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精神的反省與體證
本文關鍵詞: 藝術 繪畫 價值 本體 出處:《中國美術學院》2014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今天藝術難以定義,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價值不明,繪畫更顯得渺小。身在其中,思想難免沉浮不定,深感不能立定根基,則難以生長。本文基本義理在于以心為體,以一徹底的唯心論為基礎,肯認一切文化活動皆由一精神貫注之,,分出真、善、美為人之精神活動的三個領域,皆根于此心。而肯定求美為藝術活動之價值。以此為基礎進而明求美之活動根于自己的心上,從心而發(fā),非由外鑠。明一切內在的思想觀念與外在客觀條件皆是助緣,而非動因。由此而立定精神,將此精神貫注于欣賞與創(chuàng)作活動中,而使此心呈現。本文以分析哲學、道德、科學、自然、技巧與美的關系為路徑,明確在何層面上產生影響,并最終肯認美根于心,并超拔于此各種影響中,復又在此種種限制中顯現出此心之超越性。由此而明以上所說之意。
[Abstract]:Today art is difficult to define, the reason why art is the value of art is not clear, the painting is even more small. In the body, the thought is inevitably ups and downs, deeply unable to establish the foundation, it is difficult to grow. The basic justice of this article lies in taking the heart as the body. On the basis of a thorough idealism, it is willing to recognize that all cultural activities are carried through by one spirit, dividing out the three fields of spiritual activity of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as human beings. Both are rooted in this heart, and affirm the value of beauty as an artistic activity. On this basis, the activity of seeking beauty is rooted in one's own heart, and originated from the heart, not from the outside hearty. It is clear that all internal ideas and external objective conditions are helpful. Instead of motivation, the spirit is established, and the spirit is absorbed in the activities of appreciation and creation, and the mind is presented.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ilosophy, morality, science, nature, skill and beauty, makes it clear at what level it has an impact. In the end, we will recognize that beauty is rooted in the heart, and transcend the influence in this kind of influence, and in these restrictions, we will show the transcendence of this mind.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美術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J20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強苓;傳統中國畫的藝術精神與境界[J];美術觀察;2003年11期
2 孫鴻;人類精神與文學藝術精神之重建[J];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3 王平;論凡·高的自然觀及其藝術精神[J];藝術百家;2004年06期
4 劉大為;當代人物畫的藝術精神[J];美術;2005年09期
5 張殊琳;;不該失落的藝術精神——從《應用速寫》的寫作初衷談速寫教學[J];文藝評論;2006年04期
6 劉宗超;;漢代藝術精神及其范型意義[J];河北學刊;2006年05期
7 王志明;;藝術精神與宗教精神的同一性[J];文藝研究;2006年11期
8 孫琪;;徐復觀論儒、道藝術精神之會通[J];貴州社會科學;2007年08期
9 史愛兵;;仁善之音——徐復觀談儒家藝術精神[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10 翟志立;;索源求真透悟妙理——淺析中國古典哲學思想與藝術精神[J];美與時代;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張振華;;中、日電影美學觀與藝術精神之比較[大綱][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2 殷曼i_;;從藝術體制看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性[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傳統”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冬君;藝術精神哪去了[N];經濟觀察報;2014年
2 姜寶林;水墨青花的藝術精神[N];光明日報;2014年
3 李春青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超越的精神空間[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4 李維武;從心到畫: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的思路[N];中華讀書報;2011年
5 韓洪剛;遺失與再現[N];美術報;2006年
6 谷卿;樂舞書畫:禮樂文化的藝術精神[N];深圳商報;2011年
7 老邏輯;藝術精神的散失[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6年
8 遼寧社會科學院書畫研究中心主任 程義偉;選擇,接受和創(chuàng)化[N];中國藝術報;2012年
9 李少鳳 李躍;追尋大師人生足跡 傳承藝術精神[N];梅州日報;2013年
10 續(xù)鴻明 (《中國文化報》讀書版編輯);談藝三書[N];中華讀書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張偉;藝術精神的本體論闡釋[D];吉林大學;2002年
2 易曉明;尋找失落的藝術精神[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3 徐華;漢魏之際藝術精神的嬗變[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萬東亮;藝術應當求真[D];南昌大學;2012年
2 計國彥;精神的回歸[D];中央美術學院;2013年
3 范曉利;“空”在國畫中之審美研究[D];河南大學;2010年
4 毛天斌;成都平原史前地域性藝術精神與圖形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6年
5 甘晟;藝術精神的反省與體證[D];中國美術學院;2014年
6 饒岱琿;中國古代陶瓷雕塑的藝術精神[D];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07年
7 謝韻菲;心源造化,妙悟自然[D];廣東工業(yè)大學;2014年
8 謝宏雯;原始巖畫藝術精神的啟示[D];武漢理工大學;2005年
9 鄧恩謙;淡泊以明志——論莫蘭迪的藝術精神[D];安徽師范大學;2005年
10 郭山杉;格蘭特·伍德作品及其藝術精神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5013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ihuayishu/1501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