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百盜賊皈佛緣圖》看中國畫的時空觀
本文選題:時間的流動 + 詩意的語言。 參考:《魯迅美術學院》2013年碩士論文
【摘要】:《五百盜賊皈佛緣圖》是敦煌壁畫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創(chuàng)作于六世紀中期以后,其畫面跳開了真實的比例關系,將全部的精力用于表達,在畫面中最突出的的特點就是“平”。在布局上采用填空式的手法,把多個空間統(tǒng)一于一個畫面中。從而產(chǎn)生類似于連環(huán)畫的效果,同時在畫面中產(chǎn)生了時間的流動之感。這種繪畫方式同西方的繪畫完全不同,擺脫了客觀時間的束縛,使不同時間上發(fā)生的事情相互穿插,同時呈現(xiàn)于同一畫面之上。這種打破客觀時間空間的表達方式,體現(xiàn)出了東方人的意識觀念,,也可以說,這種打破時空的充滿詩意繪畫語言方式,是古人留給我們的珍貴的遺產(chǎn)。同時,她歷經(jīng)千年的變遷,依舊散發(fā)出耀眼的光芒,為我們帶來啟示。 《五百盜賊皈佛緣圖》代表著東方人的時空觀念。在這個開放,尊重個性的時代,我們重新去理解這種語言,去解讀傳統(tǒng),并從中有所借鑒,使其散發(fā)出新的活力。也是需要我們?nèi)ヅ退伎嫉摹?br/>[Abstract]:< 500 Thieves converted to Buddhism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Dunhuang frescoes. Created after the middle of the sixth century, the picture jumped away from the true relation of proportion and devoted all its energy to expression.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 in the picture is" flat ". In the layout of the use of blank-filling technique, the unity of a number of spaces in one screen. Thus, the effect is similar to the comic strip,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creates a sense of time flow in the picture. This way of painting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western painting. It gets rid of the bondage of objective time and makes things intertwine with each other at different times and present on the same picture at the same time. This expression way of breaking the objective time and space reflects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oriental people. It can also be said that this poetic painting language way of breaking the time and space is a precious heritage left by the ancients. At the same time,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change, she still radiates dazzling light, for us to bring enlightenment. A picture of 500 thieves converting to Buddhism represents the idea of time and space of the Orient. In this era of openness and respect for individuality, we re-understand the language, interpret tradition, and draw lessons from it to exude new vitality. It is also necessary for us to work hard and think.
【學位授予單位】:魯迅美術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J2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文喜;;情有所神 形無定象——記單桂福的中國畫藝術[J];農(nóng)業(yè)工程技術(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化);2006年01期
2 莊壽紅;;承前啟后 共創(chuàng)中國畫的輝煌[J];藝術沙龍;2009年02期
3 王學俊;;談中國畫表現(xiàn)[J];國畫家;2013年03期
4 邵大箴;;大漠神韻,胡楊風采——簡評楊永家中國畫藝術創(chuàng)作[J];文化月刊(下旬刊);2013年02期
5 邵大箴;;志在拓展與創(chuàng)新——童乃壽的中國畫[J];中國美術館;2013年03期
6 許群 ,吳蓉蓉;中國畫,敢問路在何方[J];記者觀察;2004年01期
7 宋鳴;中國畫的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的中國畫[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8 孫墨龍;;枕硯一覺四十年[J];國畫家;2000年05期
9 邱正倫;;面對中國畫的現(xiàn)代時刻——西南師大美術學院中國畫陣容[J];國畫家;2000年05期
10 孫恩同;;學畫中國畫瑣談[J];美術大觀;200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黃鴻儀;;論中國畫的“內(nèi)美”[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黃鴻儀;;漫議“中國畫畫家”[A];'2007中國畫創(chuàng)作觀摩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黃鴻儀;;呼喚科學、準確的美術評論[A];春華秋實——江蘇省美學學會(1981—2001)紀念文集[C];2001年
4 葉青;;論中國畫寫實傳統(tǒng)的基本特征[A];江西省文藝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郭浩滿;中國畫必然升值的原因[N];文藝報;2004年
2 特約記者 張迎春;探索中國畫在新疆發(fā)展的新思路[N];阿克蘇日報;2007年
3 白茹;石齊 玩兒好的藝術[N];中國改革報;2006年
4 范達明;我的中國畫觀[N];美術報;2006年
5 西沐;中國畫市場投資逐步走出風險期[N];美術報;2007年
6 錢曉鳴;大力促進中國畫的和諧發(fā)展[N];人民政協(xié)報;2006年
7 王向華;“中國畫·畫中國”走進四川[N];四川日報;2007年
8 劉為;略解中國畫“筆情”[N];美術報;2008年
9 馬鴻增;中國畫“寫畫”美學體系的自覺[N];中國藝術報;2011年
10 紫瑯職業(yè)技術學院藝術系 姜冬蓮;中國畫藝術在家紡圖案設計中的運用[N];中國紡織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嚴健民;中國當代山水畫在美國東部的認知[D];中國美術學院;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妍玫;論中國畫課程在我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yè)開設的必要性[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2 毛軍;簡論中國畫的傳承[D];中央美術學院;2009年
3 紀玉強;關于中國畫觸覺語言的猜想[D];中國美術學院;2009年
4 鄭墨;“傳統(tǒng)筆墨”在中國畫基礎教育中的價值[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5 馮艷艷;淺談我對中國畫民族性的認識[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勇;個性化筆墨方式流變[D];湖北美術學院;2008年
7 吳雪蓮;媒介中的觀念:從箔的運用看中國畫[D];中央美術學院;2005年
8 李偉;論中國畫之音樂美[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9 李貌;論吳冠中中國畫藝術的當代性[D];四川師范大學;2007年
10 張歡歡;淺議中國畫中線造型審美觀的演變和發(fā)展[D];遼寧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83068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ihuayishu/1830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