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彝族親屬稱謂系統(tǒng)對比研究
本文關鍵詞:峨山彝族親屬稱謂系統(tǒng)對比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云南大學》 2012年
峨山彝族親屬稱謂系統(tǒng)對比研究
卓琳
【摘要】:峨山彝語親屬稱謂系統(tǒng)是一個完整齊備、有固定規(guī)則、規(guī)范嚴密的系統(tǒng),是彝族語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完成交際任務不可或缺的表達形式,是社會組建人倫網絡的基本結點。包含了向上可推至曾祖輩、向下可推至曾孫輩,共七代的血親稱謂系統(tǒng)。其主要組成部分——峨山彝語親屬稱謂詞語是彝語中的基本詞匯。將峨山彝語親屬稱謂系統(tǒng)作為個案,清晰的描述其親屬稱謂系統(tǒng)的整體面貌,梳理其發(fā)展源流、語音特點、構詞方式及其文化特征,對彝語使用規(guī)律、親屬稱謂詞語的發(fā)展演變、雙語關系和語言接觸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 本文以田野調查為基礎,通過問卷調查、深度訪談、一對一記音的形式,運用社會語言學、轉換生成語言學、文化語言學中的理論知識,如語言接觸、親屬語言、普遍語法等,采用數(shù)理統(tǒng)計、對比分析的方法對材料進行整理和分析?偨Y峨山彝語親屬稱謂系統(tǒng)的整體面貌與特點,進而全面對比峨山彝語、漢語和涼山彝語親屬稱謂系統(tǒng);概括三者之間的異同及其產生的原因;在語言接觸中,峨山彝語與涼山彝語親屬稱謂系統(tǒng)的分化及其原因;在漢語強勢影響下,峨山彝語親屬稱謂系統(tǒng)的使用情況和變異及其原因。最終指出峨山彝族在地域分布上呈現(xiàn)整體相對聚居、局部小雜居的模式,峨山彝語處在被漢語包圍,與哈尼語交融的環(huán)境中,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和語言環(huán)境造就了峨山彝語親屬稱謂系統(tǒng)的獨特面貌。在語言接觸中,不同的聚居模式使得彝語與當?shù)貪h語接觸的方式、程度和層面不同,最終語言受影響的大小和發(fā)生變異的程度也不同。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云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217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陳世鵬;;彝語部分稱人詞匯的文化信息透視[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2 李敏;;從《紅樓夢》看漢語親屬稱謂的特點[J];濱州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3 劉居紅;;現(xiàn)代漢語口語中親屬稱謂語的泛化[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8期
4 何霜;從壯語和泰語的親屬稱謂看壯、泰兩族的婚姻形態(tài)[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5 徐尚聰;彝語親屬稱謂詞初探[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3期
6 賀又寧;漢、苗族親屬稱謂文化特征之比較[J];貴州民族研究;2001年02期
7 陳英;;對比研究彝漢語文和古籍記載內容的啟示[J];畢節(jié)學院學報(綜合版);2006年01期
8 王振興;;淺論中國漢語親屬稱謂[J];黑河學刊;2011年05期
9 陳月明;現(xiàn)代漢語親屬稱謂系統(tǒng)以及文化印記[J];漢語學習;1990年05期
10 素虹;親屬稱謂的特殊現(xiàn)象[J];漢語學習;1991年06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劉正發(fā)(阿里瓦薩);涼山彝族家支文化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3條
1 鄒中正;漢族和藏族親屬稱謂的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2 阮氏翠幸;現(xiàn)代漢語與越南語親屬稱謂語對比研究及其文化內涵[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3 王娜;現(xiàn)代漢語“親屬稱謂語的泛化”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潘熙;;從基礎教育的內涵談教材教法的改革[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S2期
2 蔣英;;人類學視野下保護語言多樣性的幾點思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3 劉旭紅;淺析我國佛塔的建筑藝術成就[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5年02期
4 韓穎;方晟嵐;繩勇;;南京臺城景觀保護與可持續(xù)設計初探[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9年05期
5 葛榮;徐麗萍;;“超X”類詞的來源初探[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6 何軍民;;沈從文倫理思想的文學建構[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7 張冠軍;;無產階級與工人階級內涵演變辨析[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8 董欣勝,林天送;臺灣國語新詞語一勺[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9 趙巖;馬玉涵;儲俊;鄧盾;;內外源赤霉素對苗期矮牽牛生長的影響[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0年15期
10 任艷利;張維;尚天翠;;新疆野核桃葉提取物抑菌試驗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2年1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丁英華;;和諧社會視野下的犯罪被害人補償制度[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楊鴻勛;;永葆城市的“生命印記”——北京城現(xiàn)代化所引起的思考[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九輯(2008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輯)[C];2008年
3 張高攀;;文化生態(tài)視角下的北川城鎮(zhèn)發(fā)展研究[A];轉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陳力;李德聰;鄭波;劉學柱;楊世弘;丁雁生;;炸藥近地空爆近區(qū)現(xiàn)象的數(shù)字圖像分析[A];第八屆全國爆炸力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5 何其生;楊澤偉;張輝;許威;;中國國際法學三十年(1978—2008)[A];中國法學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6 曾曉渝;尹世瑋;;語言深度接觸現(xiàn)象的認識問題——以海南三亞回輝話為例[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7 辛德勇;;論所謂明銅活字印書于史初無征驗——附論明代的金屬活字印本[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國家建構與政治文化”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8 彭龍;;民族民間文化的發(fā)展與農村文化生活[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9 趙金銘;;“十五”期間對外漢語學科建設研究[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10 孟偉根;;外來詞的詞義漢化和漢英詞典的翻譯[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楊建營;生態(tài)文明視域下的武術發(fā)展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徐佳;生態(tài)語言學視域下的中國瀕危語言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仇賢根;外宣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張俊;對《紅樓夢》中稱呼語的所指和意圖的研究:認知語用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楊雪蓮;傳播學視角下的外宣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喬暉;語文教科書中學習活動的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長娟;社會性別視角下鄉(xiāng)村女教師生涯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羅國亮;災害應對與中國政府治理方式變革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張雷;黎語志強話參考語法[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紅紅;莊子思想與魏晉時期中國文藝的自覺[D];暨南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王婷婷;中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謝維杰;我國高校輔導員專業(yè)化路徑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馮秋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與教學智慧的相關性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張雷;抗戰(zhàn)時期《大公報》(桂林版)言論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李穎;抗戰(zhàn)時期桂林小報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王傳君;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7 俞杰;后金融危機下浙江外向型企業(yè)轉型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8 何俊;陪審制度的民主性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梁靜;漢西數(shù)詞對比分析及漢語數(shù)詞的西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呂夢甜;漢英稱謂語對比研究與翻譯策略[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楊立琴;漢語稱謂的文化透視[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3年01期
2 趙世林;論民族文化傳承的本質[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3 劉廣安;對涼山彝族習慣法的初步研究[J];比較法研究;1988年02期
4 東主才讓;藏族古代部族與藏族姓名淺談[J];北京圖書館館刊;1997年01期
5 張希玲;擬親屬稱謂習俗及其文化思考[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4年12期
6 劉辰潔,李國慧;現(xiàn)代韓國語稱謂系統(tǒng)及其文化印記[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5年05期
7 東旻;川滇黔彝族同基督教的沖突與調適[J];畢節(ji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綜合版);2003年02期
8 邵燕楠;教育的人類學視角[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9 來魯寧,郭萌;稱呼語及其語用功能[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S1期
10 孫菲陽;;淺談漢英親屬稱謂語的差異及翻譯[J];才智;2010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肖家成;;景頗族的親屬稱謂與婚姻制度[A];民族學研究第五輯[C];198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8條
1 楊梅;川西彝族地區(qū)普及義務教育個案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2 廖冬梅;英語教育對漫水灣彝族的民族文化認同的促進作用[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3 鄭莉;涼山彝族信仰的表達與嬗變——對畢摩儀式的經驗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4 張明澤;少數(shù)民族習慣法的意蘊——理論與個案的透視[D];西南政法大學;2003年
5 肖雪;涼山彝區(qū)彝英雙語教學調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6 胡迪雅;民族高等教育與文化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7 徐睿;涼山畢摩教和彝族女性——宗教對性別角色的塑造[D];四川大學;2004年
8 容晨樸;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看漢英稱謂語的差異[D];天津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鄭貽青;;黎族的親屬稱謂和人名[J];民族語文;1980年03期
2 仲素純;;達斡爾語的親屬稱謂[J];語言研究;1985年01期
3 周小兵;;親屬稱謂與社會文化[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90年01期
4 史金波;西夏黨項人的親屬稱謂和婚姻[J];民族研究;1992年01期
5 郭常亮;英漢語言中親屬稱謂的文化比較[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6 殷平山;;山東方言中的親屬稱謂[J];農業(yè)知識;2005年34期
7 胡珊;;淺談影響中西方親屬稱謂文化差異的因素[J];企業(yè)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論版);2009年02期
8 周慶生;;西雙版納傣語親屬稱謂語義成分分析[J];民族語文;1990年02期
9 張麗華,羅毅;英、漢親屬稱謂的深層文化內涵比較[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10 尤慎;談女書中的親屬稱謂[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董愛麗;;由“職業(yè)簡稱+親屬稱謂”構成的稱謂詞[A];語言學論文選集[C];2001年
2 朱媞媞;;(蟲尋)埔村親屬稱謂反映的閩南漁村民俗[A];論閩南文化:第三屆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5年
3 王偉;;布依族親屬稱謂[A];布依學研究(之四)——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三次年會暨第四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3年
4 肖家成;;景頗族的親屬稱謂與婚姻制度[A];民族學研究第五輯[C];1983年
5 王文藝;;小范圍通婚與親屬稱謂問題——以長順縣擺塘鄉(xiāng)翁村為例[A];布依學研究(之六)——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二屆第二次年會暨第六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6 楊青新;;《爾雅·釋親》的文化說解[A];《國學論衡》(第四輯)[C];2007年
7 胡士云;;說“爺”和“爹”[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8 劉韶丹;;現(xiàn)代漢語社會性群體稱謂的特點及功能分析[A];黑龍江省語言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林一心;;漢語禮貌用語的文化心理透視[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上)[C];2002年
10 李發(fā)元;;漢俄稱謂語差異的文化闡釋[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9條
1 馬麗;[N];光明日報;2005年
2 楓溪區(qū)崇禮中學 曾德玲;[N];潮州日報;2008年
3 趙玉璋;[N];文藝報;2008年
4 梁永佳 (北京大學人類學博士);[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5 復旦大學教授、博導 曹樹基;[N];社會科學報;2002年
6 ;[N];湖南日報;2003年
7 一寧;[N];中國服飾報;2011年
8 劉麗芬 黑龍江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9 臨沭第一初級中學 高慶香;[N];學知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胡士云;漢語親屬稱謂研究[D];暨南大學;2001年
2 孫玉卿;山西方言親屬稱謂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3 王琪;上古漢語稱謂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4 徐小婷;晚清四大譴責小說稱謂詞語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5 宮海榮;鄂倫春語親屬稱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6 馬麗;《三國志》稱謂詞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7 劉宏麗;明清敬謙語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8 張征;《紅樓夢》人物換稱的語用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7年
9 戴曉雪;漢語稱呼中的“代位”現(xiàn)象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10 高玉蘭;解構主義視閾下的文化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周曉敏;漢日親屬稱謂對比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2 韋丁榛;試論漢語親屬稱謂的文化意義及內涵[D];廣西民族大學;2012年
3 蔣紅飛;“賤賤語”中親屬稱謂“錯位”的語言現(xiàn)象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4 齊曉峰;漢韓親屬稱謂對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5 肖燕;漢語親屬稱謂泛化的社會語言學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3年
6 趙冰;漢英《紅樓夢》親屬稱謂翻譯對比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0年
7 王新剛;現(xiàn)代漢語、英語、日語親屬稱謂對比研究[D];廣州大學;2011年
8 劉琳;現(xiàn)代漢語親屬稱謂的泛化問題研究[D];青海民族大學;2012年
9 朱俊峰;漢英親屬稱謂對比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10 王文靜;中日親屬稱謂的比較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峨山彝族親屬稱謂系統(tǒng)對比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492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49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