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教學意義的理解與行為改進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it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improvement,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eaching meaning of the teaching subject, but also seek reasonable teaching behavior to realize their own teaching expectation, both in a dynamic integration of spiral ascending. The continuous clarity, systematization and individualization of the teaching significance of the subject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gradual trend of the Chinese teachers to the professional and mature, and the corresponding ones are the teaching behaviors that are relatively stable and full of individual colors. The improveme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can not be simplified from the form of operation, but it is to seek to establish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odel of "hand-in-hand and mutual promotion" of ""know"".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
【分類號】:H193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阮成武;教師專業(yè)化與教師形象的重塑[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2 李忠萍;;淺析《呂氏春秋》蘊含的文化思想[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3 郭學信;論包拯崇拜的文化心理[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4 祁家能;;從“文化”到“文化生產力”[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5 武曉艷;入職培訓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必由之路[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4年12期
6 遲成勇;中華民族精神價值探討[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5年02期
7 張立丹;張希玲;;擬親屬稱謂習俗的文化功能[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年03期
8 羅秋雨;;由“法語保護主義”引發(fā)的對漢語漢字地位的思考[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年11期
9 田寶軍,王德林;美國專業(yè)發(fā)展學校(PDS)標準評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10 林濱;從倫理道德視角,試析儒家與基督教兩種人性論的不同預制作用[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呂淑梅;魏珍珍;;觀照包裝設計文化[A];2005年工業(yè)設計國際會議論文集[C];2005年
2 徐送迎;;試論《風》之始“二南”與《關雎》[A];第七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三)[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波;治安社會化思想與模式[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2 徐國寶;《格薩爾》與中華文化的多維向心結構[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李凱;儒家元典與中國詩學[D];四川大學;2002年
4 李賢浩;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與現(xiàn)代化[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5 金美福;教師自主發(fā)展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6 孫成武;中國共產黨與20世紀中國文化的變革[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7 李姍澤;生育文化的田野調查與教育內涵分析[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8 馬和民;社會化危機及其出路[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9 吳功榮;中美外交思想傳統(tǒng)的比較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10 張景明;中國北方游牧民族飲食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藺熙民;生命節(jié)奏——宗白華美學的形上感型[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謝軍;對我國人生信仰幾個問題的思考[D];天津師范大學;2001年
3 陳曉鋼;論網絡時尚對青年人生觀的影響及其對策[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4 方遠平;多元文化空間沖突與融合的理論分析與區(qū)域實證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1年
5 李嵐;張心(氵山一王攵)與《偽書通考》[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6 農時敏;文化視角中的中美廣告語言及其對比[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7 葉茜;桂林文化底蘊的審美人類學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8 游春嫦;中國漢語文教材文化的視角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9 陳發(fā)明;語文學科性質的演繹與漢語文教育的構建[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10 張愛球;訴訟功能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蘭君毅;;從國學興起:再論高職語文學科的性質[J];文學教育(中);2011年08期
2 劉潔;張二莉;;如何調動高職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J];學周刊;2011年13期
3 宋華;;大學語文學科在高職教育中的定位及改革探究[J];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年07期
4 易前偉;;高職語文課程教學改革構想[J];華章;2011年13期
5 郭紅娟;;探索網絡環(huán)境下高職大學語文探究式閱讀教學的理論和實踐意義[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年18期
6 李玲;;大學語文教學與藝術類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J];知識窗(教師版);2011年06期
7 賈琛;;大學語文生命化教育初探[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4期
8 遲新萍;;在語文課堂上應用電化教學的三點反思[J];語文學刊;2011年13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林國安;;馬華文學作品編選獨中《華文》課文的語言文字規(guī)范問題[A];首屆全國教育教材語言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雒曉春;;文學本位、人文素養(yǎng)與語文教育的終極使命[A];高教改革研究與實踐(上冊)——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3 胡婷;;轉喻的理解及其現(xiàn)實意義[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9條
1 ;句法語文學科召開工作研討會[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2 張慧;讓美妙的聲音永駐誦讀[N];萊蕪日報;2010年
3 江蘇省宿遷經貿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 張傳剛;實施“四化” 構建有效高職語文教學[N];中國教師報;2008年
4 貴州黔南民族師范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陳壽江;改善語文教育的生產源[N];中國教育報;2007年
5 大象出版社北京事業(yè)部總經理 李人凡;尊重經典 優(yōu)選時尚[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6 陸定遠;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N];潮州日報;2007年
7 西北大學文學院 張龍;一部持中守正的上乘之作[N];中國教育報;2008年
8 東北農業(yè)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鄭孝萍;突破大學語文教學困境[N];光明日報;2008年
9 康亮芳;關于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思考[N];貴州民族報;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裴笑春;五年制高職專作文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2 朱洪波;國外教育對中國語文教育百年變革影響摭論[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3 吳瓊;《語文讀本》的解讀及其實施策略初探[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4 甘利娜;反義語素合成詞之教學探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5 龔清;高職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探討[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6 姜燕;影視藝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7 古詠潔;馬來西亞董教總版高中《華文》與中國人教版高中《語文》之比較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8 周文;對高職語文教材編寫的反思[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9 向發(fā)意;大學語文教學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10 王繼紅;大學語文課程性質與教學目標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4477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447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