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漢語性別標記不對稱現(xiàn)象對比分析
本文關鍵詞:維漢語性別標記不對稱現(xiàn)象對比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維漢語 性別標記 不對稱現(xiàn)象
【摘要】:語言中普遍存在著對立不對稱的標記現(xiàn)象。文章運用標記理論,從形式、語義和分布標記三方面著手,分析發(fā)現(xiàn):在維漢語男女姓名的構(gòu)成、職業(yè)身份的表達、男性/女性名詞語義范圍、語義褒貶、男性/女性詞使用頻率以及詞序排列中,都存在著對立不對稱的標記現(xiàn)象。維漢語性別對立詞語中表現(xiàn)出來的"大同小異"的標記現(xiàn)象,是兩個民族宗教、歷史、文化、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共性與個性的集中體現(xiàn)。
【作者單位】: 新疆大學人文學院;烏魯木齊民族干部學院;
【關鍵詞】: 維漢語 性別標記 不對稱現(xiàn)象
【分類號】:H215
【正文快照】: 標記現(xiàn)象指某一語言范疇內(nèi)部存在的某種不對稱現(xiàn)象[1]。標記理論是描寫、分析、解釋語言中各種對立不對稱現(xiàn)象的理論。標記理論研究涉及語言的各個層面,其中對詞匯層面研究又以“性別標記的不對稱現(xiàn)象”研究居多?缯Z言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各種語言中普遍出現(xiàn)男女性別不對稱,語言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李海霞;;淺析現(xiàn)代漢語常用性別詞“男-女”構(gòu)詞詞語及不對稱現(xiàn)象[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8期
2 莫愛屏;蔣清鳳;;性別歧視語言現(xiàn)象的語用研究[J];外語研究;2006年04期
3 苗興偉;從標記理論看英語中的性別歧視[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5年03期
4 劉玉娟;標記與英語詞匯中的性別歧視[J];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5 冉明志;;標記理論與性別歧視語言現(xiàn)象[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08期
6 艾爾肯·哈的爾;;試論現(xiàn)代維吾爾語中的性別歧視[J];語言與翻譯;2008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袁健惠;;先秦漢語受事前置句類型及其句法語義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2 楊增宏;;甲骨文會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3 胡德明;;從反問句生成機制看“不是”的性質(zhì)和語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4 張孝榮;;漢語話題結(jié)構(gòu)及其優(yōu)選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5 熊仲儒;;外圍格的論元地位[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6 胡寒婕;;用“標記理論”來解釋中國學生英語口語存在的問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5期
7 吳嫻;;“好容易”與“好不容易”[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8 熊艷萍;;標記理論在旅游英語中的運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1期
9 董楠;周振峰;;方位詞“里“”外”的對稱與不對稱[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5期
10 袁海霞;;從方位詞“內(nèi)”、“外”探討親屬稱謂的空間隱喻[J];安康師專學報;2006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王仁強;;漢英詞典詞類標注與譯義的對稱性研究——兼評《ABC 漢英大詞典》的詞類標注與譯義[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2 阮緒和;;江西武寧(上湯)話的程度副詞“死、幾、蠻”[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陳艷林;;“差一點(沒)VP”的歧義原因與分化[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王會;;試論“不大+V/A”句式[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趙明慧;李平華;;“V+T+N”和“V+N+T”句式考察[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魏亮珍;;淺析《呂梁英雄傳》中的“給”[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7 吳學輝;;說“好個N!”[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劉稟誠;;新聞標題的分句隱含[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王棟;盛玉麒;;漢語否定極項(NPI)自動抽取研究[A];中國計算機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7-2009)[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邱闖仙;現(xiàn)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唐樹華;有些隱喻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李紅梅;韓國語范圍表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劉春蘭;《訓世評話》語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李秉震;漢語話題標記的語義、語用功能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張雷;黎語志強話參考語法[D];南開大學;2010年
8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劉艷紅;唐五代方位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李青;現(xiàn)代漢語把字句主觀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丹;英漢遠近指示語的對比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蘇珊珊;俄漢語直線型空間維度詞的對比分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宋文平;現(xiàn)代漢語“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高健;與“半”相關格式的量范疇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趙桂陽;現(xiàn)代漢語“不是X的X”結(jié)構(gòu)考察[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敏;“難不成”的衍生過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烏曉麗;“X+—N比—N+VP”表義功能新探[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陶勝妃;現(xiàn)代漢語謂詞修飾詞前后位置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王倩;“(形+名)+動”結(jié)構(gòu)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焦陽;現(xiàn)代漢語類詞綴“壇”、“界”、“圈”比較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戴云;傳統(tǒng)女性稱謂詞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審視[J];哈爾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3年09期
2 范曉;關于漢語的語序問題(一)[J];漢語學習;2001年05期
3 范曉;關于漢語的語序問題(二)[J];漢語學習;2001年06期
4 龔云娟;性別標記的非對稱現(xiàn)象[J];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5 盛林;區(qū)別詞“男”、“女”與中心詞語的搭配[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6 陳叢耘;漢語的性別歧視[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7 莫愛屏;蔣清鳳;;性別歧視語言現(xiàn)象的語用研究[J];外語研究;2006年04期
8 尹鐵超 ,周濱;社會因素與語義標記對立的變異[J];外語學刊(黑龍江大學學報);1992年06期
9 蓋淑華;標記理論在語言習得中的作用[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10 苗興偉;從標記理論看英語中的性別歧視[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5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小玲;;“有+所+X”與“無+所+X”不對稱考察[J];語文學刊;2010年21期
2 周統(tǒng)權;;“上”與“下”不對稱的認知研究[J];語言科學;2003年01期
3 宋德生;語言不對稱現(xiàn)象及其認知機制[J];云夢學刊;2005年06期
4 朱明來;;可能式動補結(jié)構(gòu)在宋人話本中的不平衡現(xiàn)象[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5 王利峰;;從“吃”看動物名詞的不對稱現(xiàn)象[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6年05期
6 趙聰;;“多/少”不對稱現(xiàn)象的修辭解讀[J];修辭學習;2006年06期
7 張s,
本文編號:5673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567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