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與《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同收稱謂詞對比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8-06 18:08
本文研究的是《國語辭典》與《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同收的稱謂詞,運用文獻法、對比法、例證分析法、描寫與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探究從民國時期到現代社會稱謂詞的發(fā)展變化。文中分析研究了兩部詞典同收的稱謂詞數量、音節(jié)、分類特點。兩部詞典同收的稱謂詞數量龐大,音節(jié)以雙音節(jié)為主,分類上社會稱謂詞占絕大多數。本文分析研究了兩部詞典同收的稱謂詞的詞義特點和義項變化。詞義特點分為基本未變、變化較大、詞的一個意義的演變這三個方面。義項變化主要分為義項的增加、義項的減少、義項的增減并存這三個方面。文中檢驗了詞典收詞與語料庫是否一致。通過語料庫檢驗,可以發(fā)現,《國語辭典》漏收了稱謂詞的一些義項,《國語辭典》只收錄了民國時期稱謂詞常用的義項,《現代漢語詞典》收錄了民國時期稱謂詞使用頻率低的義項。本文從兩部詞典收詞原則不同、語言特點、語言系統這三個語言內部原因和社會性與時代性不同、認識水平、技術水平這三個語言外部原因來分析兩部詞典同收的稱謂詞詞義發(fā)生變化的原因。
【文章頁數】:5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論題的提出及研究對象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研究現狀
1.3.1 稱謂詞的研究
1.3.2 關于《國語辭典》與《現代漢語詞典》的對比分析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獻法
1.4.2 對比法
1.4.3 描寫與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1.4.4 例證分析法
1.5 創(chuàng)新點與難點
1.5.1 創(chuàng)新點
1.5.2 難點
1.6 材料說明
1.6.1 研究標準
1.6.2 釋義內容與例句來源
1.6.3 其他說明
第2章 同收稱謂詞的定量描寫
2.1 同收稱謂詞的數量描寫
2.2 同收稱謂詞的音節(jié)描寫
2.3 同收稱謂詞的分類描寫
第3章 同收稱謂詞詞義變化情況
3.1 詞義基本未變
3.2 詞義變化較大
3.3 詞的一個意義的演變
3.3.1 詞義的豐富和深化
3.3.2 詞義的擴大
3.3.3 詞義的縮小
第4章 同收稱謂詞的義項變化分析
4.1 義項的增加
4.1.1 義項增加的個數
4.1.2 義項增加的方式
4.2 義項的減少
4.2.1 義項減少的個數
4.2.2 義項減少的方式
4.3 義項的增減并存
第5章 詞典收詞的語料庫檢驗
5.1 《國語辭典》未收稱謂詞的一些義項
5.2 《國語辭典》與《現代漢語詞典》收錄義項情況
5.2.1 《國語辭典》只收錄民國時期常用的義項
5.2.2 《現代漢語詞典》收錄民國時期使用頻率低的義項
第6章 同收稱謂詞釋義變化原因分析
6.1 語言內部原因
6.1.1 兩部詞典收詞原則不同
6.1.2 語言特點
6.1.3 語言系統
6.2 外部原因
6.2.1 社會性與時代性不同
6.2.2 認識水平
6.2.3 技術水平
第7章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
本文編號:3839799
【文章頁數】:5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論題的提出及研究對象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研究現狀
1.3.1 稱謂詞的研究
1.3.2 關于《國語辭典》與《現代漢語詞典》的對比分析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獻法
1.4.2 對比法
1.4.3 描寫與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1.4.4 例證分析法
1.5 創(chuàng)新點與難點
1.5.1 創(chuàng)新點
1.5.2 難點
1.6 材料說明
1.6.1 研究標準
1.6.2 釋義內容與例句來源
1.6.3 其他說明
第2章 同收稱謂詞的定量描寫
2.1 同收稱謂詞的數量描寫
2.2 同收稱謂詞的音節(jié)描寫
2.3 同收稱謂詞的分類描寫
第3章 同收稱謂詞詞義變化情況
3.1 詞義基本未變
3.2 詞義變化較大
3.3 詞的一個意義的演變
3.3.1 詞義的豐富和深化
3.3.2 詞義的擴大
3.3.3 詞義的縮小
第4章 同收稱謂詞的義項變化分析
4.1 義項的增加
4.1.1 義項增加的個數
4.1.2 義項增加的方式
4.2 義項的減少
4.2.1 義項減少的個數
4.2.2 義項減少的方式
4.3 義項的增減并存
第5章 詞典收詞的語料庫檢驗
5.1 《國語辭典》未收稱謂詞的一些義項
5.2 《國語辭典》與《現代漢語詞典》收錄義項情況
5.2.1 《國語辭典》只收錄民國時期常用的義項
5.2.2 《現代漢語詞典》收錄民國時期使用頻率低的義項
第6章 同收稱謂詞釋義變化原因分析
6.1 語言內部原因
6.1.1 兩部詞典收詞原則不同
6.1.2 語言特點
6.1.3 語言系統
6.2 外部原因
6.2.1 社會性與時代性不同
6.2.2 認識水平
6.2.3 技術水平
第7章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
本文編號:38397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3839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