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受眾觀的后現代性解析
本文關鍵詞:伯克受眾觀的后現代性解析
【摘要】:對受眾的研究是多個學科關注的問題,比如傳播學、交際學、心理學、修辭學等都將受眾納入其研究領域。對受眾的考察歷來都是西方修辭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受眾這一概念在西方修辭學研究的不同歷史時期被賦予了不同的觀念。本文試圖從20世紀美國新修辭學代表人物肯尼斯·伯克的關于"自我作為受眾"的觀念出發(fā),探索受眾的當代闡釋,并通過與西方古典修辭學受眾概念的比照,進一步考察受眾概念的傳統消解和全新重構。
【作者單位】: 曲阜師范大學;
【關鍵詞】: 肯尼斯·伯克 受眾 后現代性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伯克修辭學思想研究——兼論漢英修辭學思想的差異”(批準號09BYY068)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分類號】:H05
【正文快照】: 1引言后現代、后現代性和后現代主義是當今社會科學中最常見的術語之一。從其理論淵源上講,后現代主義是一種哲學思潮,可追溯到現代西方哲學中的反形而上學傾向。后現代主義批判結構主義,瓦解西方傳統哲學。實際上,后現代主義不僅是對西方傳統哲學的批判和解構,而且是對現代西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李顯杰;從現代到后現代:當代修辭學理論辨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梁工;;《新約》修辭批評縱覽[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5期
2 武飛;門瀟洪;;法官話語的修辭學意義[J];法律方法;2013年00期
3 鞠玉梅;肖桂花;;伯克修辭思想及其理論建構的哲學基礎[J];外語研究;2009年02期
4 黃靜芬;;國內對西方新修辭學的理論研究綜述[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5期
5 鞠玉梅;;新修辭學的后現代主義特征[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6 李顯杰;中西古典修辭學說的差異與當代修辭學的藝術化傾向[J];修辭學習;2005年05期
7 張麗芬;;當今漢語修辭現象剖析——以2007年6月7日《南方周末》為據[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8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陳粵;解構與“誤差”[D];吉林大學;2008年
2 孫光寧;可接受性:法律方法的一個分析視角[D];山東大學;2010年
3 李克;轉喻的修辭批評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4 王懋康;危機話語修辭情境理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李燁鑫;張藝謀電影修辭藝術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2 舒宏偉;當代修辭學視角下的商務英語文本的研究[D];南昌航空大學;2011年
3 胡燕娜;華麗影像負載下的“中島表達”[D];南京大學;2013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鍾興麒;新疆建省前的社會概況[J];新疆地方志;1992年02期
2 勿語;;彼得·伯克的《圖像證史》出版[J];史學理論研究;2009年01期
3 鄧志勇;;伯克與海德格爾的相似性[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4 彭立勛;伯克論崇高與美[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5 陳志瑞;伯克、潘恩的沖突與共識[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6 李義中;坎寧、伯克對格拉斯頓早期政治觀和政治歸屬的影響[J];史學月刊;2005年08期
7 薄守生;;《左傳·鄭伯克段于鄢》一“衍”[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6年07期
8 李伯英;簡析《鄭伯克段于鄢》(外九篇)——初探古代散文的意蘊[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1981年00期
9 瑾嵩;《伊米德史》的史料價值(續(xù)完)[J];烏魯木齊職業(yè)大學學報;1994年Z1期
10 于敏;;從伯克的認同說看耽美小說的流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羅遠蟬;謝關林;;洋蔥伯克氏菌是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高文娜;汪萬春;陳[,
本文編號:9067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906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