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時期來華傳教士漢語學習和研究
本文選題:唐元時期 + 傳教士。 參考:《宗教學研究》2011年03期
【摘要】:來華西方人早期漢語學習史研究是一個長期未受學術界關注的領域,尤其是唐、元時期來華傳教士的漢語學習和研究更是鮮有人問津。本文通過對現(xiàn)有史料的分析和梳理,試圖勾勒出這一時期來華傳教士漢語學習和研究的整體概況,進而揭示來華傳教士所采取的"文字傳教"方式的歷史意義。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early Chinese learning history of Westerners in China is a field that has not been concerned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for a long time, especially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Yuan Dynasty when the missionaries came to China to study and study Chinese language. By analyzing and combing the existing historical dat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outline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study and study of Chinese language by missionaries in this period, and then reveals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way of "writing preaching" adopted by missionaries in China.
【作者單位】: 蘇州大學社會學院;蘇州職業(yè)大學外國語與國際交流系;
【分類號】:H195
【參考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董海櫻;西人漢語研究述論——16-19世紀初期[D];浙江大學;2005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曦;趙洋;;全球化視野中羌族釋比文化與基督教文化對話分析——論中西多元文化對話中的羌族釋比文化(中)[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3期
2 程伶;;西方基督教信仰、儀式和音樂歷史的沿革[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4期
3 賈慶軍;;論楊廷筠思想之矛盾性[J];北方論叢;2009年02期
4 韓雷;;構建他者——中國圣誕文化初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5 佟洵;;佛教在元大都傳布的歷史考察[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6 佟洵;;佛教在元大都傳布的歷史考察[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7 石明培;略論景教在中國的活動與北京的景教遺跡[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0年01期
8 佟洵;試論北京歷史上的教堂文化[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9 歐陽哲生;;英國馬戛爾尼使團的“北京經驗”[J];北京社會科學;2010年06期
10 劉亞軒;;意大利那不勒斯中國學院與中國近代教會學校[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西平;;歐洲傳教士漢學的興起——以基歇爾和卜彌格為例[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進:近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的歷史經驗”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增編)[C];2006年
2 高曉芳;;指稱外語的詞語演變及其原因[A];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王巨新;;清前期山東與中西關系[A];登州與海上絲綢之路——登州與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朱龍;;文化苦旅——對近代來登州傳教士狄考文的理性思考[A];登州與海上絲綢之路——登州與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呂波;;榆林地區(qū)近代基督教的傳播與發(fā)展[A];中外關系史論文集第17輯——“草原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張西平;;西方人早期漢語學習史簡述——兼論對外漢語教學史的研究[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7 金國平;吳志良;;從自鳴鐘探討利瑪竇居留北京的內幕[A];明史研究論叢(第六輯)[C];2004年
8 陳申如;;梁發(fā)述論[A];近代中國(第十輯)[C];2000年
9 羅蘇文;;近代景德鎮(zhèn)瓷業(yè)經營環(huán)境與瓷都的演變[A];中國近代(第十七輯)[C];2007年
10 秦方;田衛(wèi)平;;孫中山與基督教青年會關系初探——以演講為中心的討論[A];“孫中山與中華民族崛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巍巍;真實與扭曲[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2 梁文美;翁牛特右翼郡王旗的社會歷史變遷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3 潘震;中國傳統(tǒng)情感英譯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褚艷紅;變動中的女性研究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曾繁花;晚清女性身體問題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6 吳雪萌;英語世界老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劉泓呈;中國法:走在想象與真實之間[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崔華杰;傳教士學者與中國歷史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9 徐敏;中國近代基督宗教教堂建筑考察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0年
10 孫琥瑭;調適與疏離:當代中國天主教本土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江巖;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宗教與基督教的沖突及調適[D];云南民族大學;2009年
2 張家惠;國民政府時期青島慈善事業(yè)研究(1929-1937)[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3 滕學梅;中國近代翻譯語體嬗變初論[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范玉國;農村基督教信徒對教對和國家的認可比較[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5 田燕妮;近代基督教在中國本色化的路徑選擇[D];蘇州科技學院;2009年
6 李浩;對法漢語教學中建構性教學模式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7 程琦;云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基督教教堂建筑裝飾藝術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8 閻銘;明清士大夫與耶穌會士譯著[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邵琴芬;論民國時期教會大學的道德教育[D];杭州師范大學;2010年
10 施志楊;政治籠罩下的宗教紛爭[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姚小平;西方人眼中的中國語言學史[J];國外語言學;1996年03期
2 羅其精;馬西尼《現(xiàn)代漢語詞匯的形成》一書淺評[J];當代語言學;1999年04期
3 許明龍;試評18世紀末以前來華的歐洲耶穌會士[J];世界歷史;1993年04期
4 吳志良;十六世紀葡萄牙的中國觀[J];世界漢學;1998年01期
5 鄭夢娟;;《中國言法》:西方早期重要的漢語文言語法研究著作[J];世界漢語教學;2009年03期
6 萬明;;從八封信簡看耶穌會士入華的最初歷程[J];文獻;1993年03期
7 曾曉渝;;試論《西儒耳目資》的語音基礎及明代官話的標準音[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1年01期
8 貝羅貝;;二十世紀以前歐洲漢語語法學研究狀況[J];中國語文;1998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彬暉;孫遜;;西人所編漢語教材與中國古代小說——以英人禧在明《中文學習指南》為例[J];文學遺產;2007年04期
2 張莉;;歐洲傳教士、明清學人與漢語拼音的形成[J];中州學刊;2010年04期
3 鄭夢娟;;19世紀上半葉西方漢語語法研究成果簡評[J];長江學術;2008年01期
4 劉丹青;從漢語特有詞類問題看語法的宏觀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1991年02期
5 閆麗萍;新疆少數(shù)民族預科學生漢語學習歸因調查與分析[J];伊犁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6 郭新愛;;新疆少數(shù)民族預科生漢語聽力元認知策略研究[J];新疆職業(yè)大學學報;2008年05期
7 皋峰;;美國多元文化在漢語學習上的表現(xiàn)[J];現(xiàn)代交際;2009年10期
8 閆麗;;初、中級水平中亞留學生漢語詞匯學習策略調查研究[J];語文學刊;2009年24期
9 楊意爍;博拉提·蘇爾坦江;;第二課堂活動對促進少數(shù)民族預科生漢語學習的幾點思考[J];科學之友;2010年10期
10 陳莉;;論傳教士在漢語國際傳播中的作用[J];青海社會科學;201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沈定平;;明末福建縉紳何喬遠與傳教士友好關系述論(提要)[A];第十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2 羅冠宗;;傳教運動與政治[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顧定紅;顧黃初;;教會學校的創(chuàng)建與近代中國職業(yè)教育的萌生[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4 樊志民;強百發(fā);;中日韓農書的翻譯及其傳播研究[A];第六屆東亞農業(yè)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耿f;;從英國傳教士韋廉臣夫人的游記看19世紀下半葉的煙臺與山東半島[A];登州與海上絲綢之路——登州與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劉澗南;;俾丘林與中俄文化交流[A];中俄關系的歷史與現(xiàn)實[C];2003年
7 劉燕燕;;明末福建士大夫與天主教傳教士的對話[A];福建省首屆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李晟文;;1918~1955年加拿大法裔耶穌會士在徐州傳教過程初探[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9 胡其柱;;晚清“自由”語詞的生成考略:1820~1900年代[A];中國近代史上的自由主義——“自由主義與近代中國(1840~1949)”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孟立新;;網絡漢語學習現(xiàn)狀及網絡實景人際對話教材設計初步構想[A];“國際漢語教學理念與模式創(chuàng)新”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七屆對外漢語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資深報人 丁剛;傳教士的非洲[N];東方早報;2010年
2 ;清代內閣秘本檔中有關17世紀在華西洋傳教士活動的檔案[N];中國檔案報;2010年
3 本報實習記者 陳珊;中文魅力風靡世界 漢語考試前景可觀[N];中國文化報;2010年
4 記者 時陽;“多維漢語學習應用系統(tǒng)”在疆引起轟動[N];大慶日報;2010年
5 記者 李飛 邵晶巖;“多維漢語學習應用系統(tǒng)”獲新疆推廣權[N];黑龍江日報;2010年
6 帕娜坤·達吾提別克;淺談如何提高學生學漢語的興趣[N];伊犁日報(漢);2010年
7 苗福生;漢語應當傳遞什么?[N];中國財經報;2011年
8 趙婀娜 楊麗萍;測試,能否讓漢語更純粹[N];人民日報;2011年
9 重樓;有多少外國人在學漢語[N];中國文化報;2011年
10 本報記者 姚敏;漢語成為國家形象傳播大使[N];中國消費者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卞浩宇;晚清來華西方人漢語學習與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2 蔣有亮;近代中加文化交流史——一曲傳教士的悲歌[D];復旦大學;2010年
3 崔華杰;傳教士學者與中國歷史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4 肖應云;明清西方傳教士的漢語學習與文化交流(1582-1795)[D];暨南大學;2010年
5 李穎;基督拯救中國?——倫敦會傳教士麥嘉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6 林立強;美國傳教士盧公明與晚清福建社會[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7 趙建梅;培養(yǎng)雙語雙文化人:新疆少數(shù)民族雙語教育的人類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陳義海;對明清之際中西異質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蘇州大學;2002年
9 岳峰;架設東西方的橋梁——英國漢學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10 石建國;卜舫濟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偉杰;“威妥瑪式”拼音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2 李劍;傳教士在洋務教育中的活動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3 吳霞;英國倫敦會傳教士艾約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4 龍偉;傳教士視野中的20年代四川基督教運動[D];四川大學;2005年
5 汪進春;基督教與新生活運動[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6 張明瑜;論雞公山避暑地的形成及影響(1902~1937)[D];河南大學;2008年
7 孫圣英;傳教士李明和他的著作《中國現(xiàn)勢新志》[D];外交學院;2001年
8 陳述軍;《圣經》漢譯及漢譯《圣經》在中國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9 崔華杰;狄考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10 張s,
本文編號:19923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992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