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自邇集》的詞匯學價值
【作者單位】: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際傳播學院;
【分類號】:H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胡雙寶;讀威妥瑪著《語言自邇集》[J];語文研究;2002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吉海虹;淺析《紅樓夢》中回目的英譯[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6期
2 張紅艷;試評《紅樓夢》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3 許曉莉;英、漢委婉語[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4 袁海霞;;從方位詞“內”、“外”探討親屬稱謂的空間隱喻[J];安康師專學報;2006年05期
5 劉暉;簡析中阿顏色詞的文化內涵[J];阿拉伯世界;2003年03期
6 許先文;英漢數(shù)詞文化意義論略[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6期
7 安俊麗;黃色彩對漢語詞匯的文化影響[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8 馮凡英;關于量刑情節(jié)的幾個問題[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9 張衛(wèi)東;論19世紀中外文化交往中的漢語教學[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10 稅昌錫;語義特征分析的作用和語義特征的提取[J];北方論叢;2005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常晉芳;網(wǎng)絡哲學引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2 鐘吉婭;漢語外源詞[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張長紅;刑事責任基本原理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4 劉佐艷;語義的模糊性與民族文化[D];黑龍江大學;2003年
5 侯宏林;刑事政策的價值分析[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6 方欣欣;語言接觸問題三段兩合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7 陳家旭;英漢隱喻認知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周斌;東巴文異體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吳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國“教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彭宗平;北京話兒化詞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滿祥;澳門黑社會秘密語研究[D];暨南大學;2000年
2 鐘建玲;英漢文化詞語對比[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3 趙丹;國俗語義對比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4 謝燕;新詞及其翻譯研究[D];廣西大學;2001年
5 鄧慧蓉;中國地名和文化關系的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6 鄭珂;中英情感隱喻對比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7 周秀娟;英漢“中間階段”情感的隱喻概念對比[D];延邊大學;2001年
8 王天佑;關于VA了動補結構[D];延邊大學;2001年
9 惠敏;英漢敬謙語跨文化對比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10 李金明;防衛(wèi)限度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張衛(wèi)東;論19世紀中外文化交往中的漢語教學[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2 陳珊珊;;《亞細亞言語集》與十九世紀日本中國語教育[J];漢語學習;2005年06期
3 賴換初;儒家禮育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J];求索;2004年02期
4 李泉;論對外漢語教材的針對性[J];世界漢語教學;2004年02期
5 張美蘭;陳思羽;;清末民初北京口語中的話題標記——以100多年前幾部域外漢語教材為例[J];世界漢語教學;2006年02期
6 高曉虹;北京話入聲字文白異讀的歷史層次[J];語文研究;2001年02期
7 胡雙寶;讀威妥瑪著《語言自邇集》[J];語文研究;2002年04期
8 高曉虹;北京話古清入字歸調歷史及成因考察[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年04期
9 黃曉東;;二百年來北京話清入字歸調的變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年03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黃曉東;中古清入字在今北京話中的異讀現(xiàn)象考察[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1年
2 趙小丹;《日清會話辭典》語音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陳宏;;漢語拼音方案中o的拼合與音值[A];語文現(xiàn)代化論叢(第八輯)[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宋桔;《語言自邇集》的文獻和語法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王歡;日本近代北京官話教本對《語言自邇集》繼承與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趙巖;從語音、詞匯部分看宮島大八《急就篇》系列漢語教材對《語言自邇集》的繼承與改變[D];暨南大學;2011年
3 顧亮;威妥瑪與《語言自邇集》[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孫偉杰;“威妥瑪式”拼音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5 溫利燕;微席葉《北京官話:漢語初階》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6 周磊;禧在明《華英文義津逮》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7 栗葉;羅伯聃與《華英說部撮要》[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5499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549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