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涉身認知科學看語言涉身性研究的維度
[Abstract]:"body-related nature" is a core concept of body-related philosophy and cognitive science.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language body-involvement mainly focuses on explaining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language, focusing on how body experience shapes language. But in terms of the broad meaning of "body-related" in cognitive science, the discussion of language-related nature should be multi-dimensional and multi-dimensional, at least from several dimensions such as body structure, language mechanism, speech activity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ts research prospect is very broad.
【作者單位】: 四川外語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11XYY024) 重慶社科基金(2010YBWX44) 四川外語學院科研基金的資助
【分類號】:H0-0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戴浩一;葉蜚聲;;以認知為基礎的漢語功能語法芻議(上)[J];國外語言學;1990年04期
2 張輝;周紅英;;認知語言學的新發(fā)展——認知社會語言學——兼評Kristiansen & Dirven(2008)的《認知社會語言學》[J];外語學刊;2010年03期
3 方經民;;漢語空間方位參照的認知結構[J];世界漢語教學;1999年04期
4 王寅;語言的體驗性——從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看語言體驗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年01期
5 王寅;;論語言的體驗性——基于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提出的語言新性質[J];中國外語;2006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曉妮;古漢語物氃位移概念場詞_Y系統(tǒng)及其發(fā)展演變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2 李學寧;現(xiàn)代漢語形容詞概念語義模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3 王春秀;現(xiàn)代俄語同義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楊石喬;基于語料庫的漢語醫(yī)患會話修正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李紅梅;韓國語范圍表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唐樹華;有些隱喻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張俊;對《紅樓夢》中稱呼語的所指和意圖的研究:認知語用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李冠宇;基于智能體和本體的語義數(shù)據(jù)集成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9 姜欣;古茶詩的跨語際符號轉換與機輔翻譯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10 朱琳;譯者為中心的多學科性翻譯理論建構[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翠翠;從概念隱喻視角解讀語篇的連貫性[D];華北電力大學(河北);2009年
2 宋海燕;漢語含動物語素詞語的隱喻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童曉燕;漢語小數(shù)詞及其翻譯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4 翁玉琴;文化語境對英語閱讀語篇涵義的解釋力[D];武漢科技大學;2010年
5 王莉英;經濟新聞語篇中隱喻的認知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梅菁;跨文化視角下漢法動物詞匯比較研究[D];湘潭大學;2009年
7 張萍;新疆少數(shù)民族學生現(xiàn)代漢語方位詞習得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8 李瑞芹;英漢多義詞“手”的認知研究及其對英語詞匯教學啟示[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9 胡硯文;漢英句子結構對比:“話題說明”與“主謂賓”[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10年
10 郭鳳青;概念隱喻理論視角下綽號翻譯方法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戴浩一;概念結構與非自主性語法:漢語語法概念系統(tǒng)初探[J];當代語言學;2002年01期
2 王寅;認知語言學與兩代認知科學[J];外語學刊;2002年01期
3 王寅,李弘;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對句法成因的解釋[J];外語學刊;2003年01期
4 王寅;狹義與廣義語法化研究[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5 許國璋;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問題——語言哲學探索之一[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8年03期
6 王寅;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體驗哲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年02期
7 王寅,朱長河,狄梅;第二屆全國認知語言學講習班與研討會綜述[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年02期
8 劉寧生;;漢語怎樣表達物體的空間關系[J];中國語文;1994年03期
9 劉寧生;;漢語偏正結構的認知基礎及其在語序類型學上的意義[J];中國語文;1995年02期
10 張清常;;北京街巷名稱中的14個方位詞[J];中國語文;1996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寅;認知語言學之我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2 趙蓉;方興未艾的認知語言學——《認知語言學概論》簡介[J];外語界;2002年04期
3 B.Lewandowska-Tomaszczyk ,K.Turewicz ,盧植;《今日認知語言學》述評[J];當代語言學;2004年03期
4 牛立偉;認知語言學在中國——中國認知語言學研究十年調查與分析[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5 ;第二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會議通知[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2年03期
6 文旭,肖開容,林海明;認知語言學:中國與世界同步——第三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紀實[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7 張紹全;文旭;;認知語言學大視野——《牛津認知語言學手冊》點評[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9年02期
8 蘇曉軍,楊Zs,楊敏;認知語言學在中國:穩(wěn)步發(fā)展、日趨成熟——“第二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綜述[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9 廖巧云;認知語言學研究的新概括——《認知語言學》述介[J];現(xiàn)代外語;2005年02期
10 聶鑫琳;;認知語言學概述[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魏在江;;語篇轉喻[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2 陳維振;吳世雄;;有關范疇本質和語義模糊性的再認識[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2年會論文集[C];2002年
3 王寅;;漢語“動名構造”與英語“VN構造”的對比——一項基于語料庫“吃-名/eat-N構造”的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崔希亮;;認知語言學:研究范圍和研究方法[A];對外漢語研究的跨學科探索——漢語學習與認知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5 莊麗媚;;當代語言哲學的隱喻研究及其意義[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徐明;;認知語言學在日本——日本認知語言學研究現(xiàn)狀的調查與分析[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7 王寅;;四論語言的體驗性——《易經》與認知語言學的語言體驗觀對比初探[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邱玲俊;;從認知學及哲學角度看隱喻思維[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陳海英;;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看有關時間的隱喻翻譯[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10 高航;;溫度的概念隱喻:漢語語料考察[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李晶 山西財經大學;我所理解的認知語言學[N];山西經濟日報;2010年
2 張繭;語言學家來湘論道[N];湖南日報;2007年
3 吳明華;認知語言學在中國[N];中華讀書報;2005年
4 張青;基于漢字的漢語信息語法研究[N];中華讀書報;2008年
5 趙世開;語言學研究在中國:回顧和展望[N];中華讀書報;2003年
6 ;句法語文學科召開工作研討會[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進;語言類型學的詞匯語義研究維度[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2 王薇;名詞動用的認知修辭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3 劉宇紅;認知語言學視野中的指稱解讀:限定名詞詞組的外指與前指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4 蔡言勝;《世說新語》方位詞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5 張磊;漢英視覺動詞語法化的認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6 魏在江;英漢語篇連貫認知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王松鶴;隱喻的多維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8 龍丹;魏晉核心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9 夏日光;省略的認知語言學研究與翻譯教學[D];西南大學;2010年
10 楊崢琳;現(xiàn)代漢語述結式的不對稱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艷琴;從認知角度看英語和漢語的情感隱喻[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2 廖立方;認知語言學與系統(tǒng)功能語法在語篇連貫分析中的互補性研究[D];湘潭大學;2008年
3 王大成;現(xiàn)代漢語動詞重疊構形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4 劉慧;動詞后趨向補語與賓語的語序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5 郭鳳霞;從認知語言學視角論詩性隱喻翻譯的兩個世界忠實再現(xiàn)[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6 李廣華;中英愛情隱喻的認知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7 于燕萍;英漢顏色詞隱喻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8 黃杉;概念合成理論對言語幽默的闡釋力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9年
9 楊前輝;基于語料庫的AT-ON-IN點面體語義微系統(tǒng)的ESM分析[D];四川外語學院;2008年
10 劉泉;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3192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319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