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及性理論及“這”、“那”篇章不對稱研究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large scale statistics of real data (164.5 million word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asymmetry of "this" and "tha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empirical study. This kind of asymmetry of tex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opposition of old and new information, the distance between time and space, the opposition between reality and fictitious, the opposition between definite and indefinite, and the opposites of familiarit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ccessibilit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is obvious asymmetry and holds that "this" is a high accessibility deixis, and "that" is a low-accessibility deixis.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國際文化學院;
【分類號】:H1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王義娜;話語指稱的認知構建與心理空間可及性[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2 方梅;;指示詞“這”和“那”在北京話中的語法化[J];中國語文;2002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俊勛;從高誘注看東漢北方代詞系統(tǒng)的調整[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01期
2 周剛;連詞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歷史要略[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3 董志翹;;漢語史的分期與20世紀前的中古漢語詞匯研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4 張家合;;元刊雜劇的疑問詞語[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5 陶智;劉勝;;論古漢語中反身代詞的轉指用法[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6 汪文珍;;整合與映射——析幽默言語的認知機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7 王瑞敏;;淺談漢語他稱表達中的愛稱表達法[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3期
8 宋媛媛;;淺析《世說新語》中的己稱代詞和旁稱代詞[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2期
9 高敏;;安徽蕪湖方言疑問代詞的非疑問用法[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7期
10 劉曉梅;從《孟子》看“夫”的語法化[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呂喬;;日語“人(ひ と)”和漢語“人家”的自稱用法對比[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杜春妙;;從“這”的誤譯談起[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祖生利;;《元典章·刑部》直譯體文字中的特殊語法現(xiàn)象[A];蒙古史研究(第七輯)[C];2003年
4 武宏琛;;現(xiàn)代漢語疑問代詞非疑問用法研究述評[A];第五屆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俊;對《紅樓夢》中稱呼語的所指和意圖的研究:認知語用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劉春蘭;《訓世評話》語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谷峰;先秦漢語情態(tài)副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劉艷紅;唐五代方位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董正存;漢語全稱量限表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黎金娥;英語核心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7 陳勇;漢語數(shù)量范疇及其非范疇化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8 李知恩;量詞的跨語言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9 姚小鵬;漢語副詞連接功能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10 陳靜;語用認知視角下的指稱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林琳;“代詞+(的)+名詞”結構中“的”字隱現(xiàn)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嚴偉劍;疑問代詞“怎么”“怎樣”“怎么樣”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陳琪;留學生對漢語“誰”的非疑問用法的習得研究——語料庫途徑[D];湘潭大學;2010年
4 羅睿華;英漢名詞標記性對比研究及其在高職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仝秋紅;博愛方言的代詞系統(tǒng)[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6 韋佼靈;壯語的類型學描寫[D];南昌大學;2010年
7 張歡;現(xiàn)代漢語名詞的復數(shù)表達形式及其標記問題[D];南昌大學;2010年
8 黃e,
本文編號:22686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268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