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漢語言論文 >

解放漢語:白話文引發(fā)的語文論爭與漢字拼音化運動論證策略的調(diào)整

發(fā)布時間:2018-06-25 12:31

  本文選題:語文革新 + 白話文運動; 參考:《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摘要】:中國近代語文革新運動以"言文一致"為目標,同時包括了文體層面的白話文運動和文字層面的漢字拼音化運動。二者既相互支援,又彼此競爭。新文化運動后,白話文的迅速推廣引發(fā)了一系列圍繞漢語發(fā)展水平的論爭。經(jīng)過討論,新文化人達成了共識:漢語可以適應現(xiàn)代生活,但也存在明顯不足。在此情勢下,拼音化論者提出:漢語的不足應由漢字負責,要解放漢語,推動真正的白話文,必須廢漢字。這就突破了拼音化運動自清末以來從漢字論漢字的思路,為拼音化思想增添了一個新的論證視角。這一事例提示了一個動態(tài)的"思想生態(tài)圈"的存在。注意"思想生態(tài)圈"的變化,有助于我們更好理解一個時代某一論域中各種主張的互動對某一特定主張的影響。
[Abstract]:The Chinese reform movement in modern China aims at "the unity of speech and writing", including the vernacular movement at the stylistic level and the pinyin movement on the character level. The two support each other and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After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the rapid promotion of vernacular Chinese has led to a series of debates about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fter discussion, the new cultural people reached a consensus: Chinese can adapt to modern life, but there are obvious shortcomings. In this situation, the pinyin theorists put forward that Chinese characters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deficiency of Chinese, in order to liberate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promote the real vernacular writing, it is necessary to abolish Chinese characters. This breaks through the thinking of pinyin movement from Chinese characters to Chinese characters since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and adds a new argument angle for the thought of pinyin. This case suggests the existence of a dynamic "ideological ecospher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hange of the "ecological circle of thought" is helpful for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action of various ideas in a certain domain of an era on a particular proposition.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基金】:2012年度四川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研究專項項目(skgt201204)
【分類號】:H12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彭春凌;;以“一返方言”抵抗“漢字統(tǒng)一”與“萬國新語”——章太炎關于語言文字問題的論爭(1906—1911)[J];近代史研究;2008年02期

2 桑兵;;文與言的分與合——重估五四時期的白話文[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0年10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永國;;國民革命運動與文化的現(xiàn)代啟蒙[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2 周寧;;北洋政府時期省立安徽大學的籌辦與紛爭[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3 沈素珍;;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中的“德治”與“和諧”——以《大學》為中心的解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4 陸發(fā)春;;新文化與新生活:以胡適及《新生活》周刊為中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5 錢雯;;歷史與人:魯迅小說的兩個關鍵詞[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6 徐希軍;胡適對蘇聯(lián)外交的評判——以對華政策為中心[J];安徽史學;2004年05期

7 吳漢全;;高一涵研究的現(xiàn)狀及今后的努力方向[J];安徽史學;2007年06期

8 武吉慶;;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知識分子的價值實現(xiàn)觀探析[J];安徽史學;2008年03期

9 龍長安;高力克;;聯(lián)邦制、國家統(tǒng)一與兩種話語之爭——對近代中國聯(lián)邦制論爭的回顧與思考[J];安徽史學;2008年05期

10 蘇全有;;論清末的省界觀念[J];安徽史學;200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彬彬;;蔡翔《革命/敘述:中國社會主義文學——文化想象(1949—1966)》雜論[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2 徐改平;;作為共產(chǎn)黨同路人的魯迅[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孔寒冰;項佐濤;;十月革命與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解讀中國人的十月革命觀[A];和諧社會:社會建設與改革創(chuàng)新——2007學術前沿論叢(上卷)[C];2007年

4 馮雷;;“佳期已過”的記錄與慨嘆——論王夫剛的詩[A];首都師范大學駐校詩人王夫剛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5 宗先鴻;;《愛彌兒》的傳入及對中國近現(xiàn)代作家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含比較教育等)[C];2009年

6 孫越;;法語中的漢語借詞現(xiàn)象初探[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7 粟尚正;;從“治天下”到“比天大”——鄧小平政治倫理思想探析[A];偉人智慧 強國豐碑——紀念鄧小平百年誕辰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毛世楨;曾玉萍;沈倍蕾;;普通話語調(diào)研究綜述[A];第二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賈蕙萱;;留日三杰與辛亥革命——兼議宮崎滔天的鼎力襄助[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1年第3期(總第104期)[C];2011年

10 羅國輝;;社會改革與關注民生——孫中山與社會救助[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饒傳平;論近代中國憲法中基本權利條款之演變(1908-1947)[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朱蓉蓉;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民間外交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3 楊素秋;“文革文學”與“新時期文學”的關聯(lián)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4 郭勝利;民國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5 房芳;1930-1937:新文學中民族主義話語的建構[D];南開大學;2010年

6 劉偉;文化翻譯視野下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7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東漸及其在廣州的實踐[D];暨南大學;2010年

8 冀愛蓮;翻譯、傳記、交游:阿瑟·韋利漢學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顏水生;論中國散文理論的現(xiàn)代性轉(zhuǎn)變[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曾婧婧;中國央地府際科技治理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楠;賀麟文化哲學思想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2 李媛媛;近現(xiàn)代中國國家問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崔國軍;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探研[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春志;民國文官撫恤制度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寧;兒童的確立[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6 張二菊;20世紀二三十年代谷崎潤一郎在中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金林;論新文化運動時期胡適的改造國民性思想[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楊文文;二十世紀初中國兒童觀與兒童文學觀念發(fā)展進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杜成煜;見證歷史的個人書寫[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陳秀冰;李昂小說的鄉(xiāng)土敘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吳元康;;胡適史料補闕[J];民國檔案;2006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泉;;語言革新與新學統(tǒng)的建立——論五四白話文運動的學術語言特性[J];中國文學研究;2006年03期

2 曹琴;社會語言學視域下的白話文運動[J];社會科學家;2005年04期

3 陳平原;;“演說現(xiàn)場”的復原與闡釋——“現(xiàn)代學者演說現(xiàn)場”叢書總序[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評論卷);2006年05期

4 雷曉敏;;對中國白話文運動的再認識[J];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5 宋以豐;;《論翻譯》中魯迅對于嚴復的評價考辯——兼與王秉欽先生商榷[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6 齊瑞星;;中國語文的現(xiàn)代化進程[J];才智;2009年23期

7 鄭海麟;;黃遵憲與中國的語言文體改革[J];文史知識;2008年09期

8 鄧偉;;國語運動·白話文運動·方言文學語言——論清末民初文學語言建構中的若干邏輯[J];云南社會科學;2009年04期

9 張延俊;;論《文學書官話》的影響[J];殷都學刊;2011年01期

10 ;白話文運動中的一出“雙簧”[J];語文建設;200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周有光;;文字改革(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更新稿)[A];中國語文現(xiàn)代化學會2003年年度會議論文集[C];2003年

2 彭澤潤;丘冬;;現(xiàn)代漢語詞典和字典編寫思想的現(xiàn)代化[A];中國語文現(xiàn)代化學會2003年年度會議論文集[C];2003年

3 李宇明;李開拓;;在中國語文現(xiàn)代化學會第八次學術會議上的講話[A];語文現(xiàn)代化論叢(第八輯)[C];2008年

4 張祖榮;;論校園寫作文化與文化的發(fā)展、繁榮與創(chuàng)新——以北京大學校園寫作文化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為例[A];貴州省寫作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謝f ;文言、白話:母語教育的共同資源[N];語言文字周報;2006年

2 謝迪南;為恢復漢語的優(yōu)雅而吶喊[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3 韓少功;現(xiàn)代漢語再認識[N];文匯報;2006年

4 賀芳 閆志敬;朱自清先生與語文現(xiàn)代化[N];伊犁日報(漢);2010年

5 杜守仁;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口才[N];光明日報;2007年

6 阿計;國語呼喚尊嚴[N];江西日報;2001年

7 周有光;中國語文的現(xiàn)代化[N];人民日報;2003年

8 吳錫平;帶漢語回家[N];揚州日報;2005年

9 丁詠靜;別讓漢字淪陷在網(wǎng)絡時代[N];保定日報;2006年

10 吳錫平;拯救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N];中國教育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李春陽;白話文運動的危機[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2 朱一凡;翻譯與現(xiàn)代漢語的變遷(1905-1936)[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彭發(fā)勝;翻譯與中國現(xiàn)代學術話語體系的形成[D];北京大學;2008年

4 田荔枝;我國判詞語體流變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5 謝曉明;相關動詞帶賓語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6 曾曉潔;現(xiàn)代漢語母語教育演進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存毅;林白水與中國白話文運動[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兆憲;五四時期白話文翻譯活動在現(xiàn)代漢語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D];曲阜師范大學;2012年

3 董洪杰;“高”類非典型比較句及相關問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4 劉沛生;近代國語運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顧憶青;翻譯史視野中的報紙副刊[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6 牟文杰;漢語句法歐化的描述性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7 尹鵬;多元系統(tǒng)視角下的轉(zhuǎn)譯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8 代穎慧;《彷徨》的語言問題[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9 壽敏霞;從操控理論談兒童文學翻譯[D];浙江工商大學;2008年

10 梁曉茹;胡適翻譯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06593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06593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bb9c0***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