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聲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21 05:39
孫海波是民國時期較有影響的古文字學家之一,他所編撰的《甲骨文編》是一部具有巨大影響的甲骨文字典和學科必讀書,他在甲骨文釋讀和歷史研究等領域的重要貢獻也被學者引用和稱道。《古文聲系》是孫海波在《甲骨文編》(1934年)出版之後的又一古文字字典類型著述,但長期並不爲學界所熟知與重視!豆盼穆曄怠烦霭骒1935年,是古文字學家孫海波利用上古音韻部,根據(jù)清代王念孫“古音二十一部”説和孔廣森“東、冬分韻”理論,按“古音二十二部”分部排列甲骨文、金文字形,並加以分析解釋的一部古文字字典。此書開創(chuàng)了以上古音韻部繫聯(lián)古文字的字典編撰體例,是近現(xiàn)代將上古音與古文字研究相貫通的先驅(qū)之一。同時,孫海波還在此書序言中指出傳統(tǒng)“六書”理論的適用範圍主要在小篆,對於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並不完全適用,所以他提出了適用於古文字類型劃分的“四科”説,將古文字劃分爲“圖繪”“象形”“假借”“轉(zhuǎn)注與形聲”四大門類,並詳細論述了其分類依據(jù)與分類方法,具有相當?shù)暮侠硇耘c超前性。本文就此書編排體例及“四科”説進行介紹,同時對所收古文字的歸部、釋讀等情況進行分析研究,細緻梳理其合理之處與認識缺陷,重新發(fā)掘此書的開創(chuàng)性意義和學術價值...
【文章來源】:廈門大學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7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節(jié) 孫海波生平及主要著作
一 孫海波生平
二 孫海波的學術研究及其主要著作
第二節(jié) 孫海波與《古文聲系》
一 《古文聲系》版本介紹
二 《古文聲系》編排體例
三 《古文聲系》研究現(xiàn)狀
第三節(jié) 《古文聲系》的取材
一 《古文聲系》採用古文字資料的範圍
二 《古文聲系》引用材料
第四節(jié)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目的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意義
三 研究目的
第一章 孫海波的漢字“四科”説
第一節(jié)“四科”説的提出
一 六書説的主要觀點
二 六書説的不足
三 唐蘭、陳夢家與裘錫圭的“三書”説
第二節(jié) “四科”説的主要內(nèi)容
一 圖繪
二 象形(象事、象意)
三 假借
四 轉(zhuǎn)注與形聲
第三節(jié) 孫海波“四科”説與“三書”説的關係
一 “四科”説與唐蘭“三書”説
二 “四科”説與陳夢家“三書”説
三 孫氏“四科”説應佔有一席之地
第二章 《古文聲系》繫字情況
第一節(jié) 繫字情況
第二節(jié) 以上古音繫聯(lián)古文字的基本邏輯
一 上古音的基礎
二 邏輯上的可能性
三 “聲系”類字書
第三節(jié) 《古文聲系》所用韻部系統(tǒng)
一 古韻二十二部
二 採用古韻二十二部系統(tǒng)的緣由
第三章 每部繫字情況與評注
第一節(jié) 東部
第二節(jié) 冬部
第三節(jié) 陽部
第四節(jié) 烝部
第五節(jié) 耕部
第六節(jié) 真部
第七節(jié) 諄部
第八節(jié) 元部
第九節(jié) 侵部
第十節(jié) 談部
第十一節(jié) 侯部
第十二節(jié) 幽部
第十三節(jié) 宵部
第十四節(jié) 魚部
第十五節(jié) 之部
第十六節(jié) 支部
第十七節(jié) 至部
第十八節(jié) 脂部
第十九節(jié) 歌部
第二十節(jié) 祭部
第二十一節(jié) 緝部
第二十二節(jié) 盇部
第四章 《古文聲系》補正
第一節(jié) 析形、釋義補正
第二節(jié) “甲金文未見”例補正
第三節(jié) 加“按語”例評注
第四節(jié) 《古文聲系》所引甲骨文字形著錄號勘誤
第五章 《古文聲系》的學術價值及影響
第一節(jié) 孫氏“四科”説的不足之處
一 “圖繪”與“象形”兩科在實踐中的模糊性
二 記號字不能納入“四科”説
三 兩聲字無法納入“韓注(形聲)”科
第二節(jié) “四科”説的可取之處
一 針對不同時代的文字系統(tǒng)進行相應的類型研究
二 在共時分類的同時兼顧歷時演進問題
三 設“圖繪”一科可以囊括一些無法在六書説中安放的甲骨文、金文符號
四 “四科”分類總體上是合理的
第三節(jié) 古文字書編排例的突破
一 《古文聲系》之前的古文字書編排體例
二 《古文聲系》編排體例的評價
三 《古文聲系》編排體例的影響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後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我們應該如何運用出土文獻?——王國維“二重證據(jù)法”的不可證偽性[J]. 西山尚志. 文史哲. 2016(04)
[2]高郵王氏父子著述小考[J]. 魯一帆.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15(08)
[3]國際比較視野下的新“三書”說[J]. 王海利,王慶. 文史哲. 2014(05)
[4]利用古文字資料的上古音分期分域研究述評[J]. 劉釗,葉玉英. 古漢語研究. 2008(02)
[5]古文字字編類著作的回顧與展望[J]. 李守奎.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8(01)
[6]西周金文中的“賈”[J]. 彭裕商. 考古. 2003(02)
[7]《甲骨文編》正編箋識[J]. 董蓮池. 中國文字研究. 2002(00)
[8]20世紀漢字結(jié)構(gòu)類型理論的新發(fā)展——以“三書說”和“新六書說”為例[J]. 林志強.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03)
[9]清代古音學系統(tǒng)論[J]. 申小龍. 學術月刊. 1995(10)
[10]殷商時代音系初探[J]. 郭錫良.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8(06)
碩士論文
[1]金文文字考釋匯纂(2000-2015)[D]. 于秀玲.吉林大學 2016
[2]呂大臨的銅器銘文研究[D]. 高會彬.西南大學 2015
本文編號:2929286
【文章來源】:廈門大學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7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節(jié) 孫海波生平及主要著作
一 孫海波生平
二 孫海波的學術研究及其主要著作
第二節(jié) 孫海波與《古文聲系》
一 《古文聲系》版本介紹
二 《古文聲系》編排體例
三 《古文聲系》研究現(xiàn)狀
第三節(jié) 《古文聲系》的取材
一 《古文聲系》採用古文字資料的範圍
二 《古文聲系》引用材料
第四節(jié)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目的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意義
三 研究目的
第一章 孫海波的漢字“四科”説
第一節(jié)“四科”説的提出
一 六書説的主要觀點
二 六書説的不足
三 唐蘭、陳夢家與裘錫圭的“三書”説
第二節(jié) “四科”説的主要內(nèi)容
一 圖繪
二 象形(象事、象意)
三 假借
四 轉(zhuǎn)注與形聲
第三節(jié) 孫海波“四科”説與“三書”説的關係
一 “四科”説與唐蘭“三書”説
二 “四科”説與陳夢家“三書”説
三 孫氏“四科”説應佔有一席之地
第二章 《古文聲系》繫字情況
第一節(jié) 繫字情況
第二節(jié) 以上古音繫聯(lián)古文字的基本邏輯
一 上古音的基礎
二 邏輯上的可能性
三 “聲系”類字書
第三節(jié) 《古文聲系》所用韻部系統(tǒng)
一 古韻二十二部
二 採用古韻二十二部系統(tǒng)的緣由
第三章 每部繫字情況與評注
第一節(jié) 東部
第二節(jié) 冬部
第三節(jié) 陽部
第四節(jié) 烝部
第五節(jié) 耕部
第六節(jié) 真部
第七節(jié) 諄部
第八節(jié) 元部
第九節(jié) 侵部
第十節(jié) 談部
第十一節(jié) 侯部
第十二節(jié) 幽部
第十三節(jié) 宵部
第十四節(jié) 魚部
第十五節(jié) 之部
第十六節(jié) 支部
第十七節(jié) 至部
第十八節(jié) 脂部
第十九節(jié) 歌部
第二十節(jié) 祭部
第二十一節(jié) 緝部
第二十二節(jié) 盇部
第四章 《古文聲系》補正
第一節(jié) 析形、釋義補正
第二節(jié) “甲金文未見”例補正
第三節(jié) 加“按語”例評注
第四節(jié) 《古文聲系》所引甲骨文字形著錄號勘誤
第五章 《古文聲系》的學術價值及影響
第一節(jié) 孫氏“四科”説的不足之處
一 “圖繪”與“象形”兩科在實踐中的模糊性
二 記號字不能納入“四科”説
三 兩聲字無法納入“韓注(形聲)”科
第二節(jié) “四科”説的可取之處
一 針對不同時代的文字系統(tǒng)進行相應的類型研究
二 在共時分類的同時兼顧歷時演進問題
三 設“圖繪”一科可以囊括一些無法在六書説中安放的甲骨文、金文符號
四 “四科”分類總體上是合理的
第三節(jié) 古文字書編排例的突破
一 《古文聲系》之前的古文字書編排體例
二 《古文聲系》編排體例的評價
三 《古文聲系》編排體例的影響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後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我們應該如何運用出土文獻?——王國維“二重證據(jù)法”的不可證偽性[J]. 西山尚志. 文史哲. 2016(04)
[2]高郵王氏父子著述小考[J]. 魯一帆.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15(08)
[3]國際比較視野下的新“三書”說[J]. 王海利,王慶. 文史哲. 2014(05)
[4]利用古文字資料的上古音分期分域研究述評[J]. 劉釗,葉玉英. 古漢語研究. 2008(02)
[5]古文字字編類著作的回顧與展望[J]. 李守奎.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8(01)
[6]西周金文中的“賈”[J]. 彭裕商. 考古. 2003(02)
[7]《甲骨文編》正編箋識[J]. 董蓮池. 中國文字研究. 2002(00)
[8]20世紀漢字結(jié)構(gòu)類型理論的新發(fā)展——以“三書說”和“新六書說”為例[J]. 林志強.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03)
[9]清代古音學系統(tǒng)論[J]. 申小龍. 學術月刊. 1995(10)
[10]殷商時代音系初探[J]. 郭錫良.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8(06)
碩士論文
[1]金文文字考釋匯纂(2000-2015)[D]. 于秀玲.吉林大學 2016
[2]呂大臨的銅器銘文研究[D]. 高會彬.西南大學 2015
本文編號:29292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929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