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語與漢語慣用語的文化分析
本文關鍵詞:哈薩克語與漢語慣用語的文化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浙江大學》 2012年
哈薩克語與漢語慣用語的文化分析
冉娜
【摘要】:慣用語作為與成語、俗語、諺語、歇后語等并列的熟語,是現(xiàn)代漢語中一種重要的語言單位。這種語言單位,在漢語里早已存在,卻始終未能引起重視。新中國成立以前,還沒有對它進行過研究,也更沒有慣用語這個名稱。慣用語在哈薩克語中也早已存在,但到目前為止,哈文和突厥語族語言慣用語研究還是開展得很少。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與慣用語有關的文章和相關的書籍,在突厥語族語言的出版物中,開始發(fā)表和出版。一些專家學者對慣用語的性質、范圍、結構、運用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探討,但對于慣用語所反映的社會文化內容,很少有文章進行系統(tǒng)和專門的研究。 語言是每個民族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英國經濟學家約翰·鄧寧說:“除非有天災人禍,經濟活動的全球化不可逆轉”,在以全球化、國際化為代表的今天,針對民族的語言和文化方面進行探究非常重要。因此,本文嘗試用文化語言學的方法研究漢哈慣用語,這也順應了時代的需求。 本文對漢哈慣用語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并對漢哈慣用語的結構、分類、語義與表現(xiàn)形態(tài)進行比較和簡單的分析,并對漢哈慣用語的文化內涵進行了探索研究,還對漢哈慣用語的異同進行了比較分析,試圖解釋這些異同的文化成因。 研究慣用語,不論在教學和科研方面還是在語言實際應用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漢哈慣用語的比較研究也將有助于我們較深刻地認識兩國歷史文化以及民族的共性與個性。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236;H136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爾華;老舍作品中慣用語的語義構成及修辭作用[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1996年04期
2 姚鵬慈;關于成語語感與成語度的思考[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3 王俊;;淺論包含飲食語素慣用語的文化意蘊[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4 劉玉婷;;對慣用語的轉喻分析[J];湖南環(huán)境生物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5 卞成林;現(xiàn)代漢語三音節(jié)復合詞結構分析[J];漢語學習;1998年04期
6 辛菊;唐華;;淺論包含服飾語素慣用語的文化意蘊[J];長治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7 佘賢君,吳建民;慣用語比喻意義理解的影響因素[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年01期
8 王艷芳;;漢語慣用語與中國文化[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10期
9 王吉輝;意義的雙層性及其在成語、慣用語劃分中的具體運用[J];南開學報;1998年04期
10 王艷芳;;留學生運用慣用語的語義偏誤及成因[J];理論界;2009年06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陳華琴;現(xiàn)代漢語慣用語及其文化內涵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2 陳忠;現(xiàn)代漢語慣用語研究及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D];山東大學;2008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聿發(fā);;聊齋俚曲中歇后語的分布與類型[J];蒲松齡研究;2006年04期
2 王聿發(fā);;聊齋俚曲歇后語語法結構分析(續(xù))[J];蒲松齡研究;2007年04期
3 徐濤;英漢諺語民族性的比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2期
4 岳方遂;論語氣三角和句末點號[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6期
5 李曉陸;;典故的認知機理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6 鞠紅;;低調陳述:基于隱喻及轉喻的認知語言學詮釋[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7 曾昭聰;;論明清俗語辭書的編纂目的[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8 董欣勝,林天送;臺灣國語新詞語一勺[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9 張佳易;;概念整合理論在英漢新詞意義建構中的解釋力[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10 甘翠華;;漢英成語修辭特點分析[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游淑芬;;值得推薦的一本工具書——1995年新版《漢英詞典》[A];第二屆全國雙語詞典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1996年
2 匡倩;;詞語的表達色彩和釋義[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周紅紅;;外來詞的界定[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韓淑紅;吳遠慶;;《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一、五版的外來詞語源對比考察[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余克強;;非同素同構異形詞的系統(tǒng)性規(guī)范[A];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9年
6 孟繁杰;;試析慣用語的典型性與非典型性[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淺析現(xiàn)代漢語三音節(jié)詞的結構類型[A];黑龍江省語言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8 王巖;;談談三字格準固定語[A];黑龍江省語言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朱德培;;試談科技文章的漢語修辭[A];學報編輯論叢(第一集)[C];1990年
10 吳學輝;;試析魯迅小說語言之幽默特色及其實現(xiàn)途徑[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曲麗瑋;元刊雜劇復字詞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李穎玉;基于語料庫的歐化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張俊;對《紅樓夢》中稱呼語的所指和意圖的研究:認知語用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王春秀;現(xiàn)代俄語同義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于輝;漢語借詞音系學[D];南開大學;2010年
7 王用源;漢語和藏語復音詞構詞比較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張雷;黎語志強話參考語法[D];南開大學;2010年
9 龍又珍;現(xiàn)代漢語寒暄系統(tǒng)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10 賀彩虹;笑的解碼[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曉敬;試論茅盾《子夜》的語言藝術[D];河北大學;2007年
2 黃雪;俄漢語詞匯理據(jù)性對比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宋文平;現(xiàn)代漢語“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周崴嵬;《圍城》中人物描寫的辭格運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姜娜;不同條件下同音詞效應的眼動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馬晶晶;表人名詞類詞綴“X手”、“X者”、“X員”分析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婧一;元代筆記分詞理論與實踐[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周軍;洪邁筆記語言分詞理論與實踐[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9 滿蕾;東北方言數(shù)字詞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10 姚雅寧;漢語“玉”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申小龍;語言的人文功能與索緒爾的語言學自律[J];北方論叢;2005年01期
2 馬爾華;老舍作品中慣用語的語義構成及修辭作用[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1996年04期
3 孫光貴;慣用語的定義與熟語的分野[J];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4 張宗華;;關于慣用語詞典的收詞問題[J];辭書研究;1985年05期
5 武文杰,張勝廣;淺說行業(yè)語向慣用語的轉化[J];滄州師范?茖W校學報;2000年03期
6 劉智芳;從原型理論看成語、慣用語的劃分[J];池州師專學報;2004年01期
7 沈家煊;轉指和轉喻[J];當代語言學;1999年01期
8 J.L.Packard ,楊亦鳴 ,余光武;《漢語詞法:語言學和認知的研究》評述[J];當代語言學;2003年01期
9 寸金燃;;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慣用語問題[J];大理學院學報;2007年07期
10 劉澍心,石政;漢語慣用語探源[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4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許晉;人體詞語及其文化內涵分析[D];內蒙古大學;2004年
2 姜德昊;中韓諺語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3 吳漢江;《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三字詞語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4 錢理;現(xiàn)代漢語慣用語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丁石慶;關于哈薩克語的“mа形式”[J];語言與翻譯;1989年01期
2 努爾哈比·蘇丹夏爾甫,李賀賓;淺談哈薩克語的詞類[J];語言與翻譯;1991年02期
3 成燕燕;哈薩克語詞匯中的文化透視[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5期
4 王立增;談哈薩克語方言研究及其語音特點[J];語言與翻譯;1999年03期
5 王立增;哈薩克語方言在形態(tài)方面的特征[J];語言與翻譯;1999年04期
6 曹紅琴;哈薩克語和漢語顏色詞的對比[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7 耿世民;試論中國哈薩克語方言的劃分[J];民族語文;2005年05期
8 陳曉云;哈薩克語與馬有關的詞匯研究[J];滿語研究;1996年02期
9 張定京;說tur[J];語言與翻譯;1991年03期
10 武金峰;哈薩克語語素da之用法探討[J];語言與翻譯;1995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花;古麗拉·阿東別克;;基于語料的哈薩克語詞頻統(tǒng)計的研究[A];少數(shù)民族青年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研究與進展——第三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青年自然語言信息處理、第二屆全國多語言知識庫建設聯(lián)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王曉莉;古麗拉·阿東別克;;哈薩克語語句情感識別研究初探[A];少數(shù)民族青年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研究與進展——第三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青年自然語言信息處理、第二屆全國多語言知識庫建設聯(lián)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王雅莉;古麗拉·阿東別克;;哈薩克語通用詞匯自動提取方法研究與實現(xiàn)[A];中國計算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9-2011)[C];2011年
4 江阿古麗·哈依達爾;吐爾根·依布拉音;艾山·吾買爾;早克熱·卡德爾;加米拉·吾買爾;;哈薩克語名詞構形詞綴有限狀態(tài)自動機的構造[A];少數(shù)民族青年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研究與進展——第三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青年自然語言信息處理、第二屆全國多語言知識庫建設聯(lián)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5 古麗拉.阿東別克;達吾勒.阿布都哈依爾;;基于規(guī)則的哈薩克語詞干提取系統(tǒng)的研究[A];民族語言文字信息技術研究——第十一屆全國民族語言文字信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陳宗振;;古代突厥文獻中的bεrk及其演變[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輯)[C];1991年
7 瑪依來·哈帕爾;古麗拉·阿東別克;;基于K-最近距離方法的哈薩克語報紙分類初探[A];第四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8 伊力亞爾.加爾木哈買提;古麗拉.阿東別克;;中國哈薩克阿拉伯文與哈薩克斯拉夫文文本轉換[A];第三屆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黃中祥;;哈薩克英雄史詩傳承人研究[A];《民族遺產》(第一輯)[C];2008年
10 王永海;;民間文學:哈薩克人早期信仰的保留地[A];宗教與民族(第叁輯)[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方云靜;[N];新疆日報(漢);2010年
2 記者 王瑟;[N];光明日報;2010年
3 記者張靈;[N];伊犁日報(漢);2010年
4 通訊員 宋建峰;[N];昌吉日報;2007年
5 本報駐莫斯科記者 韓顯陽;[N];光明日報;2006年
6 記者 張亮;[N];伊犁日報(漢);2006年
7 阿丹;[N];伊犁日報(漢);2006年
8 楊杰;[N];新疆日報(漢);2007年
9 記者 郝靜;[N];阿勒泰日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王瑟 通訊員 崔志堅;[N];光明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楊洪建;哈薩克族學生漢語否定結構習得研究[D];新疆大學;2007年
2 鄔美麗;在京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語言使用及語言態(tài)度調查[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3 法麗達·吾拉孜肯(Fairda Orazaky nkyzy);漢哈成語對比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4 陳文祥;新疆東鄉(xiāng)族文化變遷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5 阿達來提;中國烏孜別克族語言使用現(xiàn)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葉麗夏提·波拉提;新疆地州級電視臺哈薩克語頻道自辦欄目研究[D];新疆大學;2011年
2 哈尼法·買德提汗;新疆人民廣播電臺哈薩克語自辦欄目研究[D];新疆大學;2013年
3 阿依努爾·木拉提;新疆電視臺哈薩克語自辦欄目研究[D];新疆大學;2010年
4 江阿古麗·哈依達爾;哈薩克語句子相似度計算方法的研究[D];新疆大學;2012年
5 古麗扎達·海沙;哈薩克語基本動詞短語自動識別研究[D];新疆大學;2013年
6 王花;基于語料庫的哈薩克文統(tǒng)計研究[D];新疆大學;2010年
7 古麗海夏;哈薩克語俄語借詞的語音及拼寫規(guī)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8 王雅莉;哈薩克語通用詞匯提取方法及小學語文教材用詞調查研究[D];新疆大學;2012年
9 加娜提;哈薩克斯坦學生漢語語音學習難點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10 古麗孜亞·阿布都吉力;漢—哈薩克雙語電子詞典的設計與實現(xiàn)[D];廈門大學;2013年
本文關鍵詞:哈薩克語與漢語慣用語的文化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349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34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