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紫陽鎮(zhèn))方言詞匯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12-06 03:13
【摘要】:婺源縣隸屬上饒市,婺源話屬于徽語祈婺片,婺源方言詞匯長久根植于人們的內(nèi)心深處,并且能代表一定的婺源傳統(tǒng)文化,是婺源文化的縮影。本文主要從語言本身以及語言和社會的關系兩方面入手,用三個部分從語言內(nèi)部和外部詳細地描述和分析了婺源(紫陽鎮(zhèn))方言詞匯的特點。 第一個部分從語言調(diào)查入手,收集最詳實可靠的一手語料,對調(diào)查所得來的婺源方言詞匯進行了分類列舉。從語料來源、調(diào)查對象、方法、過程上對本文的調(diào)查設計做了大致的闡述,,并運用計量法對調(diào)查語料做出了明確清晰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在婺源方言詞匯與普通話詞匯差異上得出科學的調(diào)查結果,為之后的研究打好了認識性基礎,這是開展一篇語言性論文的首要前提和關鍵。 第二個部分從語言本身的角度出發(fā)來探求婺源(紫陽鎮(zhèn))方言詞匯的內(nèi)部特點,這一部分主要通過婺源(紫陽鎮(zhèn))詞匯和普通話詞匯的比較差異,從詞形、詞義和詞法三個維度進行分析,并用計量統(tǒng)計的方法得出婺源詞匯與普通話詞匯的不同率,進一步得出婺源方言詞匯的性質(zhì)和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 第三個部分從詞匯與社會生活的關系出發(fā)來看婺源(紫陽鎮(zhèn))方言詞匯的外部特點,通過對詞匯表上具有特色的文化詞匯的提取,發(fā)現(xiàn)語匯與文化的“共生”、“共變”、“共塑”的關系并進行了闡述,為了更清晰地認識婺源特色詞匯,筆者分門別類地列舉出婺源(紫陽鎮(zhèn))方言中具有代表性的民俗詞,并做深入分析、解釋和探究,使大家透過這些詞匯感受到婺源深遠而有趣的人文與民俗文化。
【學位授予單位】:江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172.4
本文編號:2570227
【學位授予單位】:江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172.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紅梅;陳瀟;;淺談漢語方言詞匯與漢民俗文化[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2 黃濤;語言研究的民俗學視角[J];北方論叢;2000年03期
3 黃濤;論語言民俗情境的構成與功能[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4 鄭張尚芳;;皖南方言的分區(qū)(稿)[J];方言;1986年01期
5 錢惠英;屯溪方言的小稱音變及其功能[J];方言;1991年03期
6 許寶華;加強漢語方言的詞匯研究[J];方言;1999年01期
7 唐七元;;試論現(xiàn)代漢語方言詞語的理據(jù)[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8 汪紅艷;徽語實詞詞匯特點初探——兼論漢語方言詞匯規(guī)范化的原則[J];黃山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9 胡萍;徽語舌面前音形成原因分析——兼談徽語研究現(xiàn)狀[J];黃山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10 朱寧秀;;績溪方言民俗詞[J];黃山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陳瑤;徽州方言音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2 傅靈;方言與普通話的接觸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董麗娟;民俗語匯初探[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2 錢惠英;屯溪方言詞匯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5702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570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