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漢語言論文 >

伯格理苗文與中西文化的融合

發(fā)布時間:2017-04-30 00:02

  本文關鍵詞:伯格理苗文與中西文化的融合,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塞繆爾·伯格理是英國著名的傳教士。他1904年進入貴州石門坎花苗,并在那里傳教,使數(shù)以萬計的苗民皈依基督教。他出生于英國一個普通家庭,受他父親(教堂牧師)的影響,他于1886年加入教會。1887年,他作為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傳教直至他死去。當他在中國傳教時,他把畢生精力都用于傳教,特別是在貴州苗族地區(qū),幫助他們建立醫(yī)院學校教堂,教授先進的文化知識和博愛平等的思想。其中,他對于石門坎地區(qū)的最大貢獻在于他基于苗族文化創(chuàng)造了苗族的書寫文字,并用這個文字翻譯了圣經用來傳教。這個他所創(chuàng)造的文字被命名為伯格理苗文,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前人對于伯格理的研究,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關于外國傳教士來華的文獻資料。主要以他自己的著作或者是日記,以及其他傳教士對于他在中國傳教事跡的記載和編輯。另一部分,國內關于他的研究眾多。因為他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做出的巨大貢獻,但是大多是基于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尤其是研究花苗族及貴州少數(shù)民族的著作中提及。主要內容包括他的傳教活動和思想。當然也有研究他創(chuàng)制的苗文。但多數(shù)只是記載和敘述過程,并沒有對于他創(chuàng)制苗文的動機以及他的文字傳教事業(yè)給苗族帶來了怎樣的影響進行分析和論述。因此,本文通過分析他創(chuàng)制苗文的原因,記敘他創(chuàng)制苗文和翻譯圣經的過程,運用跨文化傳播的理論,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解釋了為何他創(chuàng)制的苗文能被苗族人民廣泛接受并且沿用至今,而同一時期,其他傳教士創(chuàng)制的少數(shù)民族文字都曇花一現(xiàn)。最后得出結論,他創(chuàng)制的苗文是中西文化結合的典范,有效的結合了中西方文化的元素,順應了文化融合的潮流,因此伯格理苗文才能流傳至今。本文包括序言、結論、以及四個章節(jié)。序言包括對塞繆爾伯格理及伯格理苗文的簡要介紹、國內外學者對于西方傳教士對于中國及伯格理對于少數(shù)民族傳教的研究綜述、本論文觀點陳述以及對跨文化傳播的簡介。第一章通過論述伯格理當時傳教所處的環(huán)境和背景以及20世紀中期貴州花苗地區(qū)的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來分析影響伯格理順利傳教的因素以及他為何要創(chuàng)制苗文的原因和目的。第二章論述伯格理創(chuàng)制苗文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并且是如何解決這些困難的。以及在成功創(chuàng)制伯格理苗文以后,它的廣泛傳播,影響和歷史作用。第三章論述了伯格理苗文的應用,即翻譯圣經。翻譯圣經的過程以及和伯格理苗文有關的各種版本的圣經翻譯都在此章有系統(tǒng)介紹。并且還討論了苗文圣經對于傳播基督教和融合苗族文化的影響。第四章從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伯格理苗文種的中西文化融合要素。即伯格理在創(chuàng)制苗文的過程中是如何讓中西文化相融相生,這樣創(chuàng)制出來的文字不僅更易被苗族人民接受,還能更好的廣泛的傳播基督教。伯格理苗文本身不僅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并且在傳教活動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可避免的加速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并且也加速了中國知識文化現(xiàn)代化的進程,特別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提高了他們的文化素質水平,這也是它能傳播至今的重要原因。最后,本論文得出結論:伯格理傳教士對于基督教傳播和改善苗族人民的知識文化生活水平有著巨大的貢獻。而他一生中的創(chuàng)舉便是創(chuàng)制了苗族的文字。他創(chuàng)制的苗文融合了西方和苗族的文化,使異化的文化求同相融。他運用自己親身的經歷說明了要在異化的文化下生存,甚至傳播不同的文化,必須得了解該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尊重并找出共同點并吸納其中可通融的要素進行文化的融合,否則勢必與當?shù)匚幕斐蓻_突。
【關鍵詞】:塞繆爾·伯格理 伯格理苗文 苗文圣經翻譯 跨文化傳播 文化融合
【學位授予單位】:貴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H216
【目錄】:
  • Acknowledgements3-6
  • Abstract in Chinese6-8
  • Abstract in English8-10
  • Introduction10-20
  •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Samuel Pollard and the Creating of Pollard Script10-12
  • Previous Studies on Samuel Pollard and the Pollard Script12-15
  • Thesis Statement15-16
  • An Overview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16-18
  •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8-20
  • Chapter One The Background of Creating Pollard Script20-28
  • 1.1 Samuel Pollard and the Miao People20-24
  • 1.1.1 Introduction of Miao Language and Culture20-21
  • 1.1.2 Samuel Pollard and Stone Gateway21-22
  • 1.1.3 Spreading the Gospel in Stone Gateway22-24
  • 1.2 The Necessity of Creating Pollard Script24-28
  • 1.2.1 Thirst for Knowledge of Miao People24-26
  • 1.2.2 The Obstacles of Spreading the Gospel Wildly26-28
  • Chapter Two Creating Pollard Script28-37
  • 2.1 The Situation Before Creating Pollard Script28-29
  • 2.2 Different plans of Creating Pollard Script29
  • 2.3 The Traditional Elements of Miao Culture in Pollard Script29-31
  • 2.3.1 Patterns on Miao Costume29-30
  • 2.3.2 Legends in Miao Culture30
  • 2.3.3 Applying Miao Cultural Marks in Pollard Script30-31
  • 2.4 The Improvement of Pollard Script31-34
  • 2.4.1 Difficulties of Creating Pollard Script31-34
  • 2.5 Wildly Spread of Pollard Script34-35
  • 2.6 The Historic Functions of Pollard Script35-37
  • Chapter Three Bible Translation in Pollard Script37-46
  • 3.1 The Process of Bible Translating37-40
  • 3.2 The Introduction of Different Edition of Bible in Pollard Script40-43
  • 3.3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Bible in Pollard Script on Miao People43-46
  • 3.3.1 Getting Rid of Demon Worship and Witchcraft43-44
  • 3.3.2 Knowledge and Culture Renaissance of Miao Society44
  • 3.3.3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Material Culture44-46
  • Chapter Four Cultural Integration in Pollard Script46-52
  • 4.1 The Reason of Being Successful of Pollard Script46-47
  • 4.2 Typical Reflections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in Pollard Script47-49
  • 4.3 Significances of Pollard Script in Cultural Integration49-52
  • Conclusion52-54
  • References54-56
  • 中文文獻56-58
  • Appendix58-59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牛桂曉;;近六年來大陸基督教醫(yī)療事業(yè)研究述評[J];滄桑;2014年06期

2 張濤;;《印支搜聞》——孔子思想傳入美國的重要原始渠道[J];貴州社會科學;2015年06期

3 馮英;;明清之際《圣經》人物形象入華研究評介[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02期

4 ,

本文編號:33583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33583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d4b9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