廈門大學;2009年
4 郭燕;視學東傳的初步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6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曦;趙洋;;全球化視野中羌族釋比文化與基督教文化對話分析——論中西多元文化對話中的羌族釋比文化(中)[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3期
2 宣進;“不要過分渲染邏輯思維能力”[J];安徽電力職工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3 張曉麗;;論晚清西學書目與近代科技傳播[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4 張珍珍;;教會學校與安徽教育近代化[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5 董叢林;吳汝綸醫(yī)藥觀的文化表現(xiàn)及成因簡論[J];安徽史學;2005年04期
6 李海紅;;試析李提摩太的基督教思想——以其在《萬國公報》上的言論為例[J];安徽史學;2006年06期
7 張登德;;《富國策》著譯者考釋[J];安徽史學;2006年06期
8 陳尚勝;;中國傳統(tǒng)對外關系研究芻議[J];安徽史學;2008年01期
9 朱宏斌;;秦漢時期的中印交通與農業(yè)科技文化交流[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6年14期
10 強百發(fā);;近代中國對西方農書的翻譯及其傳播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賴品超;;文化全球化與中國佛教對現(xiàn)代科學及基督宗教的回應[A];全球化下的佛教與民族——第三屆兩岸四地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柯華慶;;科斯命題的邏輯視角[A];2005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精選論文(第二部分)[C];2005年
3 丁寧;;全球化語境與中國古典美術芻議[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背景下藝術的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藝術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張西平;;歐洲傳教士漢學的興起——以基歇爾和卜彌格為例[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進:近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的歷史經驗”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增編)[C];2006年
5 王雪源;;薛鳳祚研究芻議[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6 周暢;;數(shù)學史的科學、哲學向度和歷史學歸屬[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C];2008年
7 何玲;;1903年汴城會試論略[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佟健華;崔建勤;李靖敏;;中國古代數(shù)學教育史分期問題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肖朗;;近代西方教育導入中國之探源——艾儒略與明末西方教育的導入[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10 楊茂慶;;福建船政學堂赴歐留學生的貢獻及其經驗教訓[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現(xiàn)喆;西方法在中韓兩國的移植和轉型及發(fā)展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朱蓉蓉;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民間外交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3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姜世健;關于我國大學生就業(yè)難問題的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吳童立;萊布尼茨論統(tǒng)一性:觀念、實體、現(xiàn)象[D];南開大學;2010年
6 張棟豪;中國邏輯史方法論在近代的演變[D];南開大學;2010年
7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東漸及其在廣州的實踐[D];暨南大學;2010年
8 洪梅;中古入聲韻在明清韻書中的演變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qū)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侯艷;漢譯佛經之美術理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路瑩;洋教習與晚清新式學堂的建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韓樹安;對小學高年級學生數(shù)學學習興趣的調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均利;清代外銷畫表現(xiàn)的民俗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09年
4 劉洋;民國前期中國高等美術教育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5 盛一雋;從目的論看清代重大事件中口譯員的作用[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李天翔;費爾南多·波特羅藝術述評[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谷春娜;唐宋詩詞顏色意象及其翻譯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崔耀瑞;文化價值觀比較對英語教學的影響[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昆勵;論洪仁玕新聞思想[D];湘潭大學;2010年
10 黃娟;貝克萊的自然哲學和科學哲學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正平;明清之際西洋繪畫在中國衰退的緣由[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2 楊伯達;清代畫院觀[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5年03期
3 楊伯達;郎世寧在清內廷的創(chuàng)作活動及其藝術成就[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8年02期
4 ;清宮廷畫家郎世寧年譜——兼在華耶穌會士史事稽年[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8年02期
5 聶崇正;中西藝術交流中的郎世寧[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8年02期
6 楊伯達;清代玻璃配方化學成分的研究[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0年02期
7 楊伯達;清乾隆朝畫院沿革[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2年01期
8 聶崇正;清代宮廷油畫述略[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5年S1期
9 朱家溍;清代院畫漫談[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1年05期
10 陳繼春;澳門與西畫東漸[J];嶺南文史;1997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趙權利;中國古代繪畫技法、材料、工具史綱[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1年
2 袁宣萍;17-18世紀歐洲的中國風設計[D];蘇州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翁舒韻;明清廣東瓷器外銷研究(1511-1842)[D];暨南大學;2002年
2 劉菁;康雍乾時期的繪畫新體及其觀念根源[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藝術鑒賞[J];科學大觀園;2009年14期
2 楊澤忠;;明清之際西方投影畫法幾何知識之東來[J];數(shù)學教學;2007年07期
3 李文嵐;;中國的達·芬奇 年希堯[J];大科技(百科新說);2011年02期
4 楊澤忠;徐洪婷;;《視學》中透視方法之由來[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4期
5 金玢;;幾何思想在形體素描中的應用[J];廣東科技;2010年16期
6 淳曉燕;;空間表現(xiàn)影響下的中西方服裝設計與審美差異[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11期
7 王紅;美術的語言[J];今日科苑;2005年09期
8 王瑋;羅瓊;;試論中西思維方式差異對中西繪畫本質差異的影響[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年13期
9 崔炳光;對攝影測量學教材中個別問題的探討[J];測繪信息與工程;2002年02期
10 張永志;施海燕;;試論西方繪畫中的人體美[J];科學大眾;2006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莫小也;;18世紀清宮廷“海西派”繪畫的時代背景[A];明清之際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2 沈穎;;開放的空間——西方繪畫中的空間形態(tài)和當代審視[A];“特殊與一般——美術史論中的個案與問題”第五屆全國高校美術史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3 關宜平;;漢日同形名詞的意義與用法差異——從“視線”和“視線”的對譯來看[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劉克明;;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圖學遺產——從焦點透視到散點透視[A];中國圖學新進展2007——第一屆中國圖學大會暨第十屆華東六省一市工程圖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王鏞;;東西方藝術交流促進人類文明的發(fā)展[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藝術的超越與文明的發(fā)展”藝術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8年
6 唐任杰;;色彩的意志 當繪畫與建筑交集在色彩里——淺談西方繪畫發(fā)展對現(xiàn)代建筑色彩的影響[A];第十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四)[C];2008年
7 韓子仲;;象與像——物象的存在與顯現(xiàn)[A];2010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10年
8 王莉娜;張小平;;對室內空間設計的幾點思考[A];土木建筑學術文庫(第7卷)[C];2007年
9 左莊偉;;論中國畫的民族性本質[A];城市文化與藝術審美[C];2008年
10 韓鄂生;;水彩畫的發(fā)展與多元性[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開遜;[N];大眾科技報;2004年
2 云也退;[N];中華讀書報;2006年
3 耿嫻;[N];中華讀書報;2006年
4 楊琪;[N];學習時報;2008年
5 李樹森;[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
6 趙書;[N];中國民族報;2006年
7 猛犸;[N];電腦報;2011年
8 江淮;[N];中國旅游報;2003年
9 康征;[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年
10 甘肅環(huán)縣職業(yè)技術中專 武臣;[N];美術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尚竑;西方繪畫的空間表現(xiàn)及其流變[D];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
2 陳焰;論西方繪畫的再現(xiàn)性空間與繪畫性空間[D];中國美術學院;2009年
3 劉珊;造型藝術空間論[D];蘇州大學;2010年
4 葉勤;民族形象的自我書寫[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5 馮民生;中西傳統(tǒng)繪畫空間表現(xiàn)比較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6年
6 賀羽;浮華世象中的凝思[D];中央美術學院;2007年
7 郭健濂;論西方繪畫的色彩[D];中國美術學院;2008年
8 黃相喜;沖突與融合[D];中央美術學院;2004年
9 邱慧芳;國際直接投資—基于空間經濟與區(qū)位的一般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10 宋玉成;中日吸收西方寫實油畫比較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武田田;明清時期西方透視畫法技術的本土化研究[D];山西大學;2013年
2 尚竑;西方繪畫的空間表現(xiàn)及其演進[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3 顧真真;移形[D];南京藝術學院;2008年
4 樊博;淺談中國繪畫的抽象性[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5 茍主權;淺論西方傳統(tǒng)繪畫中光影手段的重要性[D];西安美術學院;2010年
6 付振寶;中西繪畫空間表現(xiàn)語言的差異[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年
7 李寅姝;淺析中國畫的空間表現(xiàn)[D];沈陽師范大學;2012年
8 范崢;油畫的空間表現(xiàn)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2年
9 曾曉霞;試論: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空間意識[D];廈門大學;2009年
10 呂進;水彩風景繪畫中的空間表現(xiàn)與“意境”生發(fā)[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淺析繪畫空間的衍變,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997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ihuayishu/199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