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以明理,學以精工”英語譯文征集啟事
本文關鍵詞:“德以明理,學以精工”英語譯文征集啟事
更多相關文章: 明理 精工 校訓 客觀真理 治學嚴謹 理工大學 造福人類 英語譯文 內涵 道德
【摘要】:正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以校本部確定的校訓"德以明理,學以精工"為校訓。其內涵是:"德以明理",是指道德高尚,達到以探索客觀真理作為己任之境界;"學以精工",是指治學嚴謹,實現(xiàn)以掌握精深學術造福人類之理想,F(xiàn)征集其英譯文。
【關鍵詞】: 明理 精工 校訓 客觀真理 治學嚴謹 理工大學 造福人類 英語譯文 內涵 道德
【分類號】:+
【正文快照】: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以校本部確定的校訓“德以明理,學以精工”為校訓。其內涵是:“德以明理”,是指道德高尚,達到以探索客觀真理作為己任之境界;“學以精工”,是指治學嚴謹,實現(xiàn)以掌握精深學術造福人類之理想。現(xiàn)征集其英譯文。譯文要求:語言優(yōu)美貼切,體現(xiàn)校訓內涵,注重藝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慶華;;校訓中的非主謂句研究[J];文教資料;2007年34期
2 ;長沙理工大學孔子學院揭牌[J];湖南教育(教育綜合);2009年02期
3 譚書旺;;“取則行遠”別解——兼與王蒙先生商榷[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7年01期
4 周抗;;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例證[J];辭書研究;1979年01期
5 王佳軼;;且誦且吟,明理立根[J];中文自修;2006年09期
6 趙良驊;;入境、激情、明理——淺談詩歌意境教學[J];新語文學習(教師版.中學專輯);2006年04期
7 博彥;;在這里,彼此親密接觸[J];今日遼寧;2010年05期
8 唐工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自學導讀[J];語文教學通訊;1985年02期
9 ;第六屆大賽重要公示[J];美文(少年散文);2007年03期
10 宋永培;;從訓詁學論及中國古代學術的根本傳統(tǒng)(下)[J];中文自學指導;1996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譚慧敏;左飚;;詞匯語義、認知心理與社會文化—由同志的詞義演變調查所引發(fā)的思考[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香港拼音優(yōu)化教學促進會簡介[A];語文現(xiàn)代化論叢(第八輯)[C];2008年
3 曹艷梅;;從Shannon & Moles的交際理論看語言交際中的冗余性[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4 丁素萍;;交際中的文化潛勢與揚長避短的應對策略[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5 李霄鵬;;恭維語的跨文化對比研究[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6 忻捷;;淺析如何處理翻譯中的文化信息[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7 印松霞;;試論巴赫金對話理論在旅游廣告語域中的運用[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8 莊嚴;;廣告語境中的文化解析[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趙嵐 實習生 劉冰;新加坡:“講華語,,Cool!”[N];東方早報;2005年
2 記者 李啟昌 吳曉燕 楊昕雨;云師大200名青年志愿者活躍泰國搭建“漢語橋”[N];云南日報;2006年
3 本報記者 張金江;西班牙:學中文熱情讓人感動[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4 朱金山;曾經(jīng)滿口“地瓜腔” 如今不懂莆仙話[N];湄洲日報;2008年
5 記者 岳霞 實習生 成名佳;戰(zhàn)火廢墟中創(chuàng)辦孔子學院[N];長沙晚報;2010年
6 利比里亞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 段勝峰;遙遠的非洲響起漢語聲[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年
7 文楓;打開語言的窗口[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8 本報記者 魏穎 通訊員 崔晶玉;耀華,校園無邊界[N];天津教育報;2010年
9 記者 江迪;14名委員聯(lián)名建言漢字文化保護與開發(fā)[N];人民政協(xié)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馬云霞;語言在國際交往中的經(jīng)濟價值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瑞;論校訓翻譯[D];重慶大學;2010年
2 劉智慧;基于語料研究兒向語輸入的句型特征[D];哈爾濱理工大學;2009年
3 李芳芳;漢語英語聲調語調對比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4 王玉紅;以《莊子》為語料的概念隱喻認知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5 彭姿;基于乖戾理論的言語幽默的全新模式[D];武漢理工大學;2009年
6 王輝;從認知心理的角度論譯者主體性[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7 車靜;漢語“給”與英語“give”語法化的對比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8 張靜;大學生校園常用稱謂初探[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9 薄麗麗;上海街道名稱的文化內涵與語言特點[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10 王艷平;中英語用差異和語用失誤分析[D];哈爾濱理工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6506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650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