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邏輯分析到存在實質(zhì)的追問——語言哲學的研究路徑
[Abstract]:The essence of philosophy is to reflect on the way of human existence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is to analyze the essence of human life through language. The study of philosophy of language has experience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rom logic analysis to philosophical thinking through language research. It is a reflection on the various dimensions of language from the height of "science of science", thus excavating the way in which human beings exist everywhere in language. Is through the language, stands in the philosopher's angle, to the human existence essence research.
【作者單位】: 東北林業(yè)大學;
【分類號】:H0-0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蔡曙山;;論符號學三分法對語言哲學和語言邏輯的影響[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2 江怡;;當代語言哲學研究:從語形到語義再到語用[J];外語學刊;2007年03期
3 李洪儒;;意見命題意向謂詞與命題的搭配——語言哲學系列探索之六[J];外語學刊;2007年04期
4 劉艷茹;;索緒爾與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語言轉(zhuǎn)向[J];外語學刊;2007年04期
5 李洪儒;;西方語言哲學批判——語言哲學系列探索之七[J];外語學刊;2008年06期
6 江怡;;近十年英美語言哲學研究最新進展[J];外語學刊;2009年01期
7 李洪儒;;疑問話語間接意向的推斷——語言哲學系列探索(11)[J];外語學刊;2009年05期
8 江怡;;如何從哲學的視角研究語言[J];外語學刊;2010年01期
9 蔡曙山;;再論哲學的語言轉(zhuǎn)向及其意義——兼論從分析哲學到語言哲學的發(fā)展[J];學術界;2006年04期
10 江怡;;語言哲學:西方哲學中的變革[J];中國外語;2006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玉堂;;從“釋比”的音譯談羌族釋比經(jīng)典中“神名”的英譯[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4期
2 孫邦金,申定寶;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語言之路——從伽達默爾的《真理與方法》談起[J];安徽電力職工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3 何仁富;維特根斯坦的“圖式說”與尼采的“透視論”——兼論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對哲學的主題轉(zhuǎn)換[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4 劉俊香;光的啟示——談“能被理解的存在是語言”[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5 袁文彬;翻譯研究的語篇分析模式及其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6 陶清;;自然觀:莊子與懷特海比較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7 曾文雄;;中西語言哲學“語用學轉(zhuǎn)向”新解[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8 詹全旺;;新聞言語行為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9 沙宗元;;論漢字發(fā)展和規(guī)范的動態(tài)平衡性[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10 楊璨;;“火星文”的非語言特征[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銘玉;;談語言符號學理論系統(tǒng)的構(gòu)建[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明沖突與融合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2 楊莉;;索緒爾的語言觀及任意性原則對外語學習的啟示[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二輯)[C];2008年
3 張燕;;弗雷格意義理論淺析[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六輯)[C];2010年
4 崔希亮;;認知語言學:研究范圍和研究方法[A];對外漢語研究的跨學科探索——漢語學習與認知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5 趙金銘;;“說的漢語”與“看的漢語”[A];漢語口語與書面語教學——2002年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6 劉社會;;對外漢字教學十八法[A];漢語口語與書面語教學——2002年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7 何小菲;;“雜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碼中的運用及受眾的解讀——北京奧運會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8 樓巍;許為民;;技性科學觀:科學的當代性和復雜性[A];全國科學技術學暨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2008年聯(lián)合學術年會浙江大學論文集[C];2008年
9 周頻;;在學習詞典中采用語義網(wǎng)絡凸顯語詞意義[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10 周紅紅;;外來詞的界定[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曲麗瑋;元刊雜劇復字詞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陳佳;論英漢運動事件表達中“路徑”單位的“空間界態(tài)”概念語義及其句法—語義接口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龍翔;中國英語學習者言語交際中語用失誤之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張俊;對《紅樓夢》中稱呼語的所指和意圖的研究:認知語用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王蕾;中國高水平EFL學習者語言研究:程式語和語言創(chuàng)造性[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施佳勝;經(jīng)典 闡釋 翻譯——《文心雕龍》英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原雪;二語/外語語境下的批判性閱讀理論構(gòu)建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趙慶燦;新理學與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D];南開大學;2010年
9 劉娜;哲學語用學視域中的教育實踐[D];南開大學;2010年
10 王艷紅;美國黑人英語漢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雪;俄漢語詞匯理據(jù)性對比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吳藝彬;俄語三價動詞的語義配價與句法模式[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鼐;關于數(shù)字電影傳播特征的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丁一吟;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的大眾傳播學解讀[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5 王偉娜;英漢諺語里動物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對比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任芝;請求言語行為的俄英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李曉;語言符號與貨幣的通約性初探[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8 蘇章海;進化與融合:中西語言學元語言關鍵詞系統(tǒng)對比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9 鄭宇;后現(xiàn)代史學對傳統(tǒng)史學的挑戰(zhàn)與反思[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解曉旭;《常談S堋芳捌涿袼子锘愫退子锎恃芯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三聯(lián)書店郵購書目[J];讀書;2002年03期
2 江怡;世紀之交再話“語言的轉(zhuǎn)向”[J];國外社會科學;1998年05期
3 劉景釗;蔡曙山;;20世紀西方哲學的主流與中國學術的國際化——蔡曙山教授訪談錄[J];晉陽學刊;2006年02期
4 蔣勇,馬玉蕾;SB與RT的整合性研究[J];外語學刊;2003年01期
5 張一平;;結(jié)構(gòu)與解構(gòu)——從索緒爾到德里達[J];外語學刊;2006年04期
6 鮑貴;;從局部到整體的抽象:索緒爾的語言符號論[J];外語學刊;2006年04期
7 丁信善;;關于語符學及其研究[J];外語學刊;2006年04期
8 陳曉茹;;從語言哲學維度看施萊爾馬赫的語言解釋學[J];外語學刊;2008年05期
9 季國清;語言研究的后現(xiàn)代化迫在眉睫[J];外語學刊;1999年01期
10 蔡曙山;論哲學的語言轉(zhuǎn)向及其意義[J];學術界;2001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勇;;概念分析的理論特色——以“語言的邏輯分析”課題組的研究為例[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1年04期
2 田原;曾德波;;語料庫語言學的西方語言哲學探源[J];作家;2011年14期
3 楊艷秋;;簡論莊子語言哲學的審美構(gòu)成[J];作家;2011年16期
4 高歌;;言語行為理論的哲學思考[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5 李曉紅;;語言哲學與文學翻譯中的意義再生[J];山東社會科學;2011年06期
6 周驥;李慧玲;;洪堡特語言哲學思想述評[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7 康宇;;論魏晉《論語》學的言說范式[J];人文雜志;2011年04期
8 ;稿約[J];外語學刊;2011年04期
9 戈秀蘭;;情態(tài)范疇的多維度研究概說[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10 王棟;;戴維森意義理論維度下的語言哲學觀[J];求索;2011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建平;;關于假話的邏輯分析[A];邏輯今探——中國邏輯學會第五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6年
2 林濟萍;;論中有駁,駁中有論——“《季氏將伐顓臾》的邏輯分析”[A];邏輯研究文集——中國邏輯學會第六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0年
3 胡榮強;季玲莉;邱國廷;羅瑜;;多傳感器數(shù)據(jù)的邏輯分析[A];第二屆全國信息獲取與處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4 馮智強;;語言哲學視閾下的翻譯觀溯源——從語言觀問題談起[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5 熊學亮;;論所指的能指域[A];全國語言與符號學研究會第五屆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6 曲長風;吳春艷;;淺談無連接器探頭在機械和電氣方面的優(yōu)點[A];科技創(chuàng)新與節(jié)能減排——吉林省第五屆科學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7 王德軍;;邏輯分析與審美直覺的雙重變奏——論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現(xiàn)代化的特征和前景[A];現(xiàn)代化的特征與前途——第九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1年
8 莊麗媚;;當代語言哲學的隱喻研究及其意義[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涂秀青;;認知、邏輯分析與翻譯[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10 羅文靜;;略談語境在語義修辭邏輯分析中的作用[A];邏輯教學·知識創(chuàng)新·素質(zhì)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立志;結(jié)構(gòu)、符號與意義[N];光明日報;2008年
2 蔡曙山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人類心智探秘的哲學之路[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馮小兵;在現(xiàn)有技術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簡單試驗得到的技術方案不具創(chuàng)造性[N];中國知識產(chǎn)權(quán)報;2007年
4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江怡;反思分析哲學中國百年[N];社會科學報;2009年
5 簡方;在語用邏輯里收獲思想[N];光明日報;2002年
6 王子鵬;房地產(chǎn)的邏輯與常識[N];中國房地產(chǎn)報;2006年
7 張汝倫;道無常法[N];光明日報;2006年
8 高秀昌;中國哲學研究應充分運用邏輯分析方法[N];光明日報;2007年
9 滕云;名分不需要金牌來證明[N];中國婦女報;2008年
10 劉艷春;我與語言有個約會[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慶玉;語言哲學視閾中的語文教育[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黃遠振;生態(tài)哲學視域中的中國外語教育[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3 劉利民;在語言中盤旋[D];四川大學;2007年
4 王志棟;語用要點識別模型研究[D];清華大學;2008年
5 王曉陽;語言的自我中心成分及其文本解釋[D];黑龍江大學;2009年
6 洪軼男;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對城鎮(zhèn)居民儲蓄影響研究[D];遼寧大學;2009年
7 張德華;基于信任管理系統(tǒng)的點對點網(wǎng)絡安全問題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7年
8 郝方f ;刑罰現(xiàn)代化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9 王志棟;語用要點識別模型研究[D];清華大學;2008年
10 高國棟;分析法學的日常語言分析轉(zhuǎn)向[D];吉林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車峰;試論羅素摹狀詞理論及其對語言哲學的影響[D];山西大學;2007年
2 那曉丹;語言哲學視域中的word to be解讀[D];黑龍江大學;2010年
3 郝麗;洛克的語言哲學述評[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4 秦波;邏輯視野下的推定理論分析[D];河南大學;2006年
5 李曉春;語言哲學與俄語主體評價問題[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6 周勁松;用語義語用結(jié)合的方法研究翻譯[D];四川大學;2002年
7 韓立坤;馮友蘭倫理思想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5年
8 廖琴;語言哲學視域中的《論語》[D];四川大學;2007年
9 熊佳娟;轉(zhuǎn)喻的認知研究:漢語作為轉(zhuǎn)喻的語言[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10 曹韻;系詞——人在語句中的存在方式[D];黑龍江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2106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210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