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學視角的同源字研究簡論——兼議同源字與同源詞
本文關(guān)鍵詞:文字學視角的同源字研究簡論——兼議同源字與同源詞
【摘要】:同源字與同源詞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同源字研究發(fā)端于許慎的字原研究,宋元明清學者一脈相承,有繼承也有發(fā)揚。受現(xiàn)代語言學影響,同源詞研究興起,但學者對同源字、同源詞有所混淆。從文字學角度區(qū)分同源字與同源詞,應從造字入手。分析同源字,首先要抓住字的形體來源,同源字必須要有個共同的造字之源,即字源。其次,還要注意字的意義聯(lián)系,同源字的意義要與字源有直接或間接的聯(lián)系。
【作者單位】: 昆明理工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關(guān)鍵詞】: 古文字學 同源字 同源詞
【分類號】:H12
【正文快照】: 同源字這個術(shù)語是近現(xiàn)代才產(chǎn)生的,古代的文字音韻訓詁之學未見這一名稱。但這并不說明傳統(tǒng)語言學中沒有同源字研究。實際上古代的字原(“原”是“源”的古字)研究雖未冠以同源字之名,卻行同源字研究之實,是現(xiàn)代漢字同源字研究的實踐先導。字原研究之發(fā)端起于許慎。許慎《說文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杜永俐;漢語同源字與同源詞[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2 王蘊智;同源字、同源詞說辨[J];古漢語研究;1993年02期
3 張興亞;簡論同源詞和同源字[J];殷都學刊;1996年03期
4 張覺;;論通假與同源之關(guān)系[J];語言研究;1988年02期
5 尹黎云;字源說[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2年05期
6 李玉潔;同根字與同源字[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6年01期
7 侯占虎;對《同源字典》的一點看法[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6年01期
8 殷寄明;論同源詞的語音親緣關(guān)系類型[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9 牟玉華;同源字與通假字交叉關(guān)系研究[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10 張艷艷;;對《同源字論》若干問題的討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編后記[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輯)[C];1991年
2 劉志基;;建設(shè)通用數(shù)字化平臺推動古文字研究現(xiàn)代化[A];當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shù)年會文集 (上)[C];2004年
3 吳啟祿;;布依族古籍翻譯中的方音處理[A];布依學研究——貴州省布依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88年
4 潘悟云;;漢藏二族,,血肉相連——生物學與語言學的視角[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5 邊吉部;;加強各文種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 開創(chuàng)中國民族古文字學的新局面[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輯)[C];1994年
6 陳好林;;從民族古文字看文字的起源——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專題學術(shù)討論筆錄之三[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輯)[C];1994年
7 平倫員;;民族古文字研究中的一個頗為引人關(guān)注的問題[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輯)[C];1994年
8 李學勤;;論郭沫若同志的《商周古文字類纂》[A];郭沫若百年誕辰紀念文集[C];1992年
9 楊涵清;;布、傣、壯語音詞匯的比較和文字聯(lián)盟的建議[A];布依學研究(之三)——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二屆年會暨第三次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1年
10 謝濟;;郭沫若建國后的古文字研究[A];郭沫若史學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施保國;構(gòu)建古代漢字的廣義譜系[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2 記者 曲徑;古文字學學者聚首長春[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3 李學勤;從“絕學”到“顯學”[N];人民日報;2009年
4 王寧;二十世紀的《說文》學[N];光明日報;2007年
5 蕭南;卷帙浩繁 典藏文化[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6 劉云鵬;甲骨后人建造文字之家[N];安陽日報;2007年
7 秦文;中國秦文研究會會員大會在京舉行[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8 李守奎;《說文解字》文本研究的重大突破[N];光明日報;2007年
9 張涌泉;十年磨一劍[N];中華讀書報;2007年
10 賴尚;中國古文字有了300萬字“家譜”[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繼明;《廣雅疏證》同源詞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2 卞仁海;楊樹達訓詁研究[D];暨南大學;2007年
3 郝士宏;古漢字同源分化研究[D];安徽大學;2002年
4 甘勇;清人小學注疏五種詞源學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5 孫玉文;漢語變調(diào)構(gòu)詞研究[D];北京大學;1997年
6 魏宇文;《釋名》名源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7 國一姝;基于通假字的上古聲母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8 包詩林;于省吾《新證》訓詁研究[D];安徽大學;2007年
9 蔡永貴;漢字字族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10 倪a鱝v;字奮曑O聜奮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淑麗;《說文通訓定聲》聲符研究淺探[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2 黎玨辰;《廣韻》通、江兩攝陽聲韻同源詞探析[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3 袁健惠;論漢語同源詞研究的多維視角[D];安徽師范大學;2003年
4 嚴寶剛;“語言聯(lián)盟”論初探[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5 王蘭;甲骨文同源字系統(tǒng)初探[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6 熊南京;普標語在仡央語言中的地位[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7 呂俐敏;《說文》亦聲字的考察[D];山西大學;2005年
8 康曉玲;試論通假字[D];山西大學;2005年
9 甘勇;《廣雅疏證》的數(shù)字化處理及其同源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10 孫英梅;唐蘭先生文字學理論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6140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614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