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通事》里“典”和“當”的區(qū)別
本文選題:典 + 當; 參考:《語文研究》2011年02期
【摘要】:在現(xiàn)代漢語中"典"字和"當"字經(jīng)常結(jié)合在一起使用,不作區(qū)分。但在以元、明時期為背景的漢語教科書《樸通事》里,"典"和"當"的區(qū)別很明顯。而且朝鮮時期的詞匯注解書《老樸集覽》也明確闡述了兩個字的區(qū)別。其區(qū)別在于抵押對象的不同、占有性質(zhì)的不同、是否交利息和擔保范圍的不同等。隨著經(jīng)濟環(huán)境的變化,"典"和"當"二字的釋義也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元、明以前,二字的釋義還沒分開,混在一起使用。到了元、明時期,二字釋義的區(qū)別就很明顯了,特別在法律條文中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稑阃ㄊ隆贰独蠘慵[》正確地反映出了當時"典""當"二字的實際用法,展示了其作為漢語教科書和詞匯集的嚴正性和標準性,給我們提供了可靠、珍貴的近代漢語詞匯資料。
[Abstract]:In modern Chinese, the words "canon" and "Dang" are often used together without distinction. But in the Chinese textbook "Pu Tong Shi", which is set in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an" and "Dang" is obvious. Moreover, the Korean word annotated book Lao Pu Ji also clarifi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words. The difference lies in the difference of mortgage object, the nature of possession, whether the interest is paid and the scope of guarantee is different. With the change of 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ds "Code" and "Dang" has also changed. Yuan, before the Ming Dynasty,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o words has not been separated, mixed together to use. By the time of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the difference in the meaning of the two characters was very clear, especially in the legal provisions. The book of the Old Pu Chronicles correctly reflected the actual use of the word "canon" at that time. It shows the Yan Zheng and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textbooks and lexicon, and provides us with reliable and precious modern Chinese vocabulary information.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中文系;韓國興進高等學校;
【分類號】:H13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趙曉耕;劉濤;;論典[J];法學家;2004年04期
2 王志剛;論典當[J];法學評論;1997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俊勛;從高誘注看東漢北方代詞系統(tǒng)的調(diào)整[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0年01期
2 張艷林;;民族聲樂風格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3 周春華;;行政緊急權(quán)力及其法律規(guī)制[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8年01期
4 鄒建軍;周亞芬;;文學地理學批評的十個關(guān)鍵詞[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5 王媛媛;;中古漢語中的介詞“著”[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6 褚福俠;;元曲“量詞+兒”用法考[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7 曾良;;明清小說詞語俗寫考[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8 丁亞元;;有效面授的內(nèi)涵及其設計策略[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年01期
9 甘翠華;;漢英成語修辭特點分析[J];安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10 陳秀平;;略論以科學發(fā)展觀指導高校的師資隊伍建設[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濤;;公訴專業(yè)化相關(guān)問題研究[A];第四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8年
2 李慶偉;;建設高校學習型黨組織的途徑與基本要求[A];科技創(chuàng)新與產(chǎn)業(yè)發(fā)展(B卷)——第七屆沈陽科學學術(shù)年會暨渾南高新技術(shù)產(chǎn)業(yè)發(fā)展論壇文集[C];2010年
3 王仁強;;漢英詞典詞類標注與譯義的對稱性研究——兼評《ABC 漢英大詞典》的詞類標注與譯義[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4 陶原珂;;從漢語的詞性-義項關(guān)系論漢外詞典的詞性標注結(jié)構(gòu)[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潘雪蓮;;詞典中名詞釋義模式的選擇[A];中國辭書學會第六屆中青年辭書工作者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張平忠;;中古以O啛R音由}0廔洪的雕散式音燮[A];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9年
7 江必新;程琥;;論判例在WTO爭端解決中的適用[A];《WTO法與中國論壇》文集——中國法學會世界貿(mào)易組織法研究會年會論文集(八)[C];2009年
8 閻宗彪;喬生;;腐植酸緩(控)釋BB肥的創(chuàng)新理念和應用實踐[A];第八屆全國綠色環(huán)保肥料(農(nóng)藥)新技術(shù)、新產(chǎn)品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9 鄒偉;段競暉;鞠霓;饒曉亭;胡麗莉;張雪;羅邦民;;中介法律制度建設的法律思考[A];當代法學論壇(二○一○年第1輯)[C];2010年
10 孫景亮;;海河流域南系平原河流生態(tài)修復“烏托邦”[A];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2009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第三卷)[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邱闖仙;現(xiàn)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曲麗瑋;元刊雜劇復字詞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張俊;對《紅樓夢》中稱呼語的所指和意圖的研究:認知語用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顧遠飛;市場化環(huán)境下的大學運行邏輯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張雪樵;經(jīng)濟行政權(quán)法律監(jiān)督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杜鳳梅;古齊魯語聲母系統(tǒng)構(gòu)擬[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艷紅;唐五代方位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洪梅;中古入聲韻在明清韻書中的演變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qū)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楊先明;0-5歲漢語兒童語言發(fā)展的認知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延麗;我國研究生學術(shù)道德保障體系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徐曉明;上海市部分小學陽光體育冬季長跑活動開展狀況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蘇u&;從歷史發(fā)展看中日圍棋文化比較[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4 楊陽;電視體育談話節(jié)目《體育評書》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5 劉小飛;上海市楊浦區(qū)高校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6 董嬌;普通高中主科科任教師威信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佳;地方大學研究生教育產(chǎn)學研聯(lián)合培養(yǎng)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馮海瑛;《萬歷野獲編》分詞理論與實踐[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9 曹萍;府城官話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10 夏路;論醫(yī)療損害責任歸責原則[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張晉藩,林乾;《戶部則例》與清代民事法律探源[J];比較法研究;2001年01期
2 俞江;關(guān)于“古代中國有無民法”問題的再思考[J];現(xiàn)代法學;2001年06期
3 張晉藩 ,汪世榮 ,何敏;論清代民事訴訟制度的幾個問題[J];政法論壇;1992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剛;《樸通事》——朝鮮早期的中文教科書[J];東北亞論壇;2002年04期
2 方一新,王云路;近代漢語詞匯研究的新收獲——讀《近代漢語詞匯研究》[J];古漢語研究;1992年02期
3 陳遼;《樸通事》:元明兩代中國文化的百科全書[J];中華文化論壇;2004年02期
4 蔣禮鴻;《近代漢語詞匯研究》弁言[J];古漢語研究;1991年01期
5 吳淮南;作為外語的漢語口語教材《樸通事》和《樸通事諺解》[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4期
6 吳葆棠;《老乞大》和《樸通事》中動詞“在”的用法[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7 蔣宗許;論中古漢語詞尾“當”[J];古漢語研究;2004年02期
8 卜雅娜;;《樸通事》、《老乞大》中的處所介詞[J];語文知識;2010年01期
9 王森;《老乞大》、《樸通事》里的“的”[J];古漢語研究;1993年01期
10 謝曉安;《樸通事》的動詞[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2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思璇;談典權(quán)存廢[N];湖北日報;2001年
2 高仁寶;古代擔保制度的特點[N];人民法院報;2001年
3 實習生 鄭鵬 記者 楊津玉;一百二十九萬農(nóng)村人口喝上“安全水”[N];上饒日報;2011年
4 俞忠鑫;詞匯研究之大成[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3年
5 張 克;設立占有之訴制度的構(gòu)想[N];人民法院報;2002年
6 苗延波;物權(quán)法 完善法律體系的重要一環(huán)[N];國際商報;2001年
7 浙大漢語史研究中心;新世紀漢語史發(fā)展與展望國際研討會在杭州召開[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8 本報記者 姚建;房屋典當[N];建筑時報;2002年
9 雷新;物權(quán)法讓恒產(chǎn)者有恒心[N];人民政協(xié)報;2009年
10 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華雙根;案外人申請再審主體資格問題探析[N];人民法院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李順美;《老乞大》《樸通事》常用詞匯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2 許光縣;清代物權(quán)法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3 毛永俊;民國前期擔保物權(quán)制度變革的司法理路[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姜茂坤;二十世紀前三十年典的考察與反思[D];華東政法學院;2005年
2 孫玉丹;居住權(quán)制度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6年
3 黃朝華;論我國典當法律制度的完善[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7年
4 郭慧娟;倒按揭貸款法律問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5 張文娟;論對外漢語教材中民俗文化的選用[D];西南大學;2007年
6 吳水松;房地產(chǎn)抵押制度研究[D];貴州大學;2008年
7 任秀杰;中國近代先買權(quán)制度述論[D];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
8 姚奕;論宋代土地權(quán)利的法律調(diào)整及保護[D];南昌大學;2010年
9 童歡;朝鮮初期漢語教材《訓世評話》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10 熊性玉;論民事習慣的司法適用[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1098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109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