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蘭雅書刊翻譯及其對晚清社會影響
[Abstract]:The activities of missionar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Fu Lanya did not preach in China for 35 years, specializing in translation and promotion of western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actively engag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ooks and periodicals. He put forward "the name produces the new",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glossary" and othe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ideas, as well as the use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ans of "western translation", advocating Chinese "language sovereignty" and other practices are highly recognized by the academic and translation circles. Fu Lanya's translation of books and periodicals not only promotes the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but also brings about a profound change in the concept of modernity in China.
【作者單位】: 西安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
【分類號】:H05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王紅霞;;晚清的科學術語翻譯——以傅蘭雅為視點[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9年02期
2 高黎平;晚清在華英美傳教士西學譯介的本土化[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3 孫邦華;;論傅蘭雅在西學漢譯中的杰出貢獻——以西學譯名的確立與統(tǒng)一問題為中心[J];南京社會科學;2006年04期
4 趙玉玲;;傅蘭雅翻譯選材研究[J];沈陽大學學報;2007年06期
5 肖開容;;近代翻譯對中國現(xiàn)代觀念的塑造[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慶生;;近代中外貿(mào)易的發(fā)展概況[J];才智;2012年10期
2 張明帥;19世紀60—90年代對美國的認識[J];大連大學學報;1994年02期
3 吳原元;;試述1950年代至1970年代海外漢學著作在中國的譯介及啟示[J];東方論壇;2011年02期
4 高肖;;傅蘭雅研究綜述[J];德州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5 李金明;;廣州十三行:清代封建外貿(mào)制度的犧牲品[J];廣東社會科學;2010年02期
6 高黎平;晚清在華英美傳教士西學譯介的本土化[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7 華方田;;黔西北苗族地區(qū)的基督教傳播及其社會歷史背景[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8 張燕;;從交際翻譯理論視角看《佐治芻言》[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9 劉剛;;美國發(fā)現(xiàn)中國——對早期中美交流中(1784-1844)美國商人活動的考察[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18期
10 郭衛(wèi)東;;19世紀初葉歐美國家對華貿(mào)易反差現(xiàn)象研究[J];安徽史學;2013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馬少甫;;美國早期中國觀再探討[A];中外關系史論文集第14輯——新視野下的中外關系史[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曉丹;17-18世紀中西建筑文化交流[D];天津大學;2004年
2 姜源;異國形象研究:清朝中晚期中美形象的彼此建構(gòu)[D];四川大學;2005年
3 陳林;近代福建基督教圖書出版事業(yè)之研究(1842—1949)[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4 顏小華;美北長老會在華南的活動研究(1837-1899)[D];暨南大學;2006年
5 孔陳焱;衛(wèi)三畏與美國早期漢學的發(fā)端[D];浙江大學;2006年
6 馬少甫;美國早期傳教士中國觀和中國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吳原元;1949—1972:中美對峙時期的美國中國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王巨新;清朝前期涉外法律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9 趙廣軍;西教知識的傳播與晚清士流[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10 胡照青;晚清社會變遷中的法學翻譯及其影響[D];華東政法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連星星;美國廣州領事報告與早期中美關系(1784-1844)[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樓;美國基督新教傳教士彼得·伯駕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王少凡;清朝的衰落與西方中國觀的轉(zhuǎn)變[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4 程冉;鄉(xiāng)村基督教的信仰與傳播現(xiàn)狀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5 王暢;俄語科技術語翻譯方法及錯誤分析[D];黑龍江大學;2010年
6 吳倩;近代美國對華軍事政策(1840-1911)[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7 孫雪巖;近代基督教在中韓兩國傳播之比較——兼論文化本土化問題[D];延邊大學;2003年
8 陶玲;明清時期君主對天主教的態(tài)度及其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孫德潔;上世紀之交中國鄉(xiāng)土基督教民群體信仰狀態(tài)的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10 任澤湘;語言學術語譯名的規(guī)范化[D];廣西民族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王一川;中國現(xiàn)代性的特征(上)[J];河北學刊;2005年05期
2 張德明;翻譯文學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現(xiàn)代性[J];人文雜志;2004年02期
3 胡翠娥;;試論晚清翻譯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套話——兼論中國人對西方人認識的變遷[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4 鐘明國;;辜鴻銘《論語》翻譯的自我東方化傾向及其對翻譯目的的消解[J];外國語文;2009年02期
5 馬睿;近代文化變革與中國小說理論的興起[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6 郭繼寧;鄭麗麗;;清末新小說中的“新中國”想象[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紅霞;;晚清的科學術語翻譯——以傅蘭雅為視點[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9年02期
2 崔波;;晚清翻譯與“翻譯的政治”[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3 尉天驕;現(xiàn)代觀念 學術智慧——評周淼龍《現(xiàn)代寫作論稿》[J];深圳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4 張美平;;江南制造局翻譯館的譯書活動及其影響[J];中國科技翻譯;2009年04期
5 夏晶;;傅蘭雅和狄考文——西學譯介的兩種態(tài)度[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1年06期
6 張紅濤;洋務運動時期西學書籍的翻譯[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7 李廣榮;;論晚清時期西學漢譯發(fā)展的歷史邏輯與文化功能[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8 龔益;;硅去來矽[J];中國科技術語;2008年05期
9 王英姿;;清代西學翻譯對外來名詞術語的引進[J];蘭臺世界;2009年10期
10 沈國威;;西方新概念的容受與造新字為譯詞——以日本蘭學家與來華傳教士為例[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閆俊俠;晚清西方兵學譯著在中國的傳播(1860-1895)[D];復旦大學;2007年
2 夏晶;晚清科技術語的翻譯[D];武漢大學;2012年
3 王紅霞;傅蘭雅的西書中譯事業(yè)[D];復旦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史靜怡;意識形態(tài)在翻譯中的操控[D];蘇州大學;2006年
2 宋麗華;晚清外來詞的社會角度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3 趙栓林;對《代數(shù)學》和《代數(shù)術》術語翻譯的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5年
4 史大豐;《官場現(xiàn)形記》詞匯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2964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296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