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漢語言論文 >

藏緬語定語助詞的演變鏈

發(fā)布時間:2018-06-01 00:25

  本文選題:語助詞 + 藏緬語; 參考:《民族語文》2011年05期


【摘要】:藏緬語各親屬語言間定語助詞存在諸多差異,這些差異是定語助詞在語言演化過程中特質(zhì)的沉淀,也是構(gòu)擬定語助詞"演變鏈"中的重要參項。本文應用"演變鏈"理論,采用語言比較法、詞源比較法,通過對藏緬語定語助詞不同特點的排列,構(gòu)擬出一條反映定語助詞演變規(guī)律的演變鏈。
[Abstract]: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attributive auxiliaries among relatives of Tibetan and Burmese languages. These differences are the precipitate of the idiosyncrasy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evolution, and are also important parameter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volution chain" of auxiliary word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chain", the method of language comparison and etymology comparison, and by arranging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ibetan and Burmese attributive auxiliar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evolutionary chain that reflects the evolution law of attribute auxiliary.
【作者單位】: 北京華文學院;
【分類號】:H2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洪波;兼指代詞的原始句法功能研究[J];古漢語研究;1991年01期

2 徐世璇;畢蘇語的“體”“時”系統(tǒng)──兼論緬彝語言的有關(guān)問題[J];民族語文;2000年03期

3 孫宏開;原始漢藏語輔音系統(tǒng)中的一些問題──關(guān)于原始漢藏語音節(jié)結(jié)構(gòu)構(gòu)擬的理論思考之二[J];民族語文;2001年01期

4 馬清華;動物觀念的實現(xiàn)方式與普遍性問題[J];民族語文;2001年01期

5 意西微薩·阿錯;雅江“倒話”的混合特征[J];民族語文;2002年05期

6 馬清華;并列連詞的語法化軌跡及其普遍性[J];民族語文;2003年01期

7 王雙成;安多藏語復元音韻母的特點[J];民族語文;2004年03期

8 丁崇明;漢語、藏緬語、侗臺語、苗瑤語復合式合成詞比較[J];思想戰(zhàn)線;2002年05期

9 王文光;百越民族史整體研究述論[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10 丁崇明;漢語、藏緬語形容詞重疊式的特殊用法[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李洪波;于洪志;;基于藏語語音學知識的語音端點檢測研究[A];中國計算技術(shù)與語言問題研究——第七屆中文信息處理國際會議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陽春;關(guān)于虛詞“的”及其相關(guān)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2 孫艷;漢藏語四音格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3 李智君;邊塞農(nóng)牧文化的歷史互動與地域分野[D];復旦大學;2005年

4 李紹群;現(xiàn)代漢語“名_1+(的)+名_2”定中結(jié)構(gòu)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5 丁崇明;昆明方言語法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6 朱建軍;古漢字與滇川黔桂彝文同義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蔣穎;漢藏語系名量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8 田靜;藏緬語賓語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9 聞靜;漢藏語系“的”字結(jié)構(gòu)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10 馬彪;漢語狀態(tài)詞綴及其類型學特征[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姚雙云;漢語動詞后時量、動量、名量成分不同現(xiàn)情況考察[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2 楊波;現(xiàn)代苗語方言鼻冠音聲母聲學實驗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3 譚曉平;漢語“被”字句的生成句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4 李霞;仡佬語漢借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5 李淑平;藏族(安多方言)學生學習漢語單音節(jié)聲調(diào)偏誤的實驗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6 梁敢;英壯中動語態(tài)對比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7 吳碧輝;湖南省鳳凰縣落潮井鄉(xiāng)勾良村苗語語素的成詞能力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8 羅姝芳;恩施地區(qū)漢語方言中的土家語底層[D];中南民族大學;2007年

9 桑洛;安多藏語尖扎話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7年

10 羅天華;論元結(jié)構(gòu):標記、語序及其關(guān)系[D];南昌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瑞文;;淺談緬甸學生漢語語音和語法學習難點與偏誤[J];漢語國際傳播研究;2011年01期

2 潘玉坤;;也說“其與幾何”[J];中國文字研究;2009年00期

3 孔德琴;;《詩經(jīng)》“伊”字用法研究[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4 王雙成;;安多藏語的小舌音[J];語言科學;2011年05期

5 墻峻峰;;《正月》四題[J];成都電子機械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2期

6 劉瑞明;;從泛義動詞論“取”并非動態(tài)助詞[J];慶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7 楊逢彬;;《論語》語詞瑣記[J];古漢語研究;2011年02期

8 王娜;;談天水方言的疑問代詞[J];語文學刊;2011年09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7條

1 張麟聲;;關(guān)于景頗語定語助詞ai的另一種可能的解釋[A];中國民族語言學會第10屆學術(shù)討論會摘要集[C];2010年

2 張軍;;藏緬語系詞判斷句的類型特征[A];中國民族語言學會第10屆學術(shù)討論會摘要集[C];2010年

3 戴慶廈;;漢藏語研究中的幾個理論問題[A];和諧社會:社會建設(shè)與改革創(chuàng)新——2007學術(shù)前沿論叢(下卷)[C];2007年

4 周璇;;THE INTONATION PATTERNS IN HONG KONG CANTONESE[A];新世紀的現(xiàn)代語音學——第五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1年

5 陸招英;;語系假設(shè)與閩方言侗臺語底層詞初探[A];海峽兩岸辭書學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5年

6 黃振華;;清抄明代《河西譯語》再釋[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輯)[C];1994年

7 丁思志;;送氣擦音的語音特點—以黔東南黃平苗語為例[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邸永君;畢蘇語研究的重要進展[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2 徐世璇;新發(fā)現(xiàn)的語言和新語言的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3 木仕華;第三屆兩岸三地藏緬語族語言暨語言學研討會舉行[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4 ;“基因診斷”:漢語與東南亞語言是“親戚”[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5 勝寒;從“斑鳩的故事”說起[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6 本報記者 王錦華;大同方言研究的三駕馬車[N];大同日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聞靜;漢藏語系“的”字結(jié)構(gòu)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2 田阡子;東亞語言復合元音的類型及淵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9年

3 李潔;漢藏語系語言被動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4 陳永莉;漢語動詞與相關(guān)句法成分的語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5 趙敏;墨江哈尼族卡多話參考語法[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6 吳寶安;西漢核心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7 范麗君;漢藏語因果類復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黃平;漢藏語數(shù)量名結(jié)構(gòu)語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惠敏;漢語介詞與韓語助詞的對比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2 劉寧;句末復合語助詞“罷了”考析[D];天津師范大學;2010年

3 汪文婷(NYO NYO SAN);緬漢語述賓結(jié)構(gòu)對比分析[D];云南大學;2012年

4 金浩真;漢語語氣助詞“嗎”、“呢”、“啊”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5 張云;視覺動詞“看”、“見”使用情況歷時、共時考察[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6 李聞文;壯侗語族語言致使表達類型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7 王麗娟;宋代助詞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8 權(quán)寧美;漢語空間介詞“從、由、在、到”與韓語相應表達方式的對比[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9 白蓮花;韓語表示從屬關(guān)系連接詞尾與漢語對比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10 符筱筠;《景德傳燈錄》中“來”、“去”二詞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

本文編號:196202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96202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fb9b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