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理論未來的研究方向芻議
本文關鍵詞:評估理論未來的研究方向芻議
【摘要】:對國內(nèi)外評價理論相關文獻進行了回顧,指出了評估理論本身的不足,以及在與其他語言評價研究的比較、應用的空白,與語用和認知結合的空白,新的研究路徑和方法,哲學角度的研究等方面存在的、未來可以繼續(xù)開拓的研究方向。這些研究方向對于整個語言評價及其各個流派的研究都具有借鑒意義。
【作者單位】: 四川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
【關鍵詞】: 評估理論 不足 未來研究方向
【基金】:2012年度重慶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博士項目(2012BS50)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
【分類號】:H030
【正文快照】: 1.引言目前,評價已經(jīng)成為語言分析的對象,語言學家已經(jīng)從詞匯、語法和語篇等不同層面對評價進行了研究。對于評價性語言的研究主要有八大流派(沒有包含哲學評價論):一是Labov等(如LabovWalesky,1967:32-39;Labov,1972:363-69)對評價作為敘事結構的一部分的研究,二是Chafe等(C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王振華;馬玉蕾;;評價理論:魅力與困惑[J];外語教學;2007年06期
2 李戰(zhàn)子;學術話語中認知型情態(tài)的多重人際意義[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年05期
3 張德祿;劉世鑄;;形式與意義的范疇化——兼評《評價語言——英語的評價系統(tǒng)》[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年06期
4 劉世鑄,韓金龍;新聞話語的評價系統(tǒng)[J];外語電化教學;2004年04期
5 王振華;評價系統(tǒng)及其運作——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新發(fā)展[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1年06期
6 彭宣維;;語言學研究中的客觀性原則和主觀因素[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歡雨;;基于評價理論的朝核問題英語新聞報道的態(tài)度分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2 馮浩;劉宇慧;;認知型情態(tài)的人際意義[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3 劉娟;;基于評價理論的英語旅游廣告態(tài)度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2期
4 張明霞;;評價理論視角下的電影評論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2期
5 賀鵬;;生命中無法承載的悲和喜——評價系統(tǒng)視角下《一小時的故事》中路易斯的態(tài)度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7期
6 張先剛;;追蹤溯源話評價[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7 程微;;導游講解語篇的人際意義研究[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8 張先剛;;翻譯研究的評價視角[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9 張先剛;;恭維語與和諧社會——積極語篇分析[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10 程微;;態(tài)度的轉渡——從評價理論到語篇翻譯中人際意義的傳達[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邱姣;;態(tài)度系統(tǒng)視角下《飄》中斯嘉麗的性格特點分析[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九輯)[C];2011年
2 項秀珍;;外交語篇中模糊限制語的人際意義——以外交部新聞發(fā)言人答記者問為例[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楊潔;楊子;;國家形象建構的評價視角——以國外媒體對汶川事件的報道為例[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四輯)[C];2009年
4 陳治安;周忠杰;;詞典封面廣告語篇研究:一種評價視角[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宋曉舟;;《紐約時報》對華經(jīng)濟新聞報道的評價資源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王紅陽;程春松;;英語政治演講和學術演講的情態(tài)對比研究[A];全球化中的英語演講:挑戰(zhàn)與創(chuàng)新——首屆全國英語演講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孟盈珂;;科普語篇的人際意義:積極介入[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2年會論文集[C];2012年
8 楊傳智;;試用評價理論來分析“天價切糕”事件網(wǎng)友的評論[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2年會論文集[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文輝;語言評價理論的價值哲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吳格奇;英漢研究論文中作者身份之構建對比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仇偉;英語乏詞義結構的認知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4 邵春;英語主位化評述結構的功能語言學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5 李楓;英語評論附加語的評價意義及其動因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6 李君;評價理論視角下影評的態(tài)度特征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7 康寧;基于語料庫的中、英、美網(wǎng)站英語旅游文本中的評價語言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8 韓淑英;《都柏林人》人際意義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9 竇衛(wèi)霖;中美官方話語的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10 胡華芳;《人民日報》和《紐約時報》中北京奧運相關新聞的批評性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韋萍;英語政治演講的評價性分析[D];河北大學;2009年
2 許甲坤;從評價理論角度分析奧巴馬在上海的演講[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3 祁芳;評價理論視角下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說中的介入資源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崔糧彩;英語推銷信中的評價資源分析[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5 張紅艷;評價理論視閾下《詩經(jīng)》五個英譯本的對比研究[D];河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6 胡瓊芳;當代流行愛情歌詞中女性形象的評價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許艷婷;英語公益廣告中的評價資源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洪志琴;英文藥品說明書中情態(tài)動詞的認知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慧;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演說的人際探討—評價分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劉金娥;評價視角下的《警察與贊美詩》中索比的悲劇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彭宣維;動詞詞組的連帶范疇[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2 彭宣維;羅潔;曹意文;;英漢語原因連接成分的信息導入功能——基于語料庫的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年06期
3 張德祿;論語域的預測能力[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90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振華;介入:言語互動中的一種評價視角[D];河南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勤;;我國的新聞翻譯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上海翻譯;2007年03期
2 孫紅梅;;試析《說文解字注》對同義詞研究的不足[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3 周志鋒;;評第二版《漢語大字典》[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1年03期
4 胡繼明;《廣雅疏證》研究同源詞的成就和不足[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5 高冬玲;語言測試的作用與不足[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6 曾東京;《中國翻譯詞典》得失論[J];上海翻譯;2005年S1期
7 卜愛萍,曾東京;《翻譯研究百科全書》的特色與不足[J];上海翻譯;2005年S1期
8 鄭銀芳;;克拉申輸入假說的認知分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9 鄧章應;;關于《蜀籟》的幾個問題[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10 李德鳳;胡牧;;法律翻譯研究:現(xiàn)狀與前瞻[J];中國科技翻譯;2006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彭懿;;《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新論[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韋利鋒;顏師古《漢書注》訓詁術語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2 薛艷君;初級階段對外漢語精讀教材評估指標體系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3 孫姍姍;從漢字形義關系看《漢語大字典》的不足[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4 黃帥;何晏《論語集解》訓詁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5 劉劍波;論《說文解字注》的訓詁方法[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6 邵春美;論法律言語行為翻譯的質(zhì)量評估[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6年
7 林敏;以學習者為評估者的對外漢語教材評估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范文波;基于功能翻譯理論的經(jīng)濟新聞編譯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9 張冰;完形填空在語言測試中的測量能力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2年
10 王曉蕾;蒙古漢語口語教材分析[D];吉林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8295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829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