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伯語中的漢語借詞
發(fā)布時間:2017-05-15 16:05
本文關鍵詞:錫伯語中的漢語借詞,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本文基于傳統(tǒng)的結構主義思想,以描寫語言學的視角和理論語言學的設想,充分描寫了錫伯語的音系和詞匯,音系描寫運用了聲韻調分析法,詞匯部分給出了按音序排列的詞表。在此基礎上,本文探討了錫伯語中的漢語借詞問題?偨Y了借詞在錫伯語音系中的語音變化規(guī)律并用歷史語言學理論分析借詞的歷史層次 此研究所使用的主要語料均來自本人的實地調查,調查中所采集到主要發(fā)音合作人的約計3000個錫伯語口語固有詞材料、800多漢語借詞材料——包括兩種漢語借詞,也即與漢語讀音相近的零形式借詞和融入錫伯語固有音系的調適形式借詞——以及400多漢字讀音的材料。 至于研究對象和分析方法,分別確定主要發(fā)音人語料內部的錫伯語音系和錫伯族雙語者的漢語音系,在兩個音系的框架之下鑒別其中的漢語借詞,描寫其音系內部的語音規(guī)律,并給出主要發(fā)音人的常備音系,也即雙語者所擁有的一套混合音系。在分析錫伯語的音調方面,本文使用結合漢語音調的五度標調法的被本人調整的自主音段音系學的分析方法。除音系的若干描寫外,此文的分析方法論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語音匹配分析,按照目標語言理論以及匹配的角度分析漢語借詞調適于錫伯語音系的規(guī)則。第二,共時分析,以主要發(fā)音人內部的音系進行比較并且對其漢語音系和北京話進行比較與分析。第三、詞匯層次分析,通過錫伯語中的漢語借詞與漢語原詞的系統(tǒng)對應,來分析漢語借詞的歷史層次。 此文的貢獻與創(chuàng)新,與前人學者的音系描寫的不同主要在于:第一,分析對象與方法,張?zhí)╂(2002)以斯瓦迪士的核心詞為音系的基礎材料,而李等(1986)和朝克(2006)的音系描寫包括漢語借詞,然而為了提供完整的詞表以及科學的借詞分析,在調查中采集到的語音記錄的基礎上,本文從三個方面描寫了發(fā)音人的音系,即錫伯語固有詞的音系、雙語者的漢語音系以及錫伯語中的漢語借詞的語音特征,不僅如此,也將兩個音系合成一個常備音系——在正文中該術語也得到了新的解釋。第二,以佟加·慶夫(1997)的研究為前提,本文對漢語借詞進行了全面的比較,總結了錫伯語如何借貸漢語詞的語音規(guī)律。在古老的滿—通古斯語族以及最新的調查成果的基礎上,本文給出漢語借詞的歷史層次,包括:1)滿通借詞——來自同屬滿—通古斯語族的古女真語形式以及經過老滿語的漢語借詞;2)滿舊借詞——來自老滿語中的漢語借詞,老滿語有,可是更古老的滿—通古斯語族的語言卻沒有;3)近代早期借詞——錫伯語口語中的調適形式借詞;4)近代晚期借詞——現(xiàn)代的零形式借詞。 本探討與所含有的材料和描寫對語言學界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音系學、語言接觸研究及歷史語言學,對于描寫和分析存在語言接觸頻繁環(huán)境中的語言提供了重要的音系描寫和歷史語言學材料。此描寫對滿-通古斯研究以及漢語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數(shù)據。借詞的音變規(guī)律的總結,對普遍的語言接觸理論也有貢獻。此外,對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以及保護民族文化、保護語言多樣性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錫伯語 漢語借詞 零形式借詞 調適形式借詞 常備音系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243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12
- 一、序論12-22
- 1.1 新疆錫伯族以及錫伯語中的漢語借詞簡史12-13
- 1.1.1 錫伯族簡介12
- 1.1.2 錫伯語中的漢語借詞簡史12-13
- 1.2 研究的貢獻與價值13
- 1.2.1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13
- 1.2.2 研究的對象與分析方法13
- 1.3 調查方案13-15
- 1.3.1 采集語音樣品的方法以及調查中的具體事項13-14
- 1.3.2 調查詞表14
- 1.3.3 調查圖片庫14-15
- 1.3.4 萬能調查疑問句15
- 1.4 調查成果與發(fā)音人社會變量簡介15-17
- 1.4.1 發(fā)音合作人的社會變量和數(shù)據庫15-16
- 1.4.2 主要發(fā)音人的社會變量16-17
- 1.5 限制調查的音素17
- 1.5.1 調查環(huán)境17
- 1.5.2 發(fā)音人17
- 1.6 方法論說明17-20
- 1.6.1 理論基礎與視角17
- 1.6.2 關于音系的描寫與分析17-18
- 1.6.3 理論以及方法創(chuàng)新:雙語者和常備音系18-19
- 1.6.4 語言接觸的匹配理論19
- 1.6.5 語料的共時分析和歷史比較法19-20
- 1.7 口語形式和分析方法20-21
- 1.7.1 口語資料為研究對象20
- 1.7.2 音系的描寫20
- 1.7.3 標音方法20-21
- 1.8 重要術語的定義21-22
- 二、錫伯語和錫伯族雙語者的漢語音系以及漢語借詞22-45
- 2.1 確定錫伯語的音系以及確定音系的困難22-23
- 2.1.1 錫伯語的音系研究背景22
- 2.1.2 語言的地域特色以及調查分歧22-23
- 2.2 錫伯語的音系分析23-32
- 2.2.1 輔音音位23
- 2.2.2 雙唇輔音23-24
- 2.2.3 唇齒輔音24-25
- 2.2.4 舌尖前輔音25-26
- 2.2.5 舌尖中輔音26-27
- 2.2.6 舌尖后輔音27-28
- 2.2.7 舌面前輔音28-29
- 2.2.8 舌面后輔音29-30
- 2.2.9 小舌輔音30-32
- 2.2.10 通音輔音和喉門輔音32
- 2.3 錫伯語音系的元音32-37
- 2.3.1 元音音位32-33
- 2.3.2 前元音33-34
- 2.3.3 央元音34-35
- 2.3.4 后元音35-37
- 2.4 復元音和復輔音37-38
- 2.4.1 復元音37
- 2.4.2 復輔音37-38
- 2.5 錫伯語的音節(jié)結構38-40
- 2.5.1 音節(jié)結構的類型38
- 2.5.2 音節(jié)結構的例詞38-40
- 2.6 重音40-45
- 2.6.1 錫伯語的音調概況40-41
- 2.6.2 重音理論41
- 2.6.3 自主音段音系學的聲調分詞與音高的描寫41-42
- 2.6.4 自主音段音系學和錫伯語的重音問題42-43
- 2.6.5 錫伯語的音調例詞43-45
- 三、錫伯語母語者的漢語音系分析45-71
- 3.1 錫伯族雙語者的漢語音系簡介45-46
- 3.1.1 錫伯語和語言接觸環(huán)境45
- 3.1.2 錫伯語與人口數(shù)據45-46
- 3.1.3 目標語理論和錫伯族的漢語音系46
- 3.2 錫伯族雙語者的漢語輔音46-53
- 3.2.1 輔音音位46-47
- 3.2.2 雙唇輔音47-48
- 3.2.3 唇齒輔音48
- 3.2.4 舌尖前輔音48-49
- 3.2.5 舌尖中輔音49
- 3.2.6 舌尖后輔音49-50
- 3.2.7 舌面前輔音50-51
- 3.2.8 舌面后輔音51
- 3.2.9 其他的輔音51-52
- 3.2.10 閉音節(jié)輔音的韻尾52-53
- 3.3 錫伯族雙語者的漢語元音53-59
- 3.3.1 元音音位53
- 3.3.2 前元音/a/韻母53-54
- 3.3.3 元音/e/韻母54-55
- 3.3.4 元音/i/韻母55-57
- 3.3.5 元音/o/韻母57
- 3.3.6 元音/u/韻母57-58
- 3.3.7 元音/y/韻母58-59
- 3.4 錫伯族雙語者的漢語音節(jié)結構59
- 3.5 錫伯族雙語者的漢語聲調59-61
- 3.5.1 聲調調類59
- 3.5.2 古今聲調的比較59-61
- 3.6 錫伯族雙語者的漢語音系匹配狀況61-67
- 3.6.1 北京話和漢語方言61
- 3.6.2 漢語聲母的匹配61-62
- 3.6.3 匹配中的輔音差異62-65
- 3.6.4 韻母的匹配65-66
- 3.6.5 匹配中的韻母差異66-67
- 3.7 錫伯語雙語者的常備音系分析67-71
- 3.7.1 音系的多樣性和常備音系的描寫67-68
- 3.7.2 錫伯語的輔音68
- 3.7.3 雙語者的漢語輔音68-69
- 3.7.4 常備音系的歸納問題69-70
- 3.7.5 常備音系的音位歸納70-71
- 四、錫伯語中的漢語借詞的語音特征71-95
- 4.1 錫伯語借貸漢語詞的規(guī)律的理論前提與方法論71
- 4.2 漢語借詞中的輔音71-79
- 4.2.1 借詞的輔音和音系描寫71
- 4.2.2 漢語借詞的雙唇輔音71-72
- 4.2.3 漢語借詞的唇齒輔音72-73
- 4.2.4 漢語借詞的舌尖前輔音73-74
- 4.2.5 漢語借詞的舌尖輔音74
- 4.2.6 漢語借詞的舌尖中輔音74-75
- 4.2.7 漢語借詞的舌尖后輔音75-76
- 4.2.8 漢語借詞的舌面輔音76
- 4.2.9 漢語借詞的舌面后輔音76-77
- 4.2.10 漢語借詞的小舌輔音77-78
- 4.2.11 漢語借詞中的通音78
- 4.2.12 漢語借詞的輔音的比較78-79
- 4.2.13 音系中的輔音差異79
- 4.3 漢語借詞中的元音79-81
- 4.3.1 元音音位79-80
- 4.3.2 前元音音位80
- 4.3.3 央元音音位80
- 4.3.4 后元音的音位80-81
- 4.3.5 元音的比較81
- 4.4 中古音韻地位與錫伯語中的漢語借詞比較81-88
- 4.4.1 比較的方法論81-82
- 4.4.2 對應關系的類型82
- 4.4.3 古一今一的對應類型82-83
- 4.4.4 古多今一的對應類型83-84
- 4.4.5 古一今多的對應類型84-86
- 4.4.6 古多今多的對應類型86
- 4.4.7 古今并存組合形86-87
- 4.4.8 古方言的痕跡87
- 4.4.9 韻母對應表87-88
- 4.5 漢語借詞中的音調對應規(guī)律88-89
- 4.5.1 音節(jié)的結構類型88
- 4.5.2 音節(jié)結構的例詞88-89
- 4.6 音調與重音89-95
- 4.6.1 分析方法89
- 4.6.2 重音和區(qū)別意義89-90
- 4.6.3 漢語借詞里的重音與音高90
- 4.6.4 音調類型90-91
- 4.6.5 音調類型的例詞91-93
- 4.6.6 音調的起伏和表達情感的方式93-95
- 五、錫伯語中的漢語借詞歷史層次95-98
- 5.1 經過滿語的漢語借詞95
- 5.1.1 漢語借詞的滿語形式95
- 5.1.2 錫伯語口語中的文白異讀95
- 5.2 古滿-通古斯的痕跡以及歷史層次的判定95-98
- 5.2.1 來自女真語的古滿—通古斯語中的漢語借詞與其他的歷史層次95-96
- 5.2.2 暫定錫伯語中的漢語借詞的歷史層次96-98
- 六、結論98-101
- 6.1 錫伯語中的漢語借詞研究與調查98
- 6.1.1 研究理論基礎98
- 6.1.2 調查成果98
- 6.2 研究的貢獻與創(chuàng)新98-99
- 6.2.1 音系描寫98-99
- 6.2.3 語言接觸99
- 6.2.4 歷史語言學99
- 6.2.5 尚待研究的領域99
- 6.3 研究的價值與意義99-101
- 參考文獻101-104
- 附錄104-139
- 附錄1:錫伯語的漢語借詞與中古音韻地位對照表104-112
- 附錄2:老借詞的比較:調查成果與古代文獻的材料對照表112-117
- 附錄3:舊借詞和不同發(fā)音人的現(xiàn)代讀音對照表117-121
- 附錄4:核心詞與錫伯語的借詞狀況121-138
- (1) 斯瓦迪士100121-128
- (2) 斯瓦迪士101-200128-136
- 核心詞的總結和等級136-138
- 附錄5:萬能調查疑問句138-139
- 致謝139-14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安俊;;錫伯語言文字乃滿語滿文的繼續(xù)[J];滿語研究;1985年01期
2 王小虹;郭美蘭;;錫伯語口語音位系統(tǒng)[J];滿語研究;1985年01期
3 烏日根;;滿語借用漢語的方式和方法[J];滿語研究;1992年01期
4 奇車山;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錫伯族語言文字使用現(xiàn)狀[J];滿語研究;2000年02期
5 五月;女真語中的外來語成分(下)[J];滿語研究;2004年02期
6 黃新亮;;滿語借詞與滿族習俗變遷淺議[J];滿語研究;2007年01期
7 鄂雅娜;;察布查爾街名的文化內涵及其翻譯[J];滿語研究;2010年02期
8 烏拉熙春;;錫伯語和滿語書面語某些語音的比較[J];民族語文;1989年06期
9 佟加·慶夫;漢語對錫伯語的影響[J];語言與翻譯;1997年01期
10 安成山;錫伯語語序──錫漢語對比[J];語言與翻譯;1994年04期
本文關鍵詞:錫伯語中的漢語借詞,,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682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368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