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漢語言論文 >

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與新史學

發(fā)布時間:2017-08-03 05:22

  本文關(guān)鍵詞: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與新史學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語史所 新史學 民史 科學方法論


【摘要】:自20世紀初梁啟超鼓吹新史學以來,學界對新史學的理解幾經(jīng)流變。然而,史學的"社會科學化"及"民史"研究的傾向始終是新史學兩大最基本的主張:在內(nèi)容上要求突破以帝王將相為中心的政治史藩籬,而以民眾史、社會史為主體;在方法上要求突破傳統(tǒng)史學的束縛,充分吸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成果和方法輔助史學研究。但是,這些主張大都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具體的史學實踐。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成立后,在研究內(nèi)容上從民俗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入手,成為"民史"建設(shè)躬身踐行的先鋒,在方法上運用現(xiàn)代語言學、人類學、民族學、天文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方法研究歷史,在中國近代學術(shù)史上具有重要影響。
【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后流動站;
【關(guān)鍵詞】語史所 新史學 民史 科學方法論
【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52批面上資助,資助編號:2012M520569
【分類號】:H0;K092
【正文快照】: *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以下簡稱“語史所”)上繼北京大學國學門,下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學研究所,是在“整理國故”運動口號的背景下成立的現(xiàn)代人文學術(shù)研究機構(gòu)。該所自1927年8月籌辦,至1931年1月改名文史研究所,1935年復更名為文科研究所。該所雖僅歷時三年半,但先后共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陳春聲;;走向歷史現(xiàn)場[J];讀書;2006年09期

2 葉濤;鐘敬文教授訪談錄[J];民俗研究;2000年01期

3 劉小云;;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與現(xiàn)代學術(shù)轉(zhuǎn)型[J];史學月刊;2009年10期

4 胡逢祥;;“科學方法”輸入后的中國現(xiàn)代史學之走向[J];學術(shù)月刊;2008年03期

5 張榮芳;傅斯年在中山大學[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6 張榮芳;顧頡剛先生與中山大學[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7 桑兵;從眼光向下回到歷史現(xiàn)場——社會學人類學對近代中國史學的影響[J];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富偉;;胡適蒲學研究的理論反思[J];蒲松齡研究;2005年04期

2 徐希軍;胡適對蘇聯(lián)外交的評判——以對華政策為中心[J];安徽史學;2004年05期

3 曹曦;殷開;;飽濡鉛淚記桑田——陳寅恪與胡適眼中的“臺灣民主國”[J];安徽史學;2006年03期

4 吳懷祺;;史學話語權(quán)與20世紀的中國民族史學——兼說10卷本《中國史學思想通史》[J];安徽史學;2006年04期

5 胡曉;;胡適思想批判運動述評[J];安徽史學;2009年06期

6 霍明琨;;再析金毓黻《中國史學史》撰寫中的影響因素[J];安徽史學;2010年04期

7 陳麗;;偶爾露崢嶸——權(quán)力話語理論與胡適譯《最后一課》[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8 徐希軍,劉向東;留學美國與胡適民主政治思想的形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9 徐希軍;胡適“民主政治幼稚論”價值審視[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10 汪大白;胡適語言文字研究的現(xiàn)代學術(shù)特征[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池田秀三;洪春音;;“序在書后”說再議[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七輯)[C];2009年

2 行龍;胡英澤;;三十而立——社會史研究在中國的實踐[A];社會史研究之一——中國社會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C];2009年

3 隋剛;;愛默生創(chuàng)新理念的現(xiàn)實意義:靈性、德性、創(chuàng)造性[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李臘生;詹愛霞;;胡適與五四時期的文化轉(zhuǎn)型——以喪葬禮儀改革為例[A];知識分子與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C];2007年

5 楊善群;;古文《尚書》研究——學術(shù)史上一宗嚴重的冤假錯案[A];史海偵跡——慶祝孟世凱先生七十歲文集[C];2005年

6 李銳;;顧頡剛先生的“層累說”與經(jīng)學史上的一個問題[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7 呂文浩;;他山之石——民國社會學者的歷史研究[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6年卷[C];2006年

8 劉巍;;經(jīng)典的沒落與章學誠“六經(jīng)皆史”說的提升[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7年卷)[C];2007年

9 張?zhí)?;發(fā)現(xiàn)史料之外的歷史——以傅斯年研究為例[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10 趙慶云;;論早期近代史研究所的學術(shù)研究[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8年卷)[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東;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佟大群;清代文獻辨?zhèn)螌W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楊玲;林譯小說及其影響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華;《洪范》與先秦思想[D];吉林大學;2011年

5 杜波;五四文學期刊的現(xiàn)代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吳超;經(jīng)、史視閾下的清初實學學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于文善;抗戰(zhàn)時期重慶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潘大禮;民國三四十年代湖北婚姻沖突案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史振卿;清代《尚書》學若干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馮玉新;界域變動與地方社會[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淑文;《尚書》德治思想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賈清宇;孟子引《書》論《書》考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梁月英;《韓非子》法治精神及其文學表現(xiàn)[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向冠男;《逸周書》文體特色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5 劉進全;傅斯年史學思想探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玲;《尚書·盤庚上》疑難新解[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7 褚金勇;現(xiàn)代性視域下的“五四”文學革命[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8 馬詩書;梁啟超與乾嘉學派關(guān)系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9 范曉瀅;江西高校大學精神的培育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10 張金林;論新文化運動時期胡適的改造國民性思想[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黃達人;談大學學風[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2 劉小云;;《吳歌乙集》風波背后[J];民俗研究;2008年01期

3 劉小云;;知行兩相難:史祿國云南調(diào)查事件探析[J];學術(shù)探索;2007年04期

4 杜正勝;從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學革命及其與胡適、顧頡剛的關(guān)系[J];中國文化;1995年02期

5 桑兵;從眼光向下回到歷史現(xiàn)場——社會學人類學對近代中國史學的影響[J];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曾月新;;交叉科學方法初探[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02期

2 ;學術(shù)信息[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3 雷群明;關(guān)于叢書名稱的標點問題[J];語文建設(shè);1987年02期

4 劉示明;;論類比模式[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4期

5 張大松;;論科學思維的溯因推理[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3年03期

6 潘德榮;伽達默爾的語言詮釋學[J];學術(shù)界;1995年01期

7 曹德和;對近年修辭學界一些提法的思考[J];池州師專學報;1996年01期

8 呂可紅,王玉英;認知語言學探究——現(xiàn)代語言學的科學方法論[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9 ;語言學[J];全國新書目;2005年04期

10 董明;;科學研究主體客體與中西譯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年08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丁婷;認知框架下的語篇分析實踐[D];黑龍江大學;2009年

,

本文編號:61283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61283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55df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