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文化精神在綜合材料繪畫中的滲透
本文關(guān)鍵詞: 綜合材料 實驗藝術(shù) 中國文化精神 出處:《天津美術(shù)學院》2014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綜合材料藝術(shù)”也被稱作“實驗藝術(shù)”,標志著中國當代文化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趨勢,這是藝術(shù)規(guī)律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jié)果。中國藝術(shù)文化發(fā)展和世界藝術(shù)文化相碰撞,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面對浮華的物欲社會,提高藝術(shù)家自身的修養(yǎng)和傳承中國文化成為了藝術(shù)家們首要面對的問題。中國藝術(shù)家應當立足于民族文化,呈現(xiàn)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shù),在20世紀,出現(xiàn)了很多藝術(shù)家在材料的研究和運用上有很大的成就,在視覺藝術(shù)語言的探索上有了巨大的發(fā)展。蔡國強用中國火藥造就了世界當代藝術(shù)中的奇跡,完成了難以想象的宏大實驗。徐冰用東方哲學思想和傳統(tǒng)文化應對當代藝術(shù)潮流,,為當代藝術(shù)增添了輝煌的一頁。
[Abstract]:"the art of synthetic materials" is also called "experimental art", which marks the trend of diversifica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culture, which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t law to a certain stag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t and culture collides with the world's art culture. In the face of the flashy materialistic society, it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for artists to improve their self-cultivation and inherit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artists should be based on national culture. In 20th century, many artist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materials. The exploration of visual art language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Cai Guoqiang used Chinese gunpowder to create a miracle in the contemporary art of the world and completed an unimaginable grand experiment. Xu Bing responded to the trend of contemporary art with oriental philosoph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dd a glorious page to contemporary art.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美術(shù)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J205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曉軍;;王國維《宋元戲曲史》“意境”說芻議[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2 程小青;;論《浮生六記》的美學特色[J];莆田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3 簡圣宇;;解讀書畫的虛實、可寫性與現(xiàn)代主義藝術(shù)理論[J];文化藝術(shù)研究;2008年02期
4 楊振宇;;現(xiàn)代的傳統(tǒng)主義者——論宗白華的藝術(shù)學觀念[J];文化藝術(shù)研究;2010年02期
5 歐陽曉;對詩畫比較理論中西差異的一種解釋[J];萍鄉(xiāng)高等?茖W校學報;1998年02期
6 陳紅玉,劉存有;略論審美意象[J];萍鄉(xiāng)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1期
7 周友田;文廷式書法初探[J];萍鄉(xiāng)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03期
8 吳郁民;;亨利摩爾雕塑隱寓風格的東方解讀[J];萍鄉(xiāng)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5期
9 焦愛娣;;南朝樂府民歌艷情特質(zhì)及其地緣性研究[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10 辛文;;魏晉玄學本體論與方法論對玄言詩之影響[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7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文;;英美詩人困境中的自覺審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屆“興皖之光”青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交叉學科卷)[C];2005年
2 陳建農(nóng);;六朝詩學中的人生體驗與人格理想[A];繁榮學術(shù)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3 孟慶陽;;唐前奏議文體的發(fā)展演變及其特征[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黃鴻儀;;論中國畫的“內(nèi)美”[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shù)——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5 李銳文;;論書畫同源的審美意義[A];首屆中國高校美術(shù)與設計論壇論文集(上)[C];2010年
6 宋丹;俞書偉;;設計無格,借景有因——淺談產(chǎn)品中的透明性設計[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7 陳曉春;;沫若《女神》與毛澤東詩詞——中國現(xiàn)代詩歌主體精神建構(gòu)的一種模式[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8 黃培清;;從《紅樓夢》詩歌的翻譯看譯詩三難[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9 黃雅峰;;南陽漢畫像石、畫像磚人物題材的藝術(shù)特點[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姚全興;;審美思維教育:融科學和藝術(shù)于一體[A];《思維科學與21世紀》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厚平;美學視角下的文學翻譯藝術(shù)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高劉巍;王世貞的園林實踐與觀念[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5 張欣;先秦飲食審美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劉紅紅;莊子思想與魏晉時期中國文藝的自覺[D];暨南大學;2010年
7 孫敏明;莊子“游”的人生哲學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8 謝華;《長物志》造園思想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9 廖述務;身體:美學的與實踐的[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耕耘;靜觀萬象——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審美境界[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唐s
本文編號:15084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ihuayishu/1508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