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漢語言論文 >

現(xiàn)代漢語“說X就X”格式之多角度考察

發(fā)布時間:2018-08-07 19:10
【摘要】:“說X就X”格式作為現(xiàn)代漢語中的常用表達式,使用頻率非常之高,但學界對這一格式尚缺乏系統(tǒng)的研究。本文以句法、語義、語用三個平面理論為指導(dǎo),通過分析大量的語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對現(xiàn)代漢語中的“說X就X”格式的內(nèi)部構(gòu)成、句法層面、語義層面、語用層面以及格式的歷時發(fā)展等方而進行多角度的考察。 論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緒論。主要介紹了本文的研究對象、前人的研究述評、研究的目的及意義。最后,還對語料的來源與搜集作了說明。 第二章:格式的構(gòu)成。主要分析了格式中的常項即“說”和“就”的語義和性質(zhì);著重探討了格式中“X”的性質(zhì);在語法性質(zhì)上,X多為動詞和形容詞性成分,X為動詞成分時,可以是詞和短語;進一步分析了格式對“X”的限制:在音節(jié)方面,“X”多為單音節(jié);在語義方面,具有[+自主][+動作]等語義特征的動詞更容易進入到格式中。 第三章:格式的句法層面的研究。本章主要分析“說X就X”格式的句法功能和可以出現(xiàn)的句類。在句法功能上,格式可以充當謂語、定語、賓語、補語和獨立語。在句類上,格式多出現(xiàn)于陳述句中,在疑問句、感嘆句和祈使句中則較少出現(xiàn)。 第四章:格式的語義層面的研究。本章通過分析“說”的語義演變和格式中“X”的語義傾向,概括出了格式的整體義;并以時間域為參照點,進一步分析了格式用于已然事實和未然事實的情況,以及“說X就X”表達的情態(tài)語義。 第五章:格式的語用層面的研究。在語用色彩上,格式可以表示態(tài)度堅決、意外或驚訝、不滿或責備的情緒以及聽從或接受的態(tài)度;在與句子信息結(jié)構(gòu)的關(guān)系上,格式既可以作焦點信息,也可以作背景信息;在語篇功能上,格式具有語篇的承接功能和示后功能。 第六章:格式的歷時發(fā)展及形成動因。通過考察語料,格式產(chǎn)生于明代;“說”的語義的虛化和內(nèi)部成分的重新分析是促使其語法化的重要原因。 第七章:結(jié)語。對論文前六章所做的研究進行歸納和總結(jié)。
[Abstract]:As a common expression in modern Chinese, "say X on X" format is very frequently used, but there is no systematic research on it in academic circl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ree plane theories of syntax,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a large number of corpus and,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analyzes the internal structure, syntactic level and semantic level of the "saying X on X" format in modern Chinese. The pragmatic level and the diachronic development of the format are investigated from various angles.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former research review,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Finally, the source and collection of the corpus are explained. Chapter two: composition of forma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semantics and properties of the usual items in the format, that is, "saying" and "on", emphasizes on the nature of "X" in the format, and on the grammatical nature, it can be words and phrases when most of them are verbs and adjective elements. The limitation of format to "X" is further analyzed: in syllable, "X" is mostly monosyllabic, and in semantic aspect, verbs with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autonomous" [action] are more easily entered into the format. Chapter three: the syntactic level of format. This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syntactic function and possible sentence types of "Shuo X on X" format. In syntactic function, format can act as predicate, attribute, object, complement and independent. In the category of sentences, the format appears mostly in statements, but rarely in interrogative, exclamatory and imperative sentences. Chapter four: the semantic level of format. By analyzing the semantic evolution of "Shuo" and the semantic tendency of "X" in the format, this chapter generalizes the overall meaning of the format, and takes the time domain as the reference point to further analyze the situation in which the format is used for the existing facts and the pre-existing facts. And the modal semantics of saying X on X. Chapter five: the pragmatic level of format. In terms of pragmatic color, the format can express a firm attitude, surprise or surprise, dissatisfaction or reproach, as well as an attitude of listening or accepting, and in relation to the structure of sentence information, the format can be used either as focus information or a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In terms of textual functions, the format has the functions of text acceptance and posttext. Chapter VI: the diachronic development and formation of the forma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orpus, the format came into being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semantic deficiency of "Shuo" and the re-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components were the important reasons to promote its grammaticalization.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The first six chapters of the paper are summarized and summarized.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146.3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倪海曙;;《現(xiàn)代漢語虛詞用法小詞典》序[J];辭書研究;1984年02期

2 馮憑;;試論現(xiàn)代漢語實詞分類的理論與方法[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02期

3 屈承熹;;漢語的詞序及其變遷[J];語言研究;1984年01期

4 眸子;;首屆青年現(xiàn)代漢語(語法)學術(shù)討論會綜述[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6年06期

5 奕;;“像”與“象”的區(qū)別[J];新聞與寫作;1991年09期

6 邢福義;;現(xiàn)代漢語的特殊格式“V地V”[J];語言研究;1991年01期

7 李楊;;論現(xiàn)代漢語專業(yè)課程體系[J];世界漢語教學;1992年03期

8 吳玉明;;成語中的古漢語知識[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1993年03期

9 群一;;《平水韻》中入聲字變?yōu)楝F(xiàn)代漢語一覽表[J];昆明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1993年03期

10 孔令達;談現(xiàn)代漢語語法教學的內(nèi)容安排[J];語文建設(shè);1994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現(xiàn)瑤;付莉;;《人民日報》50年來文章標題的語言變化[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二輯)[C];2008年

2 李志江;;談現(xiàn)代漢語通用字部首的定位[A];中國辭書論集2000[C];2000年

3 徐德寬;;現(xiàn)代漢語雙賓構(gòu)造中兩個賓語的題元角色[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應(yīng)學鳳;;現(xiàn)代漢語單音節(jié)反義詞音義象似性考察[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陳振宇;陳振寧;;怎樣計算現(xiàn)代漢語句子的時間信息[A];第二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文貴良;;文學漢語:現(xiàn)代想像與當代生長[A];當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shù)年會文集 (下)[C];2004年

7 徐赳赳;;現(xiàn)代漢語篇章中啟后性分析[A];和諧社會:社會建設(shè)與改革創(chuàng)新——2007學術(shù)前沿論叢(下卷)[C];2007年

8 王萌;俞士汶;段慧明;孫薇薇;;基于語料統(tǒng)計的現(xiàn)代漢語量名搭配研究[A];第四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9 龔千炎;;現(xiàn)代漢語的時間系統(tǒng)[A];語言文字應(yīng)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10 陳群秀;李堅;王健;;信息處理用現(xiàn)代漢語語義分類詞典的設(shè)計與實現(xiàn)[A];輝煌二十年——中國中文信息學會二十周年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北京師范大學 鄧 峗;《言有所為——現(xiàn)代漢語語用分析》讀后[N];中國信息報;2005年

2 劉醒龍;漢語的遺憾與希望[N];中華讀書報;2006年

3 徐通鏘(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詞典與規(guī)范[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4年

4 北京大學教授 蘇培成;促進通用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N];中國教育報;2005年

5 王東;人教社駛出“新品旗艦”[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6 李代祥;網(wǎng)絡(luò)語言的定性[N];中華讀書報;2006年

7 張念;明清知識分子的形象譜系[N];中華讀書報;2007年

8 遲蘭英;構(gòu)建現(xiàn)代漢語強化教學模式[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

9 任松筠;到國外教漢語也不錯[N];新華日報;2006年

10 伊明;“掉頭”改為“調(diào)頭”更人性化[N];唐山勞動日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尹海良;現(xiàn)代漢語類詞綴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2 顏紅菊;現(xiàn)代漢語復(fù)合詞語義結(jié)構(gòu)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3 張紅軍;共生與互動[D];山東大學;2007年

4 劉文欣;現(xiàn)代漢語責訓(xùn)句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5 馬春華;現(xiàn)代漢語歐化結(jié)構(gòu)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6 安美娜;現(xiàn)代漢語高頻語素復(fù)合詞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7 孫凡;現(xiàn)代漢語結(jié)果體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8 劉街生;現(xiàn)代漢語同位組構(gòu)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9 吳春紅;現(xiàn)代漢語位事范疇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祁峰;現(xiàn)代漢語焦點研究[D];復(fù)旦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文平;現(xiàn)代漢語“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何姝伶;現(xiàn)代漢語“東X西Y”格式探討[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宜娜;現(xiàn)代漢語“大X大Y”格式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2年

4 劉曉文;現(xiàn)代漢語“好不+X”格式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5 張璋;現(xiàn)代漢語“有A有B”格式多角度考察[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6 孫莎莎;現(xiàn)代漢語新興“被X”格式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7 徐妍;現(xiàn)代漢語倍數(shù)負向表達問題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2年

8 王詩博;現(xiàn)代漢語“說X就X”格式之多角度考察[D];浙江師范大學;2012年

9 張海林;“連A帶B”格式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崔洋;對現(xiàn)代漢語中四字格“x前x后”的認知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

本文編號:217107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17107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2be5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