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共性”與“家族相似性”——維特根斯坦和喬姆斯基語言哲學思想比較研究之一
[Abstract]:Is the similarity or similarity between human natural languages "the similarity among family members" in the sense of Wittgenstein, or is it Chomsky's "absolute commonality common to man, prior to experience, to the individual, without distinction"? Although the family members are similar in one way or another, they do not have a common denominator. We can assume that there are innate language organs, but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we can clearly describe them. All our language theories are just an explanation of related linguistic phenomena. A rope is not because it has a line, but because it is tangled and intertwined.
【作者單位】: 上海立信會計學院;
【基金】:江蘇省教育廳2008年哲學社會科學資助項目(編號:08SJB7400006) 江蘇省2008年青藍工程資助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編號:10YJA740021)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類號】:H0-0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龔放;認知語法的特點及與生成語法之比較[J];外語學刊;2001年04期
2 王廣成;從約束原則看生成語法對自然語言的共性研究——Chomsky的句法自立說評析[J];外語學刊;2002年03期
3 李洪儒;;系詞——人在語句中的存在家園——語言哲學系列探索之二[J];外語學刊;2006年02期
4 范連義;;維特根斯坦的語言生活形式觀[J];外語學刊;2007年02期
5 范連義;;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思想中的語用蘊涵[J];外語學刊;2008年05期
6 李洪儒;;西方語言哲學批判——語言哲學系列探索之七[J];外語學刊;2008年06期
7 寧春!巖410081長沙;關于意義內在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年04期
8 石定栩;;生成轉換語法的理論基礎[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7年04期
9 陳嘉映;;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觀[J];現(xiàn)代哲學;2006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范連義;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視角下的語言學習[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曾文雄;;中西語言哲學“語用學轉向”新解[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2 詹全旺;;新聞言語行為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3 張杰;;英語多元wh-問句句法和語用制約[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4 姚小烈;;關于“NP的VP”結構中心語問題的一點思考[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2期
5 南潮;英漢語SOV結構的推導研究[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6 張小紅;;語言背后的鏡子——簡析預設在語言概念功能中的深層特征[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7 仰鑫,歐陽俊林;喬姆斯基語言理論的演變及其認知科學背景[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8 林莉蘭;;奧斯汀言語行為二分說述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9 張琪;英漢動詞短語省略的共性[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10 邱春安;;生成語法的生物語言觀[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紅嬰;;論法定程序的“以言行事”[A];邊緣法學論壇[C];2005年
2 張燕;;弗雷格意義理論淺析[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六輯)[C];2010年
3 樓巍;許為民;;技性科學觀:科學的當代性和復雜性[A];全國科學技術學暨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2008年聯(lián)合學術年會浙江大學論文集[C];2008年
4 周頻;;在學習詞典中采用語義網(wǎng)絡凸顯語詞意義[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5 孔慧;;哈貝馬斯論塞爾的《意義、交往及表現(xiàn)》[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7)[C];2009年
6 于廣元;;借代的認知解釋研究[A];修辭學新視野——漢語修辭與漢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胡志堅;;個案裁判規(guī)范之構建是司法裁決證立的關鍵[A];第十六屆全國法律邏輯學術討論會論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國法律邏輯三十年)[C];2008年
8 彭建武;;連通主義和認知語言學的對比研究[A];2008'中國信息技術與應用學術論壇論文集(一)[C];2008年
9 陶友公;;“に+ぁり=なり”“で+ぁる=でぁる”與“で+いる”[A];日語教學與日本研究——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江蘇分會2012年刊[C];2011年
10 張漢生;;對意義問題研究的一個歷史考察[A];2010年全國應用邏輯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霞;“沒有新的語言就沒有新的世界”—巴赫曼小說中的語言批判與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批判哲學[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施佳勝;經(jīng)典 闡釋 翻譯——《文心雕龍》英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原雪;二語/外語語境下的批判性閱讀理論構建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5 劉娜;哲學語用學視域中的教育實踐[D];南開大學;2010年
6 孫小龍;規(guī)范、推論與社會實踐[D];南京大學;2011年
7 張愛珍;模糊語義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姜燕;漢語口語美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胡慧華;符號化:當代消費社會批判的一個維度[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徐先玉;世界的語言概念化[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芝;請求言語行為的俄英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汪姣;俄語讓步意義的表達及與漢語的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譚艷;認知語義學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孫長城;試論公民法律意識的生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張倫建;語言的召喚—當代中國語言批評的特點與反思[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6 李本加;藏族文學語言學及其藝術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7 倪慧紅;母語學習策略在初中英語學習中的應用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8 李寧;現(xiàn)代家居環(huán)境的室內設計語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9 蔣鑫;馬克思、恩格斯語言觀與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比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10 敖麗芳;“美”的語義分析與文化特征[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韓林合;維特根斯坦論“語言游戲”和“生活形式”[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1期
2 魏博輝;語言·哲學·哲學語言[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1期
3 程工;生成語法對漢語“自己”一詞的研究[J];國外語言學;1994年01期
4 石定栩;Chomsky句法理論的最新動向[J];當代語言學;2003年01期
5 龔放;認知語法的特點及與生成語法之比較[J];外語學刊;2001年04期
6 王廣成;從約束原則看生成語法對自然語言的共性研究——Chomsky的句法自立說評析[J];外語學刊;2002年03期
7 李洪儒;試論語詞層級上的說話人形象——語言哲學系列探索之一[J];外語學刊;2005年05期
8 范連義;;維特根斯坦的語言生活形式觀[J];外語學刊;2007年02期
9 朱志方;代天善;;普遍語法的幾個問題[J];外語學刊;2007年04期
10 馮光武;;自然語言的規(guī)約含義探索[J];外語學刊;2008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芳;;喬姆斯基與洪堡特語言學思想比較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8年04期
2 段佳音;;喬姆斯基語言觀的“內在論”立場[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09年07期
3 王二霞;;語言共性——其研究的理據(jù)、現(xiàn)狀與前景[J];河南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4 程工;語言共性的心理學和生理學證據(jù)[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年05期
5 劉麗;;從標記理論角度對母語遷移現(xiàn)象研究[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年19期
6 劉悅明;曹迎春;;從語言全息角度看語言的對比研究[J];中國外語;2008年01期
7 王靜;;生成語法中的語言共性研究[J];外國語文;2010年03期
8 曹道根;;內在主義“語用”觀簡論[J];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12期
9 仰鑫,歐陽俊林;喬姆斯基語言理論的演變及其認知科學背景[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10 鄧云華;石毓智;;論構式語法理論的進步與局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朱志方;代天善;;普遍語法的幾個問題[A];第二屆分析哲學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2 鮑國玉;;認知隱喻與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徐為民;;維特根斯坦的負事實觀[A];1998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8年
4 丁興華;童劍平;;韓禮德系統(tǒng)功能語法與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語法之比較[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6年
5 徐為民;;維特根斯坦論原初命題的一種推理形式[A];1994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4年
6 徐為民;;從否定命題看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A];1996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6年
7 錢偉量;;維特根斯坦與技術的后現(xiàn)代策略[A];慶?茖W技術與辯證法創(chuàng)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8 張桂權;;維特根斯坦與宗教[A];“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劉揚錦;;語言的共性研究——英漢語“上”、“下”方位隱喻所反映的語言共性[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10 李磊;樓巍;;維特根斯坦建筑活動的哲學考察[A];第十三屆全國科學哲學學術會議浙江大學代表團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助理教授 周保松;左右為難的喬姆斯基[N];南方周末;2010年
2 本報記者 劉昊 實習生 廖靈艷;“最具影響力”大師喬姆斯基首度訪華[N];北京日報;2010年
3 [美]諾姆·喬姆斯基 葉曉嫻/編譯;喬姆斯基:21世紀,人權仍是一曲走調的哀歌?[N];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記者 杲文川;《維特根斯坦全集》出版[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5 薩曼莎·帕沃/文 王萱/編譯;要霸權還是要生存[N];社會科學報;2004年
6 韓林合 北京大學哲學系暨外國哲學研究所;維特根斯坦的“哥白尼式革命”[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7 周濂;“告訴他們我度過了極好的一生”[N];東方早報;2011年
8 江怡(中國社科院哲學所);誰能讀懂維特根斯坦[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9 早報記者 鮑志恒;“上合組織對美國產生強大影響”[N];東方早報;2010年
10 高山杉;“大多數(shù)當時與會的人都不懂其所以然”[N];南方周末;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欣詣;維特根斯坦哲學中的“語法”概念[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鄭霞;“沒有新的語言就沒有新的世界”—巴赫曼小說中的語言批判與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批判哲學[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樓巍;維特根斯坦《論確定性》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4 胡朋志;理性主義的復興[D];浙江大學;2012年
5 方剛;維特根斯坦之命題意義的確定性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6 徐燕杭;從形而上的道德理念到日;姆此蓟顒覽D];浙江大學;2009年
7 杜世洪;脈辨[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8 王宇光;維特根斯坦和哥德爾定理[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明;在美學的轉捩點上[D];復旦大學;2006年
10 殷杰;哲學對話的新平臺[D];山西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居飛;維特根斯坦的語法命題學說[D];四川大學;2004年
2 俞建梁;從隱喻認知的角度看語言共性[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3 蘇曉丹;喬姆斯基的國際政治思想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1年
4 曹峰瑞;維特根斯坦后期心理學哲學中的概念分析[D];山西大學;2010年
5 呂明;維特根斯坦的求真之路及其啟示[D];山西大學;2010年
6 章澹;維特根斯坦的概率理論和“無差別原理”[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梅杰吉;哲學是反對語言誘惑理智的一場戰(zhàn)斗[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8 蔣鑫;馬克思、恩格斯語言觀與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比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9 章蘭芳;維特根斯坦對本質主義美學的批判[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10 李文倩;罪與生活:維特根斯坦美學思想的宗教之維[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2196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219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