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指代詞“其”的發(fā)展
本文關鍵詞:定指代詞“其”的發(fā)展
【摘要】:指示代詞"其"在先秦有兩種用法,一是相當于"名詞+之",用來復指名詞性成分,可稱為復指代詞;一是相當于"那",用來指示特定的事物,可稱為定指代詞。先秦,絕大多數(shù)的"其"都是復指代詞,只有極少數(shù)"其"可分析為定指代詞。不過,到漢魏六朝,情況有所變化,定指代詞"其"逐漸增多。從復指代詞到定指代詞,"其"在不同類型的"其+NP"中的演變過程、原因皆不相同,演變后"其"的功能也稍有區(qū)別。
【作者單位】: 湖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
【關鍵詞】: 指示代詞 復指 定指 語法演變
【基金】:湖南大學青年教師成長計劃經(jīng)費資助
【分類號】:H14
【正文快照】: 0.引論“其”是上古漢語出現(xiàn)頻率很高的代詞,但是對于“其”的屬性,學界卻一直沒有定論。學者們的意見主要有兩種,一是上古的代詞‘‘其”有人稱代詞和指示代詞兩種用法,如王力(1958)、蒲立本(2006)、張玉金(2006)等;一是上古的“其”的用法是統(tǒng)一的,不存在人稱代詞“其”,如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志華;《左傳》中的“其字”[J];漢字文化;2005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安文;;法律英語的指稱特點[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2 吳繼剛;;從術語看古代語文詞典編纂的規(guī)范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3 彭可;;“Do you mind smoking?”的語用變異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9期
4 李春芳;;英漢消息類新聞語篇詞匯銜接手段的對比研究——以CNN和CCTV為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8期
5 林文韻;;狄金森詩歌《因為我不能為死亡而停留》的篇章隱喻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2期
6 陳榮澤;;近十年漢語方言研究的新發(fā)展[J];安康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7 劉秀芬;認知語言學中一組術語的對比分析[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8 徐通鏘;思維方式與語法研究的方法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9 賴良濤;;名詞化與權勢構建[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10 郭明;二元屬性描寫與英語語言教學[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邱闖仙;現(xiàn)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張俊;對《紅樓夢》中稱呼語的所指和意圖的研究:認知語用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李秉震;漢語話題標記的語義、語用功能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張雷;黎語志強話參考語法[D];南開大學;2010年
5 李鳳杰;漢英對比韻律系學中的若干問題[D];南開大學;2010年
6 董正存;漢語全稱量限表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陳榮;英語詞匯教學的認知語境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方清明;現(xiàn)代漢語名名復合形式的認知語義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9 金星;聽障兒童韻律詞重音的聲學特征及生成特征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朱艷華;載瓦語參考語法[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丹;語言學術語漢譯規(guī)范化研究[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2 馬曉晨;元話語理論的應用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3 郭貞彥;山西文水(裴會村)話語音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康;英語專業(yè)本科生英語音段發(fā)音特征分析[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5 李平;蒼溪方言體貌范疇研究[D];浙江財經(jīng)學院;2010年
6 司珍珍;期刊論文信息性英文摘要中的名物化對比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魏墨馳;同盟與話語權[D];吉林大學;2011年
8 何佳;托業(yè)橋考試及其對高職高專英語課堂評估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1年
9 劉麗丹;現(xiàn)代漢語關聯(lián)詞語考察[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王奕君;小學英語語音教學的調查及思考[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靜蓮;“無指代詞”說能成立嗎[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2 彭爽,金曉艷;旁指代詞后面“的”字隱現(xiàn)的考察[J];語言與翻譯;2004年04期
3 郭攀;旁指代詞"它"產(chǎn)生的過程[J];古漢語研究;2004年04期
4 彭爽,金曉艷;旁指代詞單獨作定語的考察[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5 彭爽;旁指代詞的范圍意義考察[J];漢語學習;2005年03期
6 彭爽,金曉艷;旁指代詞說略[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7 彭爽,彭湃;旁指代詞作狀語的考察[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8 彭爽,金曉艷;旁指代詞的照應情況考察[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9 金曉艷;彭爽;;旁指代詞的連接功能考察[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10 彭爽;柳英綠;;旁指代詞的隱現(xiàn)情況考察[J];語文研究;2007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宋金蘭;;“是”之指代-判斷詞屬性芻論——兼論判斷詞與指代詞的淵源關系[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東北師范大學 彭爽;現(xiàn)代漢語旁指代詞功能透視[N];社會科學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肖婭曼;漢語系詞“是”的來源與成因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朱春秋;唐宋時期的近指代詞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桂云鵬;論英漢指代詞之翻譯[D];四川大學;2002年
3 王永超;《中阿含經(jīng)》指代詞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4 崔榮杰;先秦“是”字主要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5 林亞紅;漢語早期“其”字考[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6 李曉麗;復制移位理論與漢語話題化[D];河南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8577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857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