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漢語通稱與非通稱語用研究
本文選題:通稱稱謂 + 非通稱稱謂 ; 參考:《內蒙古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摘要】:通稱稱謂和非通稱稱謂是漢語稱謂系統(tǒng)的兩大組成部分。通俗地說,通稱稱謂可以指稱涵蓋范圍較廣的人群,非通稱稱謂只能稱呼某個人或某類人 本文試圖描述現(xiàn)代漢語通稱和非通稱在當今社會口語交際中的使用狀況,并探討其使用特點和使用原則。在論文語料的選取方面,采取實地語料調查與摘錄當代小說中人物對話相結合的方式,并從規(guī)范的對外漢語教材中選取人物對話對語料進行補充,力圖從生活原貌、作家筆下的生活、以及對外漢語教材,立體多方位的反映中國當今社會通稱與非通稱的使用特點。并總結出在與陌生人的交際中,選擇使用通稱占優(yōu)勢,遵循禮貌原則優(yōu)先;在與熟悉的人交往中,選擇使用非通稱占優(yōu)勢,遵循情感原則和等差原則。
[Abstract]:General appellation and non-generic appellation are two major parts of Chinese appellation system. Popularly speaking, a generic title can be used to refer to a broad range of people, but a non-generic title can only refer to a person or category of person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escribe the use of generic and non-generic terms in modern Chinese in oral communication and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inciples of their use. In the aspect of selecting the corpus of the thesis, the author adopts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field corpus with the excerpt of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characters in the contemporary novels, and selects the dialogue to supplement the corpus from the standard textbook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order to try hard to supplement the corpus from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life. The writer's life as well as the textbooks for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se of general and non-generic terms in China today. It is concluded that in the communication with strangers, the use of generic terms is dominant, followed by the principle of politeness first, and that in communication with familiar people, the use of non-generic terms dominates, following the principles of emotion and equality.
【學位授予單位】:內蒙古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敬林;英文書信中的稱呼語及敬語[J];大學英語;1996年08期
2 趙英玲;論稱呼語的社交指示功能[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1期
3 陳俊,彭仁忠;稱呼語在中西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差異[J];培訓與研究-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6期
4 趙亮;試論“語言是社會的鏡像”——稱呼語的社會語言學分析[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5 丁崇明;男子配偶稱呼語的歷時演變、功能配置及競爭[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年01期
6 湯賢均;析“祥林嫂”之類稱呼語的結構[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3期
7 榮晶;漢語稱呼語的使用及其相關因素[J];思想戰(zhàn)線;1994年02期
8 陳麗冰;《雷雨》稱呼語的特點及原因[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2期
9 寧越紅;俄語名詞稱呼語交際類別淺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年06期
10 王曉紅;稱呼語的社會文化標志功能[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封淑珍;;稱呼語運用例談[A];跨世紀的中國修辭學[C];1999年
2 林素容;;稱呼語轉換的語用分析[A];福建師范大學第八屆科技節(jié)老師科學討論會論文集[C];2003年
3 徐紹明;;軍人制式稱呼語淺析[A];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林素容;;稱呼語轉換的語用分析[A];福建師范大學第八屆科技節(jié)老師科學討論會論文集[C];2003年
5 曹冬雪;;“-子”稱謂詞的特點[A];黑龍江省語言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6 白鵬鵬;;探究稱呼語的人際意義[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洪水英;;淺談中國古今女子稱謂的文化內涵[A];福建省語言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8 董愛麗;;由“職業(yè)簡稱+親屬稱謂”構成的稱謂詞[A];語言學論文選集[C];2001年
9 陳秀芹;張積家;;關于“老外”一詞的心理學研究——對一個稱呼語使用動機和感受的調查分析[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10 余華;劉楚群;;群體確稱語問題研究[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艷元 田梅;稱呼泛化折射時尚變遷[N];貴州政協(xié)報;2011年
2 張春芳;相似的中韓稱呼語[N];中國民族報;2005年
3 張永奮;臨時稱呼語趣談[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4 ;銷售基本知識(三):交往中相互介紹的細節(jié)[N];電腦商報;2003年
5 王泉根;古人取“字”的解析[N];河南科技報;2000年
6 本報記者 韓冬 實習生 張玉紅;“老外”在唐山找到“家”[N];唐山勞動日報;2007年
7 李航;我市以“巧”促“實”開展公民道德教育[N];商丘日報;2006年
8 湖北省枝江一中 董云;語文學科怎樣開展研究性學習[N];中國成人教育信息報;2001年
9 四川省內江市中區(qū)全安中學 李正剛;冒號五用七不用[N];學知報;2010年
10 陳淳義;關注兩岸語言差異 促進兩岸語言融合[N];中華讀書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果娜;中國古代婚嫁稱謂詞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2 張俊;對《紅樓夢》中稱呼語的所指和意圖的研究:認知語用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馬麗;《三國志》稱謂詞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4 龍又珍;現(xiàn)代漢語寒暄系統(tǒng)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5 戴曉雪;漢語稱呼中的“代位”現(xiàn)象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6 武曉麗;漢語核心詞“人”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7 嚴苡丹;《紅樓夢》親屬稱謂語的英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8 劉暢;《歧路燈》與中原民俗文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王琪;上古漢語稱謂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10 賈嬌燕;《醒世姻緣傳》社會稱謂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溫敏;當今漢語通稱與非通稱語用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2年
2 王丹;男子配偶稱謂的社會性研究[D];渤海大學;2012年
3 苑香紅;《大染坊》稱謂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4 梁平;《現(xiàn)代漢語詞典》78版和05版稱謂詞對比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5 張麗;稱呼語與對外漢語教學[D];西北大學;2010年
6 姜春霞;漢英稱謂語對比與翻譯[D];廣西大學;2001年
7 吳茂萍;唐代稱謂詞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8 張夕寬;軍校學員稱呼語的使用及其同軍校文化與網(wǎng)絡結構的互動[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9 程冰;現(xiàn)代韓中稱呼語的對比研究[D];青島大學;2010年
10 李英實;關于初級中學《朝鮮語文》教科書的稱呼語研究現(xiàn)狀[D];延邊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8853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885366.html