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筆畫形態(tài)構成影響因素研究
本文關鍵詞:中國工筆畫形態(tài)構成影響因素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工筆畫 形態(tài)學 形式語言 審美理念 藝術精神
【摘要】:中國傳統(tǒng)工筆畫起于魏晉而成熟于宋。繪畫精細、傳神。在工筆畫從古到今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厚的藝術傳統(tǒng)。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和經濟的進步,尤其是在社會生活無比豐富的當下,我們的內心常常因為各種情境的變幻產生許多莫名的情感涌動,然而傳統(tǒng)工筆畫嚴格的程式和規(guī)范常常使得我們在表達內心真實感受時顯得無所適從。這種困惑不是說明當代工筆畫的發(fā)展的消極停頓,而是需要一種讓我們從工筆畫的傳統(tǒng)性研究創(chuàng)作中脫離出來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是工筆畫如何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出符合當代審美、當代藝術精神的作品的問題的深化。傳統(tǒng)工筆畫研究大多從社會學和繪畫的形式語言等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工筆畫形式是不斷演化的,本文將把工筆畫創(chuàng)作演變的歷史從藝術形態(tài)學的角度來觀察,就是將影響工筆畫形態(tài)的變化的過程的宏觀層面的歷史背景、時代風貌、審美趣味,微觀層面的形式內容、繪畫技法等等一系列的構成要素都用形態(tài)來加以解釋說明。不同性質的構成要素構成不同的形態(tài)組合,展示出差異化的工筆畫作品。本文嘗試從工筆畫的物質媒介、形式語言、審美觀念、藝術精神四個層面入手,通過對不同時代的工筆畫進行相關形態(tài)的構成要素的抽離,運用藝術形態(tài)學的一些方法進行比較分析,探索工筆畫形態(tài)形成和變化的內部機制,為以后的創(chuàng)作提供方法論上的參考。
【學位授予單位】:云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J21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時勝勛;;藝術精神與文化自立[J];文藝評論;2007年01期
2 李定清;;“藝術精神的掌握”的本質內涵及其理論依據[J];襄樊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3 劉建平;;境界的藝術精神[J];隴東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4 金重;;納西藝術精神試論[J];民族藝術;1991年04期
5 張小平;老子“道”論的藝術精神[J];文藝研究;1991年06期
6 樓宇烈;;中國文化的藝術精神[J];民主與科學;1992年02期
7 亦然;評《創(chuàng)造與選擇──論前期創(chuàng)造社的文化藝術精神》[J];山東社會科學;1996年03期
8 傅翔;藝術:回到源頭──論二十世紀藝術精神(下)[J];文藝評論;1996年01期
9 李書生;傳統(tǒng)與現代的悖論──評《創(chuàng)造與選擇──論前期創(chuàng)造社的文化藝術精神》[J];郭沫若學刊;1998年01期
10 ;杜世祿新作[J];藝術界;2003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張振華;;中、日電影美學觀與藝術精神之比較[大綱][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2 殷曼i_;;從藝術體制看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性[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傳統(tǒng)”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冬君;藝術精神哪去了[N];經濟觀察報;2014年
2 姜寶林;水墨青花的藝術精神[N];光明日報;2014年
3 李春青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超越的精神空間[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4 李維武;從心到畫: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的思路[N];中華讀書報;2011年
5 韓洪剛;遺失與再現[N];美術報;2006年
6 谷卿;樂舞書畫:禮樂文化的藝術精神[N];深圳商報;2011年
7 老邏輯;藝術精神的散失[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6年
8 遼寧社會科學院書畫研究中心主任 程義偉;選擇,接受和創(chuàng)化[N];中國藝術報;2012年
9 李少鳳 李躍;追尋大師人生足跡 傳承藝術精神[N];梅州日報;2013年
10 續(xù)鴻明 (《中國文化報》讀書版編輯);談藝三書[N];中華讀書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張偉;藝術精神的本體論闡釋[D];吉林大學;2002年
2 易曉明;尋找失落的藝術精神[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3 徐華;漢魏之際藝術精神的嬗變[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蘇正文;北宋院體畫藝術精神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5年
2 嚴悅萌;中國工筆畫形態(tài)構成影響因素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6年
3 萬東亮;藝術應當求真[D];南昌大學;2012年
4 計國彥;精神的回歸[D];中央美術學院;2013年
5 范曉利;“空”在國畫中之審美研究[D];河南大學;2010年
6 毛天斌;成都平原史前地域性藝術精神與圖形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6年
7 甘晟;藝術精神的反省與體證[D];中國美術學院;2014年
8 饒岱琿;中國古代陶瓷雕塑的藝術精神[D];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07年
9 謝韻菲;心源造化,,妙悟自然[D];廣東工業(yè)大學;2014年
10 謝宏雯;原始巖畫藝術精神的啟示[D];武漢理工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1507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ihuayishu/1150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