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漢語言論文 >

中古漢語選擇連詞“為”的來源及演變過程

發(fā)布時間:2018-08-05 14:21
【摘要】:本文對中古漢語選擇問句中連詞"為"的來源及演變過程進行討論,在承認選擇連詞"為"的源頭是系詞的前提下,認為"為"由系詞發(fā)展到選擇連詞,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演變過程。具體體現(xiàn)為:當系詞"為"不再聯(lián)系兩個名詞項以表明二者之間的同一或類屬關系,而是出現(xiàn)在動詞性成分之前時,"為"表聯(lián)系的功能就會弱化,只表示對動作或行為事件的認定、確認或推斷,從而由系詞虛化為表認定或推斷的語氣副詞。而出現(xiàn)在中古各類疑問句中表探究、測度、反詰等語氣的副詞"為"又是從其表認定或推斷的語氣副詞進一步引申發(fā)展出來的。在選擇問句的語境中,"為"原有的探究義會受到抑制,乃至完全被語境所消弭,進而只起到關聯(lián)選擇項的作用,才最終真正演變?yōu)檫x擇連詞。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conjunctions "Bei" in the middle ancient Chinese choice question. On the premise of admitting that the source of the conjunctions "is" is the word, the author thinks that "from the compound words to the selected conjunctions have developed into the selected conjunctions." Experienced a series of evolution process.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is that the function of "Bei" can be weakened when the term "is" no longer relates to two noun items to indicate the same or gener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but appears before the verb sex component. It only means to identify, confirm or infer the action or action event, so as to change the lexical form into a modal adverb that is identified or inferred. The adverbs of mood, such as inquiry, measure and cross-examination, which appeared in various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in the middle ancient times, were further developed from the mood adverbs identified or inferred from their forms. In the context of choosing question sentence, the original inquiry meaning of "Wei" will be restrained, even completely eliminated by the context, and then only plays the role of the related choice item, then finally evolves into the choice conjunction.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分類號】:H131

【參考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黃娜;《賢愚經(jīng)》疑問句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正超;;《型世言》中“來”字的一種特殊用法[J];平頂山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2 雷冬平;;江西安福話的“準”字被動句——兼論使役動詞表被動的動因[J];萍鄉(xiāng)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5期

3 丁勇;;古本《老乞大》的選擇問句[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4 張華莉;;也談“什么”的非疑問用法[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5 趙秀文;;《西洋記》“被”字句研究[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6 袁艷;劉冬青;;《紅樓夢》第三人稱代詞用法分布計量考察[J];濮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7 袁艷;;《紅樓夢》旁稱代詞用法分布計量考察[J];濮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8 魏紅;;從《聊齋俚曲》看明清山東方言里的介詞“著”[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9 張美蘭;;近代漢語使役動詞及其相關的句法、語義結(jié)構(gòu)[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10 周瀅照;;從《樸通事》兩個版本看明初至清初“著”用法的變化[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S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陳瑤;;“給予”義動詞兼表“施受”的動因研究——以徽語祁門話的“分”為例[A];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魏德勝;;《睡虎地秦墓竹簡》中的副詞[A];儒學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3 梁銀峰;;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語法問題札記[A];中國的立場 現(xiàn)代化與社會主義: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敏;“難不成”的衍生過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佳;淺析《訓世評話》中的兼語句[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陳琪;留學生對漢語“誰”的非疑問用法的習得研究——語料庫途徑[D];湘潭大學;2010年

4 胡玉國;《型世言》處置式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5 朱麗艷;《左傳》與《世說新語》位移動詞比較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羅睿華;英漢名詞標記性對比研究及其在高職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曹思海;《醒世姻緣傳》“被”字句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8 宋艷欣;基于語料庫的漢語VP-neg-VP式反復問句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9 孔燕;《封神演義》處所介詞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秋玲;《元刊雜劇三十種》被動式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陳文杰;《賢愚經(jīng)》詞語考[J];欽州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0年01期

2 趙樸初;;佛教常識答問(一)[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78年03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杜萍;《賢愚經(jīng)》判斷句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栗學英;;中古漢語的語氣副詞“其”[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2 康振棟;;中古漢語里否定詞前的“了”字[J];中國語文;2003年04期

3 向?qū)W春;選擇連詞“其”與語氣副詞“其”[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5年03期

4 白雁南;;《世說新語》同形異類語氣副詞辨析[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5 高育花;中古漢語副詞語義指向分析[J];古漢語研究;2001年02期

6 陳祥明;;中古漢文佛典中的副詞“畢竟”[J];泰山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7 劉開驊;;中古漢語VP-neg式疑問句句末否定詞的虛化問題[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8 栗學英;;《三國志》及裴注中的語氣副詞“其”[J];語文知識;2007年04期

9 高育花;中古漢語副詞“故”探微[J];唐都學刊;2002年01期

10 白雁南;;再論否定詞前的“了”[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吳萬和;;從中古漢語詞匯語法現(xiàn)象看《列子》是托古偽書[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雷楠;;鳳凰山畬語詞匯析[A];畬族文化研究(上冊)[C];2003年

3 周國炎;;布依語與莫話聲母比較研究[A];布依學研究(之五)——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五次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5年

4 曹先擢;;關于普通話文白異讀的答問[A];中國辭書論集2000[C];2000年

5 陳紱;;《顏氏家訓》量詞研究[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6 張延成;;鐘繇書《宣示表》“阿是”解[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7 ;關于漢語詞類系統(tǒng)歷史演變的思考·提綱[A];高名凱先生學術(shù)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蔣宗許;半生心血鑄輝煌[N];光明日報;2011年

2 汪維輝;古人如何“吃飯”[N];語言文字周報;2011年

3 任文京;全面而精當?shù)摹墩摵庠~典》[N];光明日報;2006年

4 浙大漢語史研究中心;新世紀漢語史發(fā)展與展望國際研討會在杭州召開[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5 十七中學 魏薇;文言文翻譯[N];天津日報;2004年

6 方一新;汪維輝著《<齊民要術(shù)>詞匯語法研究》評介[N];語言文字周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林侃 林姍;躋身文化遺產(chǎn),福州話直面生存危機[N];福建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素英;中古漢語語氣副詞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2 栗學英;中古漢語副詞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3 張巍;中古漢語同素逆序詞演變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4 趙世海;日語拗、長、撥、促音與中古漢語音韻對應規(guī)律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5 胡曉華;郭璞注釋語言詞匯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6 汪yN;中古佛典量詞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7 齊春紅;現(xiàn)代漢語語氣副詞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8 李琳;外國學生習得漢語語氣副詞調(diào)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解植永;中古漢語判斷句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10 鄭麗;中古漢語主從連詞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裴美淑;漢韓料定類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延邊大學;2010年

2 鄧鳳靈;商水方言語氣副詞研究[D];河南大學;2010年

3 王天姣;“畢竟”類語氣副詞研究綜述[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趙倩倩;基于原型的語氣副詞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小靜;四大南戲語氣副詞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張洋;語氣副詞研究綜述[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崔明娥;語氣副詞“誠然”的多角度分析[D];延邊大學;2012年

8 劉慧;“意外態(tài)”語氣副詞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9 張曉傳;《元刊雜劇三十種》語氣副詞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10 曹洛良;現(xiàn)代漢語“委婉、推斷”類語氣副詞探源[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

本文編號:216605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16605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2dd50***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