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人畫中的道教思想探究
本文關鍵詞:明清文人畫中的道教思想探究
【摘要】:文人畫是中國文人、士大夫階層的藝術創(chuàng)作,明清時期的文人畫更是其中的翹楚。而道教思想作為中國哲學史、宗教史上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中國社會、文化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文章以文人畫和道教思想的基本內涵為引,從分析文人畫與道教思想的歷史溯源入手,博古通今,論述了道教思想與明清文人畫在藝術精神上的高度契合,并探究了明清文人畫與道教思想的關系,解析了明清文人畫中道教思想的體現(xiàn),論證了哲學與藝術間的辯證統(tǒng)一。
【作者單位】: 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藝術系;
【分類號】:J212
【正文快照】: “文人畫”,又名“士大夫甲意畫”、“士夫畫”等,是一種在創(chuàng)作上強調詩書畫三者結合統(tǒng)一,能強烈地體現(xiàn)古代儒生文人情趣、修養(yǎng),表露出其思想的繪畫藝術。文人畫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十分深厚的歷史及文化背景,并隨著歷史的不斷發(fā)展,逐漸建立起了其獨特的藝術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越利;道教如何答好新世紀考卷[J];中國道教;2000年06期
2 詹石窗;論生活道教[J];中國道教;2000年06期
3 黃夏年;2000年我國道教研究綜述[J];中國道教;2001年05期
4 陳筱微;對中越道教的幾點認識[J];東南亞;2001年01期
5 韓松;傳統(tǒng)宗教的現(xiàn)代轉型——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發(fā)展進步研討會綜述[J];中國宗教;2002年06期
6 潘顯一;道教審美文化的歷史、特色及將來[J];宗教學研究;2002年03期
7 李大華;多元、一元之間——對文明沖突論與文明對話論的道教回應[J];開放時代;2002年02期
8 潘富恩;評孔令宏的《宋明道教思想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01期
9 陳天林;篤志于學 開拓創(chuàng)新——評孔令宏的《宋明道教思想研究》[J];管子學刊;2003年03期
10 陳霞;《道教與生態(tài)》評介[J];宗教學研究;2004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潘顯一;;二十一世紀道教審美文化展望[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2 王光德;;重視生命為人祈福是道教的自我[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3 樊光春;;道教思想在西北生態(tài)建設中的實踐意義[A];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發(fā)展進步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4 李大華;;多元、一元之間——對文明沖突論與文明對話論的道教回應[A];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發(fā)展進步研討會第二次會議論文集[C];2003年
5 蘇榮購;;論道德教神仙和道教齋醮的關系[A];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發(fā)展進步研討會第二次會議論文集[C];2003年
6 王宜峨;;“與時俱進”和“相適應”[A];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發(fā)展進步研討會第二次會議論文集[C];2003年
7 蓋建民;;神仙之道與科學之道:道教科學思維方法初論[A];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發(fā)展進步研討會第二次會議論文集[C];2003年
8 陳靜;;道教的女仙——兼論人仙和神仙的不同[A];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發(fā)展進步研討會第二次會議論文集[C];2003年
9 李申;;道教的本質[A];時代與思潮(4)——文化傳統(tǒng)尋繹[C];1990年
10 葛景春;;壺中別有日月天——李白與道教[A];李白學刊(第二輯)[C];198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臺灣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鄭志明;高屋建瓴獨具匠心[N];光明日報;2010年
2 劉仲宇;道教的文化定位與文化擔當[N];中國民族報;2014年
3 道文;道教向海外的傳播[N];中國民族報;2003年
4 白曉欲 夏和生;道教對我國古代文學藝術的影響[N];中國民族報;2005年
5 袁志鴻;和諧:道教思想的應有之義[N];中國民族報;2005年
6 通訊員 劉仁貴;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發(fā)展進步第三次研討會在湘召開[N];湖南日報;2004年
7 吳泉萬;道教在古夜郎的歷史淵源[N];學習時報;2005年
8 史蓉邋張凱;道教的環(huán)保思想及其意義[N];中國民族報;2007年
9 記者 黃歡 孫聰;道教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論壇在昌舉行[N];南昌日報;2008年
10 華中師范大學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劉固盛;大器晚成 銳意創(chuàng)新[N];光明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蔡釗;道教內煉學與中國器樂文化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2 白才儒;漢魏晉南北朝道教生態(tài)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3 楊玉輝;道教人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1年
4 連遙;道教生命觀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5 李珉;明清時期的道教美學思想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6 申喜萍;南宋金元時期的道教美學思想[D];四川大學;2003年
7 劉育霞;魏晉南北朝道教與文學[D];山東大學;2012年
8 張坤;漢晉道教財富倫理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9 毛麗婭;道教與基督教生態(tài)思想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10 鮑新山;北宋士大夫與道家道教[D];暨南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璐;隋唐道教性情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2 劉林;王屋山道境廣場文化背景與建筑形態(tài)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年
3 張耀月;“拜上帝教”與“天道教”之比較[D];延邊大學;2015年
4 郭興;道教旅游文化翻譯策略研究[D];山西大學;2015年
5 何琳;論道教的日本傳播[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9年
6 董秀娟;南北朝以后道教的飛行設想[D];山東大學;2010年
7 彭芳;科技時代與道教[D];南昌大學;2005年
8 趙恒;道教養(yǎng)生旅游開發(fā)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2年
9 段永升;唐代詩人對道家道教思想的接受[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10 龔曉康;道教咒術中的時間、空間及主客體觀念[D];四川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11560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ihuayishu/1156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